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虚云和尚——虚云和尚的生平及其启示

  认识虚云和尚

  ——虚云和尚的生平及其启示

  明尧

  (2009年7月22日上午于文殊阁)

  

  引言:认识虚云和尚应抓住的一个根本视角众所周知,明清以来,中国佛教在整体上是在走向衰落,到了清末、民国年间,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佛教的挤压和国内政治对传统佛教剥夺之加剧,这种衰落几乎发展到了崩溃的边缘。为了挽救垂死中的中国佛教,一大批佛菩萨纷纷化现于世间,为病危的中国佛教把脉开方。不管是“保守派”还是“激进派”,他们都一致认为,佛教沦落到今天这样一个地步,根本原因在佛教自身,比如僧团素质低下,道风不振,戒律松弛,不关注现实人生,等等。所以佛教要生存、要发展,必须首先革除自身的痼疾,树立正气,强身固本,所谓“真气内充,邪不能干”。

  关于如何革除佛教自身的痼疾、如何固本的问题,大体说来,有四种思路:

  一部分大德主张通过真修实证、老实念佛来拯救佛教,这一派主要以印光法师为代表,它抓住了维系佛教这棵大树得以生存的“修证之根”。

  一部分大德则试图通过弘扬戒律、整顿僧纲来挽救佛教,这一派主要以弘一法师为代表,它抓住了维系佛教生存的“戒律之根”。

  一部分大德则认为,要振兴佛教,必须从研习经教、弘扬经教开始,这一派主要以谛闲、圆瑛法师为代表,它抓住了佛教的“经教之根”。

  另外,还有以太虚大师为代表的一批大德则主张,佛教要兴盛,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人生,走人间佛教的道路,这一派抓住了佛教生存的“现实之根”。

  克实而论,这四路大德,他们的道德并无高下之别,他们针对中国佛教所患的四大弊病所开列的四个方剂亦无优劣之分。他们只不过是在合演一出拯救中国佛教的大戏而已。通过这出戏,他们向世人昭示,中国佛教的真正出路究竟在哪里。这个谜底最后是通过虚云和尚向观众揭示出来的。

  与上述四类代表所不同的是,虚云和尚并不是单用某一剂方药,而是以振兴禅宗为核心,将这四剂方药,一起倒进历代祖师的最胜道场这一殊胜的药鼎中,一锅煮了。换言之,虚云和尚将佛教这棵大树赖以生存的四条大根,深植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禅宗祖庭这样一个肥沃的土壤中。

  换言之,虚云和尚在探索中国佛教出路方面,强调抓住“四根一本一核心”

  四根:修证之根,戒律之根,经教之根,现实之根。

  一本:禅宗是中国佛教之本,是振兴中国佛教的关键所在。

  一核心:在佛教的信仰场所(正规丛林,普通寺院,民间神祠)中,唯有丛林能代表正法,它才是中国佛教的传播中心,领导者。

  为什么要以禅宗为核心呢?佛心宗。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禅宗与中国佛教的兴衰休戚相关。

  为什么要选择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历代祖师的最胜道场作为弘禅之地呢?虚云和尚说过,他一生不住现成的寺院,不住没有祖师住持过的、没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寺院。他一生修复和住持的,全是禅宗历代祖师的最胜道场,因为,这样的道场土壤肥沃——人杰地灵,有文化底蕴,有修行传统,护法有力,向外辐射力量强大,向后代传承的力量持久。

  借助祖师道场的历史文化优势,全面培护佛教这棵大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四条大根——修证之根、戒律之根、经教之根、现实之根,这就是为什么虚云和尚和他当代的法嗣们,能够支撑起中国汉传佛教大半边天下的根本原因所在。

  以上是我们理解虚云和尚的一个历史前提。下面介绍虚云和尚的生平。

  介绍生平时,我们将虚云和尚一生分两个阶段——

  自度时期:一说56岁之前,以高旻寺开悟为标志;一说65岁之前,以在鸡足山发心修复迦叶道场为标志。

  度他时期:65岁以后。

  自度时期,我们要着重学习虚云和尚的修行经验和人格品质。

  度他时期,我们要着重学习虚云和尚的道场建设思想和他为中国佛教所作出的贡献。

  一、自度时期

  (一)虚云和尚自度时期的行业——

  1840年(道光二十年)诞生于泉州府署。11岁,由祖母作主,过继给叔父,为订婚田、谭二氏,同年冬祖母去世。

  13岁,随父送祖母、生母灵棺,回湖南湘乡安葬。请僧人至家作佛事,得见三宝法物,生欢喜心。家中藏有佛经,初看《香山传》、《观音菩萨成道事》,熏染于心。八月,随叔父蒲堂进香南岳,遍游诸刹,若有夙缘,不欲回家,以畏叔严,不敢言。

  14—16岁,由叔父看管,在家中读道书三年。17岁,曾试图私逃南岳出家,中途被追回,送往泉州。其父令其与田、谭二氏完婚。同居二年无染,成闺中净侣。

  19岁,作《皮袋歌》一首,留别田、谭二氏,逃到鼓山出家,礼常开老人落发。20岁,从妙莲老和尚受戒,法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为了逃避父亲的追寻,居鼓山后山石洞中礼万佛忏。

