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下飯,睡不著覺,心裏狂壓抑,甚至痛不欲生。當然也會有人感到心髒非常痛。然而,這只是失戀後的感覺之一,還應有如下幾種感覺:
1.很輕松,又可以盡情地呼吸自由的空氣了,這多半是因爲自己早已想開,並對自己的這段感情已經沒有什麼留戀,甚至感到這段感情對自己是一種負擔。
2.很平靜,因爲兩個人都認識到大家在一起生活已經不合適,彼此都理解對方的心情,因此好聚好散。
3.很氣憤,可能是因爲吵架甚至打架而導致的不歡而散,這種情況多半很快就沒事了,除非兩人中有一個人報複心很強或者兩個人報複心都很強。
4.很解脫,不開心的事時有發生,分了又合,合了又分,以淚洗面……最後成了“雞肋”現象,不知這段感情能支撐多久,心情因而十分沈重,分手反而會覺得是一種解脫。
由以上討論可知,同樣是失戀,因人的思維不同,失戀後的感覺因而變得千差萬別。若你認爲失去了至愛,便會覺得很慘; 若你認爲被騙了,便會覺得很氣憤;若你認爲很累,你會覺得很輕松……推而廣之,人生對同一件事情,感覺不一定相同,而感覺取決于思維。你有什麼樣的思維,就有什麼樣的感覺;你有什麼樣的感覺,就有什麼樣的行動;你有什麼樣的行動,就會有什麼樣的結果,直接決定我們的命運。因此說,思維很重要。
你們大家到柏林寺第六天了吧,境界應該有所提高,思維應有所不同。我和大家做第叁個遊戲,測試一下在座的各位的思維層次。
一位心理學家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考題:在一塊土地上種植四棵樹,使得每兩棵樹之間的距離都相等。考生在紙上畫了一個又一個的幾何圖形:正方形、菱形、梯形、平行四邊形,然而,無論什麼樣的圖形都行不通。這時,心理學家公布出了答案,其中一棵樹可以種在山上,與其余叁棵樹構成一個金字塔的圖案,就能符合題意要求了。考生考慮了那樣長的時間卻找不到答案,原因在于他們沒有學會使用一種創造性的方法——立體思維。
立體思維也稱“多元思維”、“全方位思維”、“整體思維”、“空間思維”或“多維型思維”,是指跳出點、線、面的限製,能從上下、左右、前後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佛家稱之爲“緣起的思維”。
思維決定觀念,觀念決定心態,心態決定行爲,行爲決定命運。本講座通過對人生點式思維、線型思維、平面型思維和立體型思維進行探討,期盼引導人們跳出點、線、面叁種思維的限製,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層面去思考問題,最終建立起“緣起的思維”,把握事物的本質,作出正確的行動,改變我們的命運。
1.點式思維
有一天,一條蛇的頭和尾忽然爭執起來,蛇尾對蛇頭說:“今天應該我走前面。”蛇頭說:“我常常走在前面,怎麼可以倒過來走呢?”蛇頭和蛇尾各認爲自己有理,相持不下。結果,蛇頭就自管自向前走去,蛇尾卻纏住了樹牢牢不放。這樣,蛇頭走不動了,只得讓蛇尾走在前面。不料蛇尾,因爲沒有眼睛,掉入一個火坑中,這條蛇就這樣被活活燒死。
蛇的頭和尾本是一個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因爲分工不同而有各自的角色需要扮演。然而,蛇尾不滿足于自己長期以來所扮演的角色,堅持要與蛇頭調換角色,結果落得這樣的下場。對一個團隊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從人格上來講,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然而,爲了使一個公司能正常運作,就不能沒有分工。時間久了,有些員工便會如同蛇尾一樣,越來越覺得自己很重要,盲目自滿與自信與日俱增,越來越不安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紛爭因此而起。
紛爭生起的根源是第七末那識,因它“恒審思量”的功能而使人念念不忘自我,使人在做事時,爲了個人的名利而不顧公司的利益,爲了眼前的小利而忽視長遠的發展,在強調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同時而有意無意地損害了他人的自由與權利。這種以自己的利益爲出發點,只看“一點”不顧“其余”的思維方式,統稱爲點式思維,擁有這種思維的人,只知自己不知有他人,沈醉于編織自己的理想王國,也常因些小事而與人爭執,斤斤計較,行事時我行我素,久而久之給自己和公司的發展會造成極大的傷害。
2.線型思維
一位青年人,翻山越嶺,進入深山求道。一天,他來到一個長期與世隔絕的村莊。好客的村民們設宴招待他。求道者很快發現,該村的居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所有人都沒有長耳朵。與此同時,村民們也注意到,求道者的頭上多出了兩塊東西(即兩只耳朵)。經商議,大家一致認爲,求道者生了病,而且很嚴重,應該立即治療。因此大家一起動手,把求道者綁起來,准備爲他做切除耳朵的手術。求道者拚命解釋說:“正常的人都有耳朵,你們沒有耳朵才不正常呢!”村民們聽後大笑說:“我們從來都沒有聽說過人的頭上會長兩塊東西,你明明病得不輕,還不肯就醫,真是無藥可救啊!”一邊說,村民們一邊動手把求道者的兩只耳朵割了下來。
孤陋寡聞的村民以簡單的邏輯思考來處理問題,這是造成以上悲劇的根源,是直線型思維的典型例證。擁有直線型思維的人往往以傳統與權威爲其邏輯思維的依據,誤將自己的見解作爲普遍公理來對待,遇事不知變通,容易保守,看問題缺乏靈活、開闊的思路和方法。這種人在邏輯思維的影響下,因過于自信而聽不得不同的意見,固執己見,堅持所謂的“對”與“錯”,一言不和立即不歡而散,甚至置個人、公司的存亡于不顧,這樣會把自己和他人都逼上絕路。
線型思維一旦養成,便成爲習慣性思維,左右著我們的行動。我先讓大家看一個短片:樹下兩頭獅子正在“午休”,一只被追捕的梅花鹿,在逃命途中誤撞在這樹幹上,當場暈死在獅子面前,短片中的兩頭獅子相對無語,一臉茫然,不知作何反應。請問爲什麼這兩頭獅子沒有立即吃掉已經差不多送到嘴邊的美味?
