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與西方心理調適(朱彩方博士)▪P3

  ..續本文上一頁精神嚴重赤字,男女老少,說著說著很容易就流淚哭泣。彼此之間若有摩擦,我們提倡忍讓,他們喜歡擺到桌面上來直接溝通;憤怒時,不叫你息怒,而是有可能叫你宣泄出來,即使是吼叫,打沙袋,拍枕頭也好 (這與臨濟宗的棒喝倒是有點相似)。2007年我參加美國心理學協會年會時,聽到好幾個專題組在不約而同地闡述一個共識:跨文化心理學將是繼心理分析,行爲主義和人本主義之後心理學的第四思潮。研究和實踐跨文化心理學對消除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誤解,促進彼此之間共性的了解,具有重要的現實而長久的戰略意義。

  北大心理學教授錢銘宜寫了一本書叫《心理治療與心理療法》,1997年出版的,在國內來講還是比較有用。心理咨詢和心理療法大同小異,前者適用的範圍更廣一些。具體的運作方法越來越多,國內主要的有精神分析法 (psychoanalysis),認知行爲療法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or CBT),格式塔心理療法 (Gestalt therapy),人本主義心理療法 (humanistic psychotherapy),以及新興的超個人心理學療法(Transpersonal psychotherapy,也稱精神心理療法。近四五十年間,超個人心理學也已被稱爲“第四思潮”)。加裏福尼亞整合研究學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 or CIIS),超個人心理學學院 (Institute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就以研究和實踐超個人心理學(精神心理學)爲其特長,在佛教及東方精神修養和西方心理學結合上起步很早,充滿活力,在這個領域舉足輕重。

  經典的精神分析療法,咨詢者讓來訪者躺在躺椅上,你對著天花板,他在你後面,就讓你自由地講,自由地聯想,他是咨詢師,可他不怎麼講什麼話,就讓你講,想到什麼就講什麼,完全讓你釋放出來。原理就是,聊就是療法,講就是療法,自由聯想和自由表達能夠讓長期積壓在無意識中的記憶,情緒,顧慮,怨恨等等有機會浮現到意識的層面。這個長期積壓的東西可能不知不覺(無意識)地幹擾了你很久,現在恍然大悟並有機會來解決它。你講話的時候,你遲疑,轉悠或停頓的時候,咨詢者會抓著關鍵的地方,給你點一下,追一下,深入一下。無論什麼原因,如果你實在不好意思說或不想說,或者說你不斷地以意識來控製無意識的閘門,他可能會問你,最近做了些什麼樣的夢。這也是我最近在研究的課題,假如有人在廣州的話,也歡迎9月份參加在廣州舉行的第四屆國際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精神心理學研討會。我的講題是:榮格論夢的本質和解析。用夢來發現自己,析夢用于咨詢,矯正和治療,具有獨到之處。夢是很奇妙的,完全出于無意識,所以夢裏面反映的是最真實的心理和心智,你不用有顧慮,怕人家笑話,因爲不僅沒有別人看著你,就連你自己(意識)也沒注意到,所以絕對的保密、安全。絕對的保密和安全,換來了夢的內容是絕對的坦誠。問題是我們如何來解析看似奇異,難解的夢。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心理學均有獨到之處。這個講來話長,有機會以後單獨討論。

  精神心理學範圍廣闊,但其療法中最早,並且仍然廣泛運用的,恐怕要數心理分析與佛教,尤其是禅修、靜修的有機結合。近二十,叁十年來,佛教靜修方法,在歐美已非常廣泛的被運用到各種各樣的心理療法中。自馬可

  愛潑斯坦 (Mark Epstein)的《沒有思想者的思想——佛教視角中的心理療法》(Thoughts without a Thinker—Psychotherapy from a Buddhist Perspective) 于1995年出版後,有不少行家認爲“不具佛教視角的心理療法看著像是一種過時的東西”。目前,美國自稱是靜修、禅修的人數不一定比我們國內少,修養的層次也是參差不齊。他們的有些做法已經脫離了亞洲佛教的傳統,非常本土化。但是,他們有幾個特點值得我們反思。第一,大量的心理咨詢師本人是靜修者,短則幾年,長則幾十年。他們或者建議來訪者,在家靜修做記錄,或者直接一起靜坐一會兒,然後再話語咨詢,並隨時表達當下出現的肢體、情感、思維和精神上的特殊現象。第二,前面我講到精神分析十分重視從無意識浮現到意識的洞見(insight)。佛教禅修,靜修能起到同樣的效果。而且,平心而論,其效果往往來得更快,更深遠。從這一點上看我們似乎有優越感。如果說我們的確持有深度上的精神層面的優越感,那麼,我們傳統禅修方法中重要的一環——靜觀念起念落,直至不起不落——疏忽了心理學上的效應。也就是說,我們在刹那間沒有洞察到或分辨出某個浮現的念頭或情結,乃是長期困擾我的障礙。洞察或分辨不需要你在那裏停思推理,只需要你頓悟一下,啊哈,原來是它!是它!第叁,如果你覺得刹那刹那間,連啊哈的分辨,都會打岔,那麼起碼在“啊哈”頓悟,禅修出定之後,不要讓洞見一走了之,而應在其上面用功,進一步分析並提出對治策略和措施,提升自身生活質量,改善與他的人交往。這樣生活禅在關懷個人身心健康。人際關系及職業方面,就增加了可具操作性。而且在個人層面修習,雖仍不離當下,但也不忽視以往乃至孩提時代留下的障礙,早年乃至前世的障礙在佛教裏被稱爲業障。心理療法和佛教修行都承認“因果律”:欲知往昔所作,現在所受便是。所不同的是大多數的心理療法都十分重視過去被忽視和壓製而遺忘的東西,並努力找到途徑釋放這些長期被埋藏在無意識(在榮格心理學中,只局限于個人無意識,跟集體無意識無關)裏的“病源”,以改善現在的不良處境。佛教徒可以念忏,“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流于籠統而不太注重具體的往昔業障。佛教徒更關心的是未來或現在——禅宗尤其認爲只要當下把握好,將來船到橋頭自然直。雙方有重疊,相通的地方,但也有互補互惠的地方。

