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信仰的力量與叁皈五戒

  信仰的力量與叁皈五戒

  明海大和尚

  (2010年7月25日下午于普賢閣)

  

  各位營員:

  大家下午好!

  每一次生活禅夏令營,我們都安排有一個下午講叁皈五戒。叁皈五戒其實是最難講的,因爲我負責組織這個夏令營,所以我就把最難講的安排給自己講。我希望今天下午的課能變成一種交流、一種探討,一種互相的學習。在前面一部分,我先給大家隨便講講,之後呢,你們有什麼疑惑可以提出來,提出來我們討論討論。再到後面,你們決定要皈依的人再留下來,其他人可以退出。

  那天在齋堂我跟大家講過成爲一個智慧的佛教徒,要參加一個有師父主持的叁皈依的儀式。你們諸位都受過高等教育,所以你們做出這種選擇都是很慎重的,經過了觀察和思考,不是率爾爲之的。這樣的選擇,實際是我們人生的一個重大的抉擇,首先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呢,意味著你從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變成了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從社會學的人群劃分方式來看,從一邊進入到另外一邊了。在中國教育背景下的我們,對于宗教對人類曆史的影響力以及信仰對我們人生的意義,了解得並不深刻。其實宗教對人類的精神生活、人類曆史影響之大超出我們的想像。

  我們東方文明從中古世紀以來,先後出現過很多宗教,包括佛教。那麼西方呢?我們都知道基督教對西方文化的影響,基本上可以說西方世界就是神的世界和王的世界。王是政治,神是宗教。在中世紀,歐洲大陸的很多國王,都要從梵蒂岡教皇那裏得到他們王權的合法性。在那時候,如果得不到的話,他的政權還有問題。中世紀以後,西方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我們都知道整個西方的哲學、藝術、道德倫理都跟西方宗教分不開,都是從西方宗教發育出來的,乃至于近現代科學。

  文藝複興以後,西方世界爲人類貢獻了兩個東西,第一個東西是近現代自然科學,第二個就是在社會生活中的管理的一些基本的原則,民主啊,平等啊。這兩個東西其實也離不開宗教。

  宗教信仰在東方,像佛教、道教,儒家有的人也把它當成一種宗教來看。還有中亞西亞這一帶,像摩尼教、印度教,公元六世紀、七世紀以後,伊斯蘭教,對于整個亞洲的國家形態,國家製度的形成,對亞洲人的精神生活所發生的影響也是非常之巨大的。進入近代以來,在上個世紀初,曾經有人預言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對大自然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的提高,有一個時間段人們充滿了信心,好像有一天我們終于把大自然掌握了。所以在上個世紀初,曾經有人預言說,信仰宗教的人將要隨著科學的發展會逐漸地減少。也有人用了很長時間做跟蹤了解,跟進的了解,到了上個世紀末,九十年代,1996年的時候,英國有一個組織做了一個全球宗教信仰狀態調查,因爲半個世紀前,他們預言過信仰宗教的人會減少,所以到上個世紀末,他們要檢查一下,看看這個預言是不是實現了。他們檢查以後,結果得到結論是相反的。怎麼相反呢?1996年他們調查的時候,全世界信仰各種宗教的人占地球總人口的82.3%,信仰宗教的人不僅沒有減少而且增加了。這裏插一句,在這個數據裏面,這麼一算,好像不信仰宗教的人都在中國,中國信仰宗教的人又有多少,很少。中國不信仰宗教的人大概有十多億,全世界不信仰宗教的人點出來大概都在這兒,這是個問題呀,這是個問題。那麼不信仰宗教的人在中國這究竟是不是個問題呢?有討論的余地。因爲中國在曆史上,也未必信仰宗教的人占多數,爲什麼?如果你把儒家不當作宗教的話就可以這樣講。中國人有自己解決信仰問題的方法、途徑。儒家就是一個典型,它是一個准宗教。

  但是時光流轉,情況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今天我們看到在中國信仰宗教的人越來越多,是呈增長的趨勢。最近時間的觀察和調查,信仰佛教、信仰基督教的人都在增加。增加的原因是在最近的十多年來,我相信以中國的情況來說,與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們精神生活不平衡有關。改革開放造成利益分配不均衡,很多人有失落感、有壓力。生活的不確定性、工作的不確定性越來越突出。生活的不確定性,比如說今天我還精力充沛,明天到醫院一查,癌症,癌腫瘤——生活的不確定性;今天我還在一個外資企業打工,月薪好幾萬,到明天突然被炒了——不確定;今天夫妻兩個在一起還挺開心的,明天突然離婚了。這些不確定性,同時進入世紀末以來,由于人類過度地掠奪自然資源,全球範圍內的生態危機日益凸顯,各種大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這也使很多的人産生一種末日情緒,這也會喚醒很多人的宗教信仰的這種需求。

