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與西方心理調適(朱彩方博士)▪P2

  ..續本文上一頁又是念佛又是參禅反而會搞雜,也有人認爲禅淨雙修猶如“帶角虎”,象征殊勝的能力。

  鬥膽包天講禅宗史,那就要接著講到禅宗最新的發展——生活禅。近代太虛大師,大家都知道,提倡人間佛教,也有人說是人生佛教,得到了很多響應。我看過淨慧老和尚幾年前在上海玉佛寺系列講座的錄像。他說幾十年來,咱們做的還是很慚愧,太虛大師在上個世紀叁十年代前後,提倡人間佛教,至今我們只落實了極小的一部分。所以我理解淨慧老和尚倡導的生活禅,就是人間佛教在當代的回響和延續。生活禅與時俱進,面向社會又有不失當下的修習。生活禅的很多具體內容,大家這些天都在切身體驗,我不必再講。我只想提一下,現在的T恤衫只寫“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我是第一、二、叁屆的營員,我記得當時前面還有一句“關懷人生”。我倒是覺得從“關懷人生”開始更加切實可行,更貼近生活;在操作層面來講,更加有可操作性。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當然是宗旨,水到渠成。但是,其實好多人只是敬而遠之,做不到,更不用說在短期內。我們的意識形態也從共産主義轉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乘佛教很好,但是前面已經講到,怎麼樣操作?怎麼樣切合現實?是否應該給初學者多鋪幾個臺階?那還先得“關懷人生”,有不少人可能還從來沒有認真地思考, 關懷過自己的人生!

  頓悟,悟之後才“起修”。頓宗很高遠,但“悟後起修”,還是要老老實實地漸修,把以前的缺損的東西找回來,還是得一級一級地往前走。你可能是先跳一下,乃至跳叁級,然後最終你還得回過頭來補課。你還得清掃有關問題。有人比喻是突然感應了一下,好像一個房間在黑暗中沈寂了好幾年,也從未打開過窗子,猶如從來沒有被訓練過的腦袋、思維,突然打開了一個燈,結果發現裏面髒兮兮的,亂糟糟的一鍋粥。所以當你明白的時候,也就是你得重新開始一點點收拾的時候。在現代心理學中,有健康的心理超越和不成熟的“精神超越” (spiritual by-pass)。悟後不漸修或急著愣超越都可能導致精神和心理上的問題。禅宗史裏講到的“狂禅”、“野狐禅”等就屬于這類問題。

  剛才十分簡略地勾畫了禅宗的演化、門派和方法。現在從你們夏令營手冊中再舉幾個例子。在第叁十頁,趙州語錄第四個,有僧問:“如何是定?” 趙州禅師雲:“不定。”問:“爲何不定?”師雲:“活物、活物。”大家覺得怎麼樣?有人問趙州和尚,什麼是禅定?怎麼修禅定?趙州和尚說,不定,因爲是活物。我是覺得很妙的。假如已經有一定功夫的人,認真坐禅叁五年以上的人,我相信會有同感。當你深入禅定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是的,刹那刹那間,生理上、心理上都很妙。從外面看起來,或者說外人看你很入定,仔細內觀才恍然大悟,實際上自己是個雜念雲湧,思維刹那生滅的活物和靈動。所以不要光注意定,還要在定中觀照起“活” 和“動”,呈現一種動態平衡的精神境界。第十二個公案,問,“如何是歸根?”師曰:“擬即差。”這也是禅宗裏一個經典說法,如何是歸根,歸根結底,見性成佛是怎麼一回事情?擬即差。禅師慈悲,可算是給你來了個“隨波逐浪”。趙州禅師是一個持平常心的人,不是很峻烈的。吃粥去,洗缽盂,吃茶去,從這些公案中我們便可見一斑。第十四個,僧問趙州:“如何是學人自己?”州雲:“吃粥了也未?”僧雲:“吃粥也。”州雲:“洗缽盂去。”看似很平常,也充滿了妙法,用禅宗的話來講,充滿了接引學人的手段。趙州不給你描述非常難描寫的東西,他就讓你回到現實生活中來,你自己去體會,你吃粥的時候去體會。你吃了粥嗎?吃了。那你去洗碗,洗碗的時候也可以體會禅。只要你坐也禅,行也禅,洗碗的時候當然也是禅!洗碗就是洗碗,Washing dishes is to wash dishes. 洗碗可以轉化爲一門修行活,一門心思放松著洗碗,可以慢慢的,專注到很柔和的境界,很舒服,很放松,然後繼續到更高的境界。有人會問:那碗會掉下來,摔碎嗎?

  我在舊金山的禅中心 (San Francisco Zen Center) 住過一年多,跟這裏相似,每個人都有任務,我在廚房裏幫廚。比方說,切菜,准備午齋。在工作中落實禅修確實很舒服,很好的這麼一個機會,切菜就是切菜,做什麼就是做什麼。兩個小時下來,好像休息一樣,它不是一般的休息,很工作的休息,很積極的休息。

  前兩天老和尚講了一句話(拈了個公案):“慢下來的那位是什麼?”大家都在學校裏在社會上很忙,然後到這兒來,還是很忙。真正禅修的時候或者有空閑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參一句話,慢下來的那個是什麼?心是什麼狀態?慢下來,再慢,再慢,再慢,再慢……慢到你不敢再慢,還要慢!

