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又是念佛又是参禅反而会搞杂,也有人认为禅净双修犹如“带角虎”,象征殊胜的能力。
斗胆包天讲禅宗史,那就要接着讲到禅宗最新的发展——生活禅。近代太虚大师,大家都知道,提倡人间佛教,也有人说是人生佛教,得到了很多响应。我看过净慧老和尚几年前在上海玉佛寺系列讲座的录像。他说几十年来,咱们做的还是很惭愧,太虚大师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提倡人间佛教,至今我们只落实了极小的一部分。所以我理解净慧老和尚倡导的生活禅,就是人间佛教在当代的回响和延续。生活禅与时俱进,面向社会又有不失当下的修习。生活禅的很多具体内容,大家这些天都在切身体验,我不必再讲。我只想提一下,现在的T恤衫只写“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我是第一、二、三届的营员,我记得当时前面还有一句“关怀人生”。我倒是觉得从“关怀人生”开始更加切实可行,更贴近生活;在操作层面来讲,更加有可操作性。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当然是宗旨,水到渠成。但是,其实好多人只是敬而远之,做不到,更不用说在短期内。我们的意识形态也从共产主义转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乘佛教很好,但是前面已经讲到,怎么样操作?怎么样切合现实?是否应该给初学者多铺几个台阶?那还先得“关怀人生”,有不少人可能还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 关怀过自己的人生!
顿悟,悟之后才“起修”。顿宗很高远,但“悟后起修”,还是要老老实实地渐修,把以前的缺损的东西找回来,还是得一级一级地往前走。你可能是先跳一下,乃至跳三级,然后最终你还得回过头来补课。你还得清扫有关问题。有人比喻是突然感应了一下,好像一个房间在黑暗中沉寂了好几年,也从未打开过窗子,犹如从来没有被训练过的脑袋、思维,突然打开了一个灯,结果发现里面脏兮兮的,乱糟糟的一锅粥。所以当你明白的时候,也就是你得重新开始一点点收拾的时候。在现代心理学中,有健康的心理超越和不成熟的“精神超越” (spiritual by-pass)。悟后不渐修或急着愣超越都可能导致精神和心理上的问题。禅宗史里讲到的“狂禅”、“野狐禅”等就属于这类问题。
刚才十分简略地勾画了禅宗的演化、门派和方法。现在从你们夏令营手册中再举几个例子。在第三十页,赵州语录第四个,有僧问:“如何是定?” 赵州禅师云:“不定。”问:“为何不定?”师云:“活物、活物。”大家觉得怎么样?有人问赵州和尚,什么是禅定?怎么修禅定?赵州和尚说,不定,因为是活物。我是觉得很妙的。假如已经有一定功夫的人,认真坐禅三五年以上的人,我相信会有同感。当你深入禅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是的,刹那刹那间,生理上、心理上都很妙。从外面看起来,或者说外人看你很入定,仔细内观才恍然大悟,实际上自己是个杂念云涌,思维刹那生灭的活物和灵动。所以不要光注意定,还要在定中观照起“活” 和“动”,呈现一种动态平衡的精神境界。第十二个公案,问,“如何是归根?”师曰:“拟即差。”这也是禅宗里一个经典说法,如何是归根,归根结底,见性成佛是怎么一回事情?拟即差。禅师慈悲,可算是给你来了个“随波逐浪”。赵州禅师是一个持平常心的人,不是很峻烈的。吃粥去,洗钵盂,吃茶去,从这些公案中我们便可见一斑。第十四个,僧问赵州:“如何是学人自己?”州云:“吃粥了也未?”僧云:“吃粥也。”州云:“洗钵盂去。”看似很平常,也充满了妙法,用禅宗的话来讲,充满了接引学人的手段。赵州不给你描述非常难描写的东西,他就让你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你自己去体会,你吃粥的时候去体会。你吃了粥吗?吃了。那你去洗碗,洗碗的时候也可以体会禅。只要你坐也禅,行也禅,洗碗的时候当然也是禅!洗碗就是洗碗,Washing dishes is to wash dishes. 洗碗可以转化为一门修行活,一门心思放松着洗碗,可以慢慢的,专注到很柔和的境界,很舒服,很放松,然后继续到更高的境界。有人会问:那碗会掉下来,摔碎吗?
我在旧金山的禅中心 (San Francisco Zen Center) 住过一年多,跟这里相似,每个人都有任务,我在厨房里帮厨。比方说,切菜,准备午斋。在工作中落实禅修确实很舒服,很好的这么一个机会,切菜就是切菜,做什么就是做什么。两个小时下来,好像休息一样,它不是一般的休息,很工作的休息,很积极的休息。
前两天老和尚讲了一句话(拈了个公案):“慢下来的那位是什么?”大家都在学校里在社会上很忙,然后到这儿来,还是很忙。真正禅修的时候或者有空闲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参一句话,慢下来的那个是什么?心是什么状态?慢下来,再慢,再慢,再慢,再慢……慢到你不敢再慢,还要慢!
