信仰的力量与三皈五戒
明海大和尚
(2010年7月25日下午于普贤阁)
各位营员:
大家下午好!
每一次生活禅夏令营,我们都安排有一个下午讲三皈五戒。三皈五戒其实是最难讲的,因为我负责组织这个夏令营,所以我就把最难讲的安排给自己讲。我希望今天下午的课能变成一种交流、一种探讨,一种互相的学习。在前面一部分,我先给大家随便讲讲,之后呢,你们有什么疑惑可以提出来,提出来我们讨论讨论。再到后面,你们决定要皈依的人再留下来,其他人可以退出。
那天在斋堂我跟大家讲过成为一个智慧的佛教徒,要参加一个有师父主持的三皈依的仪式。你们诸位都受过高等教育,所以你们做出这种选择都是很慎重的,经过了观察和思考,不是率尔为之的。这样的选择,实际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重大的抉择,首先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呢,意味着你从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变成了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从社会学的人群划分方式来看,从一边进入到另外一边了。在中国教育背景下的我们,对于宗教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力以及信仰对我们人生的意义,了解得并不深刻。其实宗教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人类历史影响之大超出我们的想像。
我们东方文明从中古世纪以来,先后出现过很多宗教,包括佛教。那么西方呢?我们都知道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基本上可以说西方世界就是神的世界和王的世界。王是政治,神是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大陆的很多国王,都要从梵蒂冈教皇那里得到他们王权的合法性。在那时候,如果得不到的话,他的政权还有问题。中世纪以后,西方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都知道整个西方的哲学、艺术、道德伦理都跟西方宗教分不开,都是从西方宗教发育出来的,乃至于近现代科学。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世界为人类贡献了两个东西,第一个东西是近现代自然科学,第二个就是在社会生活中的管理的一些基本的原则,民主啊,平等啊。这两个东西其实也离不开宗教。
宗教信仰在东方,像佛教、道教,儒家有的人也把它当成一种宗教来看。还有中亚西亚这一带,像摩尼教、印度教,公元六世纪、七世纪以后,伊斯兰教,对于整个亚洲的国家形态,国家制度的形成,对亚洲人的精神生活所发生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巨大的。进入近代以来,在上个世纪初,曾经有人预言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的提高,有一个时间段人们充满了信心,好像有一天我们终于把大自然掌握了。所以在上个世纪初,曾经有人预言说,信仰宗教的人将要随着科学的发展会逐渐地减少。也有人用了很长时间做跟踪了解,跟进的了解,到了上个世纪末,九十年代,1996年的时候,英国有一个组织做了一个全球宗教信仰状态调查,因为半个世纪前,他们预言过信仰宗教的人会减少,所以到上个世纪末,他们要检查一下,看看这个预言是不是实现了。他们检查以后,结果得到结论是相反的。怎么相反呢?1996年他们调查的时候,全世界信仰各种宗教的人占地球总人口的82.3%,信仰宗教的人不仅没有减少而且增加了。这里插一句,在这个数据里面,这么一算,好像不信仰宗教的人都在中国,中国信仰宗教的人又有多少,很少。中国不信仰宗教的人大概有十多亿,全世界不信仰宗教的人点出来大概都在这儿,这是个问题呀,这是个问题。那么不信仰宗教的人在中国这究竟是不是个问题呢?有讨论的余地。因为中国在历史上,也未必信仰宗教的人占多数,为什么?如果你把儒家不当作宗教的话就可以这样讲。中国人有自己解决信仰问题的方法、途径。儒家就是一个典型,它是一个准宗教。
但是时光流转,情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今天我们看到在中国信仰宗教的人越来越多,是呈增长的趋势。最近时间的观察和调查,信仰佛教、信仰基督教的人都在增加。增加的原因是在最近的十多年来,我相信以中国的情况来说,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不平衡有关。改革开放造成利益分配不均衡,很多人有失落感、有压力。生活的不确定性、工作的不确定性越来越突出。生活的不确定性,比如说今天我还精力充沛,明天到医院一查,癌症,癌肿瘤——生活的不确定性;今天我还在一个外资企业打工,月薪好几万,到明天突然被炒了——不确定;今天夫妻两个在一起还挺开心的,明天突然离婚了。这些不确定性,同时进入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过度地掠夺自然资源,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日益凸显,各种大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也使很多的人产生一种末日情绪,这也会唤醒很多人的宗教信仰的这种需求。