  記得2001年我剛入哈佛時,一個很資深的牧師 Peter J. Gomes,也是哈佛倫理學的教授,在新生開學典禮上說了一句話,印象挺深刻的話。他說:你先不要著急決定學什麼,你現在決定要學的東西很可能過一兩個學期你就不以爲然了。因爲這裏提供的東西很多,也很新,你們中間就會變。他說最重要的是你要慢下來 (slow down),你一定要慢下來,你才可以聽到你的心聲。否則,在那提倡至善學術,又有大量充滿誘惑力的社會活動的高校,學習和生活都將是很累的。當然,慢下來是爲了讓你拓寬意識的界限,聽到純真的心聲,做出最佳的判斷和抉擇,達到理想的效果,而並不是排斥該快時就得快的情況。你看那武林高手,坐禅時雷打不動,習武時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前面講到了禅宗的各大門派。總體來講,我感覺,禅宗是超越有余,人際間的和個體成長的關懷不足。因爲禅宗起源于叢林生活,所以這些特點對出家衆一直被認爲是順理成章的。出家人絕大多數正信佛法,獻身佛法,具有良好的超越精神,非常好。在座的大多數人則在學校學習,或在社會上工作。居士和信士的關系則來自各種關系,遠比叢林生活的關系複雜。他們的人際關系很廣,有同學關系,家庭成員關系,包括夫妻關系,男朋友女朋友的關系,工作時候和同事的關系……到這裏來跟法師的關系,營員間,宿舍營員間的關系等。禅宗,尤其生活禅,法師們,怎樣進一步針對這些問題,契理契機,與時俱進?

  現代/西方心理調適

  前面我已經講到,淨慧大師在生活禅契理契機,與時俱進上已經耕耘了十五年,確立了一個日臻完善的體系。我相信在座各位也有高招可以貢獻和分享。我也就接著這個話題,從現代心理學,尤其是心理調適的角度來談一談。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來講,一個人的早期發展至關重要。嬰兒兩叁歲或叁四歲左右,語言、認知和個性的框架基本定型。現在也有不少學者指出,雖然早期成長很重要,個人發展則是整個一生的事情。一般來說,如果小孩在兩叁歲、叁四歲時不能形成一種長久乃至永恒的依靠感,那他以後這一輩子恐怕心裏總是不踏實,總是有焦慮,總是有些問題。所以,早期的撫育,永恒感(ense of permanency) 很重要。具體說,嬰兒要養成對給他(她)照顧和撫養的人的依賴感和執著感。撫養他(她)的人大多是母親,也有可能是父親,也可能是保姆。假如主要是保姆撫養大的也可以,沒有關系,只不過小孩子長大以後對他的親生母親要疏遠一點,但是他(她)的個性穩定發展應該沒有問題。只要是他(她)小時候(嬰兒,兒童,少年)有靠得住的這麼一個人,將來成長時心態就相對穩定。

  佛教的教義總地來說更適合比較成熟的人,用榮格的話來講,進入後半生的人們。我不太贊成“後半生”才是學佛或修養中國哲學和宗教的合適時期。但我覺得,等個人的人格(生理,認知,情感等)結構養成後(即進入青年期後),才談得上“破執著”。如前面所說,年幼時,如果不養成某種依賴感,如果不“立”,不“執著”一點,那麼未來的人格養成很可能會出現問題。所以這個時候,你要多給他(她)講一些健康的個性發展。如果精神和哲學上的“無我”思想從小就大量灌輸,那麼心理學上的負面影響,將涉及未來個性發展,社會交往以及職業工作能力。那時,他(她)可能需要心理咨詢來彌補成長期出現的“跨越”。

  我在舊金山聖瑪麗醫療中心 (St. Mary”s Medical Center) 工作過一年,就是做這個事情。住院的病人,垂危的病人,急救的病人,快去世和剛去世的病人,他們的家屬,醫院的大夫,護士和職工,我們都給他們提供精神和心理護理。美國每一個醫院都提供這種服務,現在大多數醫院提供多種宗教的服務。我在那裏主要就是從事佛教與心理的服務。

  西方或現代心理調適,主要是講心理咨詢和心理療法。前些天,我專門去西單圖書大廈和王府井新華書店,看有沒有中文版的《精神障礙與診斷統計手冊》第四版本供應(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Edition IV. 簡稱DSM—IV)。在美國臨床心理學中,這是一個藍本。怎麼診斷,是抑郁症,還是孤芳自賞症,還是焦慮症,自閉症,強迫症,精神分裂症,就參考這本手冊的嚴格定義。我去找沒找到,我聽一個圈內的朋友講,好像是有賣的。沒找到是好事,也是壞事。壞事是我沒有辦法具體引用它,可能還沒有翻譯出來;好事是我們不必完全去信它,因爲那些標准很多是基于美國人的。雖然跨文化的因素在不斷地被吸收進去,就目前而言,偏見依然明顯,所以沒有翻譯出來也罷。假如以這個手冊來定義的話,亞洲人,尤其是佛教、道教、儒教內省文化圈內的民衆,似乎都有抑郁症的征兆。反過來,我們會覺得美國人的內斂,忍耐…

《禅修與西方心理調適(朱彩方博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