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精神严重赤字,男女老少,说着说着很容易就流泪哭泣。彼此之间若有摩擦,我们提倡忍让,他们喜欢摆到桌面上来直接沟通;愤怒时,不叫你息怒,而是有可能叫你宣泄出来,即使是吼叫,打沙袋,拍枕头也好 (这与临济宗的棒喝倒是有点相似)。2007年我参加美国心理学协会年会时,听到好几个专题组在不约而同地阐述一个共识:跨文化心理学将是继心理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之后心理学的第四思潮。研究和实践跨文化心理学对消除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误解,促进彼此之间共性的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而长久的战略意义。
北大心理学教授钱铭宜写了一本书叫《心理治疗与心理疗法》,1997年出版的,在国内来讲还是比较有用。心理咨询和心理疗法大同小异,前者适用的范围更广一些。具体的运作方法越来越多,国内主要的有精神分析法 (psychoanalysis),认知行为疗法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or CBT),格式塔心理疗法 (Gestalt therapy),人本主义心理疗法 (humanistic psychotherapy),以及新兴的超个人心理学疗法(Transpersonal psychotherapy,也称精神心理疗法。近四五十年间,超个人心理学也已被称为“第四思潮”)。加里福尼亚整合研究学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 or CIIS),超个人心理学学院 (Institute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就以研究和实践超个人心理学(精神心理学)为其特长,在佛教及东方精神修养和西方心理学结合上起步很早,充满活力,在这个领域举足轻重。
经典的精神分析疗法,咨询者让来访者躺在躺椅上,你对着天花板,他在你后面,就让你自由地讲,自由地联想,他是咨询师,可他不怎么讲什么话,就让你讲,想到什么就讲什么,完全让你释放出来。原理就是,聊就是疗法,讲就是疗法,自由联想和自由表达能够让长期积压在无意识中的记忆,情绪,顾虑,怨恨等等有机会浮现到意识的层面。这个长期积压的东西可能不知不觉(无意识)地干扰了你很久,现在恍然大悟并有机会来解决它。你讲话的时候,你迟疑,转悠或停顿的时候,咨询者会抓着关键的地方,给你点一下,追一下,深入一下。无论什么原因,如果你实在不好意思说或不想说,或者说你不断地以意识来控制无意识的闸门,他可能会问你,最近做了些什么样的梦。这也是我最近在研究的课题,假如有人在广州的话,也欢迎9月份参加在广州举行的第四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心理学研讨会。我的讲题是:荣格论梦的本质和解析。用梦来发现自己,析梦用于咨询,矫正和治疗,具有独到之处。梦是很奇妙的,完全出于无意识,所以梦里面反映的是最真实的心理和心智,你不用有顾虑,怕人家笑话,因为不仅没有别人看着你,就连你自己(意识)也没注意到,所以绝对的保密、安全。绝对的保密和安全,换来了梦的内容是绝对的坦诚。问题是我们如何来解析看似奇异,难解的梦。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心理学均有独到之处。这个讲来话长,有机会以后单独讨论。
精神心理学范围广阔,但其疗法中最早,并且仍然广泛运用的,恐怕要数心理分析与佛教,尤其是禅修、静修的有机结合。近二十,三十年来,佛教静修方法,在欧美已非常广泛的被运用到各种各样的心理疗法中。自马可
爱泼斯坦 (Mark Epstein)的《没有思想者的思想——佛教视角中的心理疗法》(Thoughts without a Thinker—Psychotherapy from a Buddhist Perspective) 于1995年出版后,有不少行家认为“不具佛教视角的心理疗法看着像是一种过时的东西”。目前,美国自称是静修、禅修的人数不一定比我们国内少,修养的层次也是参差不齐。他们的有些做法已经脱离了亚洲佛教的传统,非常本土化。但是,他们有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反思。第一,大量的心理咨询师本人是静修者,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他们或者建议来访者,在家静修做记录,或者直接一起静坐一会儿,然后再话语咨询,并随时表达当下出现的肢体、情感、思维和精神上的特殊现象。第二,前面我讲到精神分析十分重视从无意识浮现到意识的洞见(insight)。佛教禅修,静修能起到同样的效果。而且,平心而论,其效果往往来得更快,更深远。从这一点上看我们似乎有优越感。如果说我们的确持有深度上的精神层面的优越感,那么,我们传统禅修方法中重要的一环——静观念起念落,直至不起不落——疏忽了心理学上的效应。也就是说,我们在刹那间没有洞察到或分辨出某个浮现的念头或情结,乃是长期困扰我的障碍。洞察或分辨不需要你在那里停思推理,只需要你顿悟一下,啊哈,原来是它!是它!第三,如果你觉得刹那刹那间,连啊哈的分辨,都会打岔,那么起码在“啊哈”顿悟,禅修出定之后,不要让洞见一走了之,而应在其上面用功,进一步分析并提出对治策略和措施,提升自身生活质量,改善与他的人交往。这样生活禅在关怀个人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及职业方面,就增加了可具操作性。而且在个人层面修习,虽仍不离当下,但也不忽视以往乃至孩提时代留下的障碍,早年乃至前世的障碍在佛教里被称为业障。心理疗法和佛教修行都承认“因果律”:欲知往昔所作,现在所受便是。所不同的是大多数的心理疗法都十分重视过去被忽视和压制而遗忘的东西,并努力找到途径释放这些长期被埋藏在无意识(在荣格心理学中,只局限于个人无意识,跟集体无意识无关)里的“病源”,以改善现在的不良处境。佛教徒可以念忏,“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流于笼统而不太注重具体的往昔业障。佛教徒更关心的是未来或现在——禅宗尤其认为只要当下把握好,将来船到桥头自然直。双方有重叠,相通的地方,但也有互补互惠的地方。
据我所知,目前国内高校最流行的主要是心理分析和认知行为疗法,也有少量的格式塔心理学及其疗法。认知行为疗法,通过理性的分析,来使你信服,转变你的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你为什么来,你给我讲,在理性层面在意识层面上来讨论,然后纠正你的行为,例如,通过系统脱敏法。如果来访者对演讲常有恐怖感,这个怎么办呢?越是怕,就越是让你做,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你上来讲,直到你习惯了。当然细致的心理分析不断地在疏导,护驾。
格式塔心理疗法有一个技巧叫做“两把椅子”。有人愿意上来吗?请搬把椅子,请坐。
朱老师:今天下午感觉怎么样?