记得2001年我刚入哈佛时,一个很资深的牧师 Peter J. Gomes,也是哈佛伦理学的教授,在新生开学典礼上说了一句话,印象挺深刻的话。他说:你先不要着急决定学什么,你现在决定要学的东西很可能过一两个学期你就不以为然了。因为这里提供的东西很多,也很新,你们中间就会变。他说最重要的是你要慢下来 (slow down),你一定要慢下来,你才可以听到你的心声。否则,在那提倡至善学术,又有大量充满诱惑力的社会活动的高校,学习和生活都将是很累的。当然,慢下来是为了让你拓宽意识的界限,听到纯真的心声,做出最佳的判断和抉择,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并不是排斥该快时就得快的情况。你看那武林高手,坐禅时雷打不动,习武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前面讲到了禅宗的各大门派。总体来讲,我感觉,禅宗是超越有余,人际间的和个体成长的关怀不足。因为禅宗起源于丛林生活,所以这些特点对出家众一直被认为是顺理成章的。出家人绝大多数正信佛法,献身佛法,具有良好的超越精神,非常好。在座的大多数人则在学校学习,或在社会上工作。居士和信士的关系则来自各种关系,远比丛林生活的关系复杂。他们的人际关系很广,有同学关系,家庭成员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男朋友女朋友的关系,工作时候和同事的关系……到这里来跟法师的关系,营员间,宿舍营员间的关系等。禅宗,尤其生活禅,法师们,怎样进一步针对这些问题,契理契机,与时俱进?
现代/西方心理调适
前面我已经讲到,净慧大师在生活禅契理契机,与时俱进上已经耕耘了十五年,确立了一个日臻完善的体系。我相信在座各位也有高招可以贡献和分享。我也就接着这个话题,从现代心理学,尤其是心理调适的角度来谈一谈。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讲,一个人的早期发展至关重要。婴儿两三岁或三四岁左右,语言、认知和个性的框架基本定型。现在也有不少学者指出,虽然早期成长很重要,个人发展则是整个一生的事情。一般来说,如果小孩在两三岁、三四岁时不能形成一种长久乃至永恒的依靠感,那他以后这一辈子恐怕心里总是不踏实,总是有焦虑,总是有些问题。所以,早期的抚育,永恒感(ense of permanency) 很重要。具体说,婴儿要养成对给他(她)照顾和抚养的人的依赖感和执着感。抚养他(她)的人大多是母亲,也有可能是父亲,也可能是保姆。假如主要是保姆抚养大的也可以,没有关系,只不过小孩子长大以后对他的亲生母亲要疏远一点,但是他(她)的个性稳定发展应该没有问题。只要是他(她)小时候(婴儿,儿童,少年)有靠得住的这么一个人,将来成长时心态就相对稳定。
佛教的教义总地来说更适合比较成熟的人,用荣格的话来讲,进入后半生的人们。我不太赞成“后半生”才是学佛或修养中国哲学和宗教的合适时期。但我觉得,等个人的人格(生理,认知,情感等)结构养成后(即进入青年期后),才谈得上“破执着”。如前面所说,年幼时,如果不养成某种依赖感,如果不“立”,不“执着”一点,那么未来的人格养成很可能会出现问题。所以这个时候,你要多给他(她)讲一些健康的个性发展。如果精神和哲学上的“无我”思想从小就大量灌输,那么心理学上的负面影响,将涉及未来个性发展,社会交往以及职业工作能力。那时,他(她)可能需要心理咨询来弥补成长期出现的“跨越”。
我在旧金山圣玛丽医疗中心 (St. Mary”s Medical Center) 工作过一年,就是做这个事情。住院的病人,垂危的病人,急救的病人,快去世和刚去世的病人,他们的家属,医院的大夫,护士和职工,我们都给他们提供精神和心理护理。美国每一个医院都提供这种服务,现在大多数医院提供多种宗教的服务。我在那里主要就是从事佛教与心理的服务。
西方或现代心理调适,主要是讲心理咨询和心理疗法。前些天,我专门去西单图书大厦和王府井新华书店,看有没有中文版的《精神障碍与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本供应(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Edition IV. 简称DSM—IV)。在美国临床心理学中,这是一个蓝本。怎么诊断,是抑郁症,还是孤芳自赏症,还是焦虑症,自闭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就参考这本手册的严格定义。我去找没找到,我听一个圈内的朋友讲,好像是有卖的。没找到是好事,也是坏事。坏事是我没有办法具体引用它,可能还没有翻译出来;好事是我们不必完全去信它,因为那些标准很多是基于美国人的。虽然跨文化的因素在不断地被吸收进去,就目前而言,偏见依然明显,所以没有翻译出来也罢。假如以这个手册来定义的话,亚洲人,尤其是佛教、道教、儒教内省文化圈内的民众,似乎都有抑郁症的征兆。反过来,我们会觉得美国人的内敛,忍耐…
《禅修与西方心理调适(朱彩方博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