  20—23岁,在洞中礼万佛忏,整整三年。23岁那一年,其父告老还乡,师回鼓山任职。

  2 3—2 7岁,在鼓山任职四年。所当职务,自水头、园头、行堂、典座,皆苦行事。中间曾派月无事,弗为也。即寺中常住,时有单贝親,亦不领受。每日仅粥一盂,而体力强健。

  27岁那一年,其父殁后,庶母王氏领二媳出家为尼。王氏法名妙净,田氏法名真洁,谭氏法名清节。

  27岁那一年,受山中苦行僧古月禅师的影响,欲效玄奘等古人,行苦行。“思昔日玄奘法师欲求经西竺,于十年前,先习方言,日行百里,复试绝粒,先由一日起,以至若干日,以防沙漠荒碛,绝水草也。古德苦行有如此者,我何人斯,敢弗效法!乃辞去职事,尽散衣物,仅一衲、一裤、一履、一蓑衣、一蒲团,复向后山中作岩洞生活。”

  28—30岁,住山洞禅定三年。此三年中,居则岩穴,食则松毛及青草叶,渴则饮涧水。日久,裤履俱敝,仅一衲蔽体,头上束金刚圈,须发长盈尺,双目炯然。人望见之,以为魅,怖而走。

  初一、二年,时见胜境,不以为异,一心观照及念佛。处深山大泽中,虎狼不侵,蛇虫不损。不受人怜,不食人间烟火,幕天席地,万物皆备于我,胸次洒然,体力日强,耳目聪明,步履如飞,心中欢悦,自以为四禅天人也。自问,亦不自知其所以然。

  后一年,乃随心所欲,随意所之,有山可住,有草可食,行行重行行,不觉又一年矣。

  31岁,在温州的一处山洞中修苦行,受人指点,前往浙江天台山华顶龙泉庵,参礼融镜老法师。

  31—35岁,参侍融镜老法师,其间,经常前往国清寺学习禅制,经教。

  36—42岁,36岁离开融镜老法师,至高明寺,听敏曦法师讲《法华经》,到宁波岳林寺听《阿弥陀经》,37岁,在天童寺听《楞严宗通》。如此这般,一直到42岁,一直在江浙一带,如天宁、焦山、高旻、金山等古道场参学,学习经教,参加禅七。

  43—45岁,43岁那一年,为报父母之恩,从普陀山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朝五台。历时三年,至45岁那一年五月底始达五台山显通寺。途中九死一生,两次得文殊菩萨搭救。黄河铁谢渡阻雪七昼夜。正月怀庆府小南海不许挂单,寒夜宿路边,得痢疾,宿黄沙岭庙中,文吉相救。太谷县离相寺,不许文吉挂单。因寻文吉,急火攻心,口吐鲜血,至太原府黄土沟白云寺,不许挂单。太原城极乐寺,又不许挂单。

  45—47岁,离开五台山后,入陕西朝圣,咸阳,西安,终南山各地,最后在终南山南五台,与觉朗、赤山法忍、冶开等人居庵二年。

  48—50岁,48岁那一年,离开终南山,由汉中,入四川,朝礼新都宝光寺,49岁又朝成都、峨嵋等地圣迹,之后,经康藏入西藏。50岁又从西藏过大雪山,至不丹,至孟加拉,到锡兰,又从锡兰到缅甸,朝大金塔。之后,经过汉龙关入云南境内,朝鸡足山。由昆明,经贵阳,入湖南衡阳,北行至湖北武汉,又过江到庐山,参加念佛法会。之后,又到安徽九华山。

  两年间,纵横两万里。除渡海须航外,余皆步行。水驿山程,霜风雪雨,碛砂峻岭,岛屿榔椰,境风日变,心月孤悬,体力增强,步履轻捷,不特不觉行旅之苦,反思昔日放逸之非。

  途中写了很多的诗。

  西藏大雪山

  何物横天际?晴空入望中!这般银世界,无异玉璁珑!

  虚老有诗五百多首,可惜文学界没有人重视。

  还鼓山访古月师

  卅载他乡客,一筇故国春。寒烟笼细雨,疏竹伴幽人。

  乍见疑为梦,谈深觉倍亲。可堪良夜月,绪绪话前因。

  鼓山雨后晚眺

  雨醉山初醒,寒光入座微。荒烟依树白,落日染山绯。

  樵唱采薪返,渔歌罢钓归。疏锺云外响,惊起鹤横飞。

  51—52岁,在金陵、宜兴等,帮助道友修复道场。

  53—55岁,与月霞、普照、印莲诸师,在九华山后山翠峰茅蓬,研习《华严经》等。

  56岁(1895),在高旻寺开悟。“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于黄河茅蓬,被个俗汉一问,不知水是甚么。若果当时踏翻锅灶,看文吉有何言语!此次若不堕水大病,若不遇顺摄逆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那有今朝!因述偈曰: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又偈:

  “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57—60岁,57岁,在金山过戒期,冬季参加打七。忍假韦驮之报怨。58岁,到狼山参礼大势至菩萨道场,在焦山助通智法师讲《楞严经》,同年在阿育王寺燃指供佛。

  9岁,在宁波七塔寺听默庵法师讲《法华经》。

  61—63岁,八国联军攻打北京,随扈跸西行。后重朝五台。入终南山,住狮子茅蓬。

  2—63岁冬,一定半月。后嫌人闹,离开终南山,与戒尘法师一起,经四川,前往云南鸡足山。

  经四川,前…

《认识虚云和尚——虚云和尚的生平及其启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