营员:感觉还好。
朱老师:听见了吗?感觉还好。能稍微具体一些吗?
营员:主要听说你从事心理咨询治疗,所以说感觉很好。(众笑)
朱老师:你听说过这个(两把椅子)说法吗?
营员:理论上听过,但是现实上我学的比较烂。咨询技术,现代化比较侧重于理论上接触的问题,但是操作上不实用,所以对疗法不是很了解。
朱老师:假如你很了解,我很可能就把你送下去,换一个人。我就要找个不太了解的或者全然不知的。咱们换一下椅子,怎么样?
朱老师:坐在那里和坐在这里,你觉得怎么样呢?
营员:这儿紧张。
朱老师:干嘛紧张呢?
营员:好像这个位置传统上认为,不应该是我坐的。我觉得这个位置应该属于长辈啊、尊者啊、师长啊,或者至少说,我们觉得某一方面很强的人,应该坐这个位置。那你比我强,你坐那里我坐这里压力很大。
朱老师:压力很大,你不觉得将来在这方面有机会或者特长,有这个资格来坐这个椅子吗?
营员:这是现实存在。我觉得将来还是有机会的,现在呢,但是和您的差异,还是现实存在的。
朱老师:你觉得你在哪个方面,更有机会坐这个金交椅子,做个主讲人?
营员:我想可能是,我的梦想是,可能会把宗教的思想和宗教仪式,应用于心理治疗问题。目前,我翻遍国内的书,就只有一本,温州有个医生叫黄国志先生。写了一本《心理治疗与佛教》,关于治疗方面的和宗教统一的。我的梦想,就是以后把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印度教、犹太教,有些方法可以探讨一下。把和心理治疗咨询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心理咨询技术或者说治疗技术就可以得到一个提升。谢谢。
朱老师:可以问你叫什么吗?
营员:我姓高,叫高和平。
朱老师:大家觉得高和平现在紧张不紧张呢?
营员们:不紧张。
朱老师:好,谢谢你。
很明显,他坐在这个地方和坐在那个地方不一样,具体来讲是紧张,为什么要换位呢?就是要换位来体会和思考。这个时候会出现新的情景,新的视角,产生新的感触和新的行为。原本的“两把椅子”技巧,让来访者先坐一把椅子,并表述他正面,积极和自信的感想;然后,咨询师协助来访者换坐另把椅子表达他对同一件事的疑虑,不安,担忧乃至否定。最后,咨询师让两把椅子上的两种感觉和行为进行对话。看能否整合出一个比较合乎情理的结论。格式塔法也翻译为完形疗法,它要求正反,身心感受和行为,情理等多方面当下体会的整合。实际上,格式塔心理疗法的确吸取了不少佛教的修养工夫。当下的体会是典型的禅宗训练,略有不同的是,格式塔注重当下的身心感受和情绪,对认知和精神行为似乎比较淡薄;禅宗则倾全力来把握好当下一念,而对躯体和情感的状况比较淡化。这又是一个在不同层次,不同需求方面互补的例子。
我第一次去尝试心理咨询的时候,咨询师照例问了我一连串的问题。当她(白人)听我说,从来没有过迫切的非要马上找人倾诉的时候,她彻底的绝望了(我已经说了很多的“No”):她无法理解我!我说我修禅,天天打坐,有近十五年了。你问的那些事我真的没有过或者我还没那么思考过。第二周(第二次),她就把我转交给了她的一个修习瑜伽的同事。我们合作的不错。结果说我是文化差异造成的适应问题。后来的经历让我开始体会到光是禅修似乎难于解决我当时孤身一人(我的妻子在北京,迟迟不来美国)在美国求学的实际情况。禅修加心理疗(聊)法犹如带角虎,伴我探索,伴我成长。
东方宗教和西方心理学,均从心开始。梁漱溟先生在1920年讲了一部《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无意中,我突然觉得,好像我也在接着他讲。
因缘有聚散,分享无止尽。
谢谢大家!
《禅修与西方心理调适(朱彩方博士)》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