  據我所知,目前國內高校最流行的主要是心理分析和認知行爲療法,也有少量的格式塔心理學及其療法。認知行爲療法,通過理性的分析,來使你信服,轉變你的行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你爲什麼來,你給我講,在理性層面在意識層面上來討論,然後糾正你的行爲,例如,通過系統脫敏法。如果來訪者對演講常有恐怖感,這個怎麼辦呢?越是怕,就越是讓你做,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叁次,你上來講,直到你習慣了。當然細致的心理分析不斷地在疏導,護駕。

  格式塔心理療法有一個技巧叫做“兩把椅子”。有人願意上來嗎?請搬把椅子,請坐。

  朱老師:今天下午感覺怎麼樣?

  營員:感覺還好。

  朱老師:聽見了嗎?感覺還好。能稍微具體一些嗎?

  營員:主要聽說你從事心理咨詢治療,所以說感覺很好。(衆笑)

  朱老師:你聽說過這個(兩把椅子)說法嗎?

  營員:理論上聽過,但是現實上我學的比較爛。咨詢技術,現代化比較側重于理論上接觸的問題,但是操作上不實用,所以對療法不是很了解。

  朱老師:假如你很了解,我很可能就把你送下去,換一個人。我就要找個不太了解的或者全然不知的。咱們換一下椅子,怎麼樣?

  朱老師:坐在那裏和坐在這裏,你覺得怎麼樣呢?

  營員:這兒緊張。

  朱老師:幹嘛緊張呢?

  營員:好像這個位置傳統上認爲,不應該是我坐的。我覺得這個位置應該屬于長輩啊、尊者啊、師長啊,或者至少說,我們覺得某一方面很強的人,應該坐這個位置。那你比我強,你坐那裏我坐這裏壓力很大。

  朱老師:壓力很大,你不覺得將來在這方面有機會或者特長,有這個資格來坐這個椅子嗎?

  營員:這是現實存在。我覺得將來還是有機會的,現在呢,但是和您的差異,還是現實存在的。

  朱老師:你覺得你在哪個方面,更有機會坐這個金交椅子,做個主講人?

  營員:我想可能是,我的夢想是,可能會把宗教的思想和宗教儀式,應用于心理治療問題。目前,我翻遍國內的書,就只有一本,溫州有個醫生叫黃國志先生。寫了一本《心理治療與佛教》,關于治療方面的和宗教統一的。我的夢想,就是以後把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印度教、猶太教,有些方法可以探討一下。把和心理治療咨詢結合起來,這樣我們的心理咨詢技術或者說治療技術就可以得到一個提升。謝謝。

  朱老師:可以問你叫什麼嗎?

  營員:我姓高,叫高和平。

  朱老師:大家覺得高和平現在緊張不緊張呢?

  營員們:不緊張。

  朱老師:好,謝謝你。

  很明顯,他坐在這個地方和坐在那個地方不一樣,具體來講是緊張,爲什麼要換位呢?就是要換位來體會和思考。這個時候會出現新的情景,新的視角,産生新的感觸和新的行爲。原本的“兩把椅子”技巧,讓來訪者先坐一把椅子,並表述他正面,積極和自信的感想;然後,咨詢師協助來訪者換坐另把椅子表達他對同一件事的疑慮,不安,擔憂乃至否定。最後,咨詢師讓兩把椅子上的兩種感覺和行爲進行對話。看能否整合出一個比較合乎情理的結論。格式塔法也翻譯爲完形療法,它要求正反,身心感受和行爲,情理等多方面當下體會的整合。實際上,格式塔心理療法的確吸取了不少佛教的修養工夫。當下的體會是典型的禅宗訓練,略有不同的是,格式塔注重當下的身心感受和情緒,對認知和精神行爲似乎比較淡薄;禅宗則傾全力來把握好當下一念,而對軀體和情感的狀況比較淡化。這又是一個在不同層次,不同需求方面互補的例子。

  我第一次去嘗試心理咨詢的時候,咨詢師照例問了我一連串的問題。當她(白人)聽我說,從來沒有過迫切的非要馬上找人傾訴的時候,她徹底的絕望了(我已經說了很多的“No”):她無法理解我!我說我修禅,天天打坐,有近十五年了。你問的那些事我真的沒有過或者我還沒那麼思考過。第二周(第二次),她就把我轉交給了她的一個修習瑜伽的同事。我們合作的不錯。結果說我是文化差異造成的適應問題。後來的經曆讓我開始體會到光是禅修似乎難于解決我當時孤身一人(我的妻子在北京,遲遲不來美國)在美國求學的實際情況。禅修加心理療(聊)法猶如帶角虎,伴我探索,伴我成長。

  東方宗教和西方心理學,均從心開始。梁漱溟先生在1920年講了一部《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無意中,我突然覺得,好像我也在接著他講。

  因緣有聚散,分享無止盡。

  謝謝大家!

  

  

《禅修與西方心理調適(朱彩方博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