  從整個社會的人群來觀察,通常我們可以這麼來看,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們的道德水准更高;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們的生活一般相對的比較穩定,因爲這與他們思想情緒的穩定有關;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們的幸福指數也會比較高。最近我看過一個報道,國外做過關于幸福指數的調查,結果發現在美國,很多佛教徒,他們發現佛教徒是最快樂的人。所以我們現在討論這個宗教信仰的問題,因爲在座的很多年輕的朋友,我想,你們哪,也許到了這個歲數了,該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了,就是思考這個信仰問題。我個人認爲,信仰的需求是人類普遍的需求,信仰的問題是人生普遍的問題。解決這種需求,解決這個問題,雖然也許除了宗教信仰之外,也有的人以其他的方式解決,但是以人類文化中的主流宗教信仰解決自己這個問題毫無疑問是很明智的。

  爲什麼說信仰是人生普遍的需求呢?這裏就涉及到人生,我們每個人要面對的基本處境。信仰的需求是人類的終極需求。我們人有什麼需求,我們有生物的需求,我們要吃飯、要喝水、要睡覺,要繁衍後代,這是生物的需求;我們還有社會價值需求,我們要實現我們的價值,我們要安全,我們需要得到承認,得到尊重;人也有一個比這些更深刻的需求,他要找到生活的最終的意義。這個最終的意義是可以回過頭來回答前面那些需求的意義,它可以爲前面的那些需求提供意義,可以回答涉及到前面那些活動所發出的爲什麼。我們通常會喜歡問:你爲什麼到柏林禅寺來呀?你爲什麼在學校好好學習呀?因爲想找到好工作。爲什麼想找好工作呀?因爲想有很好的收入。爲什麼想有很好收入呀?因爲有很好的收入,生活物質上有保證,而且能找一個跟我能匹配的人結婚成家。再問爲什麼,一直問到最後,你會發現你最後還缺一個東西,就是你做這一切事情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現在我給你講的時候好像蠻抽象的,也許你以爲這個師父以前是學哲學的,現在在這裏賣。其實我告訴你們並不抽象。當你去注意那些自殺的人,你就會發現我講的不抽象,因爲有很多自殺的人就是他們找不到爲什麼,就是找不到意義了,覺得活著沒意思了;再有當你注意到我們的生活中現在越來越多的抑郁症患者,你就知道我說的不抽象。抑郁症患者他其實是生命動力系統出了問題了,不過抑郁症的這個動力系統它已經超出了精神範圍了,它進入到神經範圍了,神經就是生理的了,不光是心理的了,已經上升腦部或者是一種神經性的損傷、一種疾病了,這是比較嚴重的抑郁症,當然輕度應該只是在認知系統,他找不到意義,找不到意義導致他生命動力系統就沒有了,他不想吃飯,甚至也不想睡覺,電話響了,也不想接,爲什麼要接呀?別人跟他說話,他也不想理,爲什麼要理呢?說你去上班吧,爲什麼?這挺可怕的。你不要以爲這是個思想問題,這個思想問題到某種程度的時候,會變成生理問題,會變成神經系統——我們有些人生命活動離開神經系統的正常運轉了。所以說雖然我沒有什麼調查數據,但是我相信有正確宗教信仰的人得抑郁症的概率是很小的。爲什麼?因爲他生命動力系統,有一個——我們的身體有心髒,我們的精神系統也要有個心髒,有個泵,信仰就成了我們精神系統一個強大的心髒,像我們四肢輸血,一個泵,動力泵。這裏就是講宗教信仰的力量。關于這一點你們有什麼問題嗎?昨天我們在大佛寺,很多人圍著我問,今天有問題你們也可以問,可以討論。

  營員:對剛剛您講的我有幾個問題。一個是您說,如果有信仰,他的思想、情緒和生活都會比較穩定,但是如果從社會學角度來說的話,社會上還有很多問題,如果社會上極大一部分人思想都滿足于社會的現狀態,對于這個社會的進步和一些改良措施和改革,還有國家的民主建設等等問題是不是會起不到積極的作用。

  第二個問題是,我們大家都能感覺到大多數中國人對因果並不是否認的,都有所顧忌,但是又沒有像一個宗教徒一樣,把這個當作一種信仰,大多數都對這些在思想上有一些疑惑,對這樣的大多數人大和尚有一些什麼樣的建議?

  第叁個問題是剛剛您也提到,就是關于儒家是不是宗教,儒教是教與否,對這一點一直都有很大爭議,剛才您說儒家是一個准宗教,我想問一下,在您看來或者在佛教看來,怎樣可以算是一個宗教,宗教最本質的東西應該如何來定義。

  謝謝大和尚!

  明海大和尚:從第叁個問題來回答。這個問題沒有必要討論太多,因爲這是有點學術性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宗教概念,實際上是西方人來劃分的,儒家如果從宗教的功用的角度來說,它就是宗教,功用的意思就是它解決了一些問題,解決人生在世的終極價值,價值的實現,它就是宗教。但是從形態來說,我剛才說它是准宗教,就是從形態來講的,這是有點西方思維的,就是按西方人宗教的那幾個基本元素來看,從形態來說,它是不是十分具足的,這不要緊,說它是或者不是這不要緊。

  第一個問題,我總覺得好像我得到的結論跟你是相反的,就是說有宗教信仰的人,他的這種穩定性不僅不會阻礙社會的進步,相反地會推動社會的進步。爲什麼呢?因爲一個人情緒暴躁,情緒失控,沒有理性的思考,是不可能推動社…

《信仰的力量與叁皈五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