从整个社会的人群来观察,通常我们可以这么来看,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的道德水准更高;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的生活一般相对的比较稳定,因为这与他们思想情绪的稳定有关;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的幸福指数也会比较高。最近我看过一个报道,国外做过关于幸福指数的调查,结果发现在美国,很多佛教徒,他们发现佛教徒是最快乐的人。所以我们现在讨论这个宗教信仰的问题,因为在座的很多年轻的朋友,我想,你们哪,也许到了这个岁数了,该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了,就是思考这个信仰问题。我个人认为,信仰的需求是人类普遍的需求,信仰的问题是人生普遍的问题。解决这种需求,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也许除了宗教信仰之外,也有的人以其他的方式解决,但是以人类文化中的主流宗教信仰解决自己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是很明智的。
为什么说信仰是人生普遍的需求呢?这里就涉及到人生,我们每个人要面对的基本处境。信仰的需求是人类的终极需求。我们人有什么需求,我们有生物的需求,我们要吃饭、要喝水、要睡觉,要繁衍后代,这是生物的需求;我们还有社会价值需求,我们要实现我们的价值,我们要安全,我们需要得到承认,得到尊重;人也有一个比这些更深刻的需求,他要找到生活的最终的意义。这个最终的意义是可以回过头来回答前面那些需求的意义,它可以为前面的那些需求提供意义,可以回答涉及到前面那些活动所发出的为什么。我们通常会喜欢问:你为什么到柏林禅寺来呀?你为什么在学校好好学习呀?因为想找到好工作。为什么想找好工作呀?因为想有很好的收入。为什么想有很好收入呀?因为有很好的收入,生活物质上有保证,而且能找一个跟我能匹配的人结婚成家。再问为什么,一直问到最后,你会发现你最后还缺一个东西,就是你做这一切事情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现在我给你讲的时候好像蛮抽象的,也许你以为这个师父以前是学哲学的,现在在这里卖。其实我告诉你们并不抽象。当你去注意那些自杀的人,你就会发现我讲的不抽象,因为有很多自杀的人就是他们找不到为什么,就是找不到意义了,觉得活着没意思了;再有当你注意到我们的生活中现在越来越多的抑郁症患者,你就知道我说的不抽象。抑郁症患者他其实是生命动力系统出了问题了,不过抑郁症的这个动力系统它已经超出了精神范围了,它进入到神经范围了,神经就是生理的了,不光是心理的了,已经上升脑部或者是一种神经性的损伤、一种疾病了,这是比较严重的抑郁症,当然轻度应该只是在认知系统,他找不到意义,找不到意义导致他生命动力系统就没有了,他不想吃饭,甚至也不想睡觉,电话响了,也不想接,为什么要接呀?别人跟他说话,他也不想理,为什么要理呢?说你去上班吧,为什么?这挺可怕的。你不要以为这是个思想问题,这个思想问题到某种程度的时候,会变成生理问题,会变成神经系统——我们有些人生命活动离开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转了。所以说虽然我没有什么调查数据,但是我相信有正确宗教信仰的人得抑郁症的概率是很小的。为什么?因为他生命动力系统,有一个——我们的身体有心脏,我们的精神系统也要有个心脏,有个泵,信仰就成了我们精神系统一个强大的心脏,像我们四肢输血,一个泵,动力泵。这里就是讲宗教信仰的力量。关于这一点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昨天我们在大佛寺,很多人围着我问,今天有问题你们也可以问,可以讨论。
营员:对刚刚您讲的我有几个问题。一个是您说,如果有信仰,他的思想、情绪和生活都会比较稳定,但是如果从社会学角度来说的话,社会上还有很多问题,如果社会上极大一部分人思想都满足于社会的现状态,对于这个社会的进步和一些改良措施和改革,还有国家的民主建设等等问题是不是会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大家都能感觉到大多数中国人对因果并不是否认的,都有所顾忌,但是又没有像一个宗教徒一样,把这个当作一种信仰,大多数都对这些在思想上有一些疑惑,对这样的大多数人大和尚有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第三个问题是刚刚您也提到,就是关于儒家是不是宗教,儒教是教与否,对这一点一直都有很大争议,刚才您说儒家是一个准宗教,我想问一下,在您看来或者在佛教看来,怎样可以算是一个宗教,宗教最本质的东西应该如何来定义。
谢谢大和尚!
明海大和尚:从第三个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讨论太多,因为这是有点学术性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宗教概念,实际上是西方人来划分的,儒家如果从宗教的功用的角度来说,它就是宗教,功用的意思就是它解决了一些问题,解决人生在世的终极价值,价值的实现,它就是宗教。但是从形态来说,我刚才说它是准宗教,就是从形态来讲的,这是有点西方思维的,就是按西方人宗教的那几个基本元素来看,从形态来说,它是不是十分具足的,这不要紧,说它是或者不是这不要紧。
第一个问题,我总觉得好像我得到的结论跟你是相反的,就是说有宗教信仰的人,他的这种稳定性不仅不会阻碍社会的进步,相反地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情绪暴躁,情绪失控,没有理性的思考,是不可能推动社…
《信仰的力量与三皈五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