營員1:這兩個獅子吃素的!
營員2:獅子的大腦有問題。
營員3:獅子已經吃飽了。
其實,大家說的都有道理,都是按照我們的習慣去思維。獅子也是如此,平常的食物都是通過自己追捕獵獲,從來沒有不勞而獲。現在即使看著梅花鹿在眼前意外身亡,獅子還是“無動于衷”,因爲這不符合它們的進食習慣,這就是典型的線式思維在起作用。
線式思維一般有因有果,邏輯性強,一般由以往的經驗或習慣而成,是一種依賴性思維。爲什麼會養成這種思維呢?佛教關于這方面的闡述和講解非常多,而在現代心理學中,一個人收集了各種信息輸入了大腦儲存,不同的部位儲存不同的信息,這個跟佛教唯識學所說有驚人的相似。大腦在接收新信息的時候,會根據以往所收集和儲存的信息進行判斷和處理,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第七識,凡對我有利的,便會喜歡,認爲是好的,接著下來便想占有,隨之而來的便是行動,經不斷地重複,就形成了習慣性行爲,進而影響我們的思維,最後變成習慣性的思維,逐漸形成概念,儲存到第八阿賴耶識。其實,真正影響我們命運的是由習慣性的動作演變成習慣性的思維,這種習慣性的思維反過來又會影響我們未來的行爲。因此說,我們一定要養成好的行爲與思維,因爲好的習慣性思維對人生是有很大幫助的,壞的習慣性思維有時會對人産生很多困擾。更重要的是,在習慣性思維的影響下,我們堅信自己的認識是唯一的正確,因而聽不得不同的意見,變得固執己見,堅持所謂的“對”與“錯”,一言不和立即不歡而散,甚至置個人、公司的存亡于不顧,這樣會把自己和他人都逼上絕路。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各人有各人不同的利益,每個人的觀點與角度隨之而不同,不同的“是非、善惡、對錯、好壞”等倫理道德評判標准因而産生,最終形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面,這都是習慣性思維起作用所帶來的惡果。
再比如說,爲什麼商家肯花大筆、大筆錢去做各種各樣的廣告,其實,就是要影響我們的思維。因爲只要影響到我們的思維,就會影響到我們的消費取向。平常我們通過各種的管道接收大量的重複的廣告信息,這些海量的信息在不知不覺進入我們的第六識——中央處理器,我們的大腦中就逐步地形成對某些商品好與壞的觀念和判斷,無論喜歡還是不喜歡,觀念一旦形成,便貯存于第八阿賴耶識中,猶如種子,時機成熟時,即會破土而出,影響人們的思維和行動。消費就是這一種習慣性的動作,現在的商家有時就用習慣性思維控製人們的消費。人現在擁有的思維會影響我們的習慣,故一旦形成了不好的習慣性思維,思維就容易僵化,喜歡鑽牛角尖,遇事一成不變,不懂變通,然後把自己和別人都逼上絕路。
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邏輯思維都是不好的,只是純邏輯、純理論的太多了,往往會使人墨守成規,固執己見,失去了創新力和活力。人生想要突破,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突破自己的習慣性思維。大家到柏林寺來,有機會接觸佛法,通過學習如何認識自己、管理思維,就是要突破這種習慣性思維,養成好的習慣性思維。那麼應該怎樣去管理我們的思維,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突破原來的思維,把那種習慣性的不好的思維慢慢去掉;與此同時,通過自己的努力,培養好的習慣性思維,生命的軌迹將因此而改變。佛教的緣起法對此有深刻的解釋。
佛教的緣起法告訴我們,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條件組合而成;組成事物的任何元素一旦發生變化,事物也隨之産生變化,怎能用僵化、靜止的觀點來對待發展的事物呢?在這樣的認知下,相對的“對”與“錯”是存在的,但單一的思維看待事物,無異于盲人摸象;只有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將各種觀點統一起來,才有助于我們了知事物的本來面目。換而言之,只有放下對線型思維的執著,才能走出束縛;只有將各種思維辯證地統一在一起,才能使我們的思維走進新的境界——平面型思維(創造性思維)。
3.平面型思維
有位老師…
《人生的四種思維(淨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