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又如何不丈夫呢!
6、要理智地對待愛情婚姻生活
在對待愛情婚姻問題上,最能看出一個人是不是大丈夫。那種爲了愛情而不要事業的人不是大丈大;那種失戀之後尋死覓活、悲觀絕望的人不是大丈夫;那種貪戀美色、輕浮放逸的人不是大丈夫;那種蠻橫粗暴、輕視異性的人不是大丈夫;那種在外面受了氣、回來卻向愛人發脾氣的人不是大丈夫;那種不承擔責任和義務、成天在外遊手好閑的人不是大丈夫;那種不放心對方、終日疑神疑鬼、醋意十足的人不是大丈夫;那種經常在外尋花問柳、不珍惜感情的人不是大丈夫;那種在苦難中不能同甘共苦、一味抱怨別人的人不是大丈夫;那種無事可做、沈醉于感傷情調中,整天淚眼兮兮地歌唱情呀愛呀的人不是大丈夫;那種好逸惡勞、揮金如土、經常醉話連天的人不是大丈夫。大丈夫以事業爲重,他不會沈迷于情感世界而忘了利他的追求,更不會因爲愛情挫折而尋死覓活,追求崇高的事業永遠是他的精神支柱。大丈夫不是無情,他的感情是深沈的、無言的,總是與承擔義務和責任聯系在一起。大丈夫在尋找自己的終生伴侶時,他更注重對方的內心世界。他對對方的人格有極高的要求,他希望對方也像自己一樣具有大悲心,能夠寬容、助人爲樂。他甯願獨身也不願在這方面作讓步。他認爲與其穿著鞋子腳疼,還不如打赤腳走得自在。大丈夫拒絕沒有悲心的愛情婚姻生活,因爲他生活的目標就是要使別人和自己都獲得解脫。那種狹隘、自私的愛情婚姻是貪欲的一種表現,而這正是他所要擺脫的。大丈夫一旦確定了自己的終生伴侶,他會相敬如賓、珍惜對方的。“相敬如賓”這個詞現在聽起來似乎有些傳統,可是誰想擁有幸福穩定的家,誰就得這樣做。不幸的婚姻生活往往是從這方面開始的。夫妻之間太放逸、太隨便、缺乏應有的慎重和神聖,往往會導致夫妻關系的破裂。相敬如賓不是一種隔閡,而是建立在感情之上的對雙方的人格、選擇、精神追求的尊重,它是感情的一種理性化,神聖化。沒有神聖的感情是輕浮飄忽的,它會隨著肉欲的滿足而煙消雲散。大丈夫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伴侶之後,他不會整天地把她限製在自己的身邊。他信任她,並且給她自由。他期望她能自主地參與社會上的利他工作。他不會對她的正常的社會交往而心生醋意。他知道,把一個人關在房子裏,她就想出去,可是當你把房子敞開時,她出去了還會回來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種氣量和自信的人不多。很多人非常害怕自己的愛人與別的異性相接觸,害怕自己的愛人跟別人跑了,所以每次愛人從外面回來,她或他總要用一種疑神疑鬼的目光看著他或她,或者沒來由地心生憤恨和嫉妒。因不信任對方而産生的嫉妒和憤恨心,往往會導致一個家庭的悲劇。究竟說來,一個人不信任自己的愛人,嫉妒心和憤恨心很強,這說明他自己極其膽怯,極其不自信,因而也極沒有出息。真正的大丈夫他會相信自己的人格力量、個性才能以及對感情的忠貞不二會贏得愛人的心的,即便不能,他也不會痛苦的,因爲他自己沒有錯,他的錯在于他愛上了一個不值的他愛的人。在愛情婚姻關系中,大丈夫特別強調愛護對方,會積極地承擔責任和義務。在生活中他總是默默地主動地承擔重負,他甯願自己吃苦受累也不願委屈自己的愛人。在困難的日子裏,他能心平氣和地同自己的愛人一道,攜手前進,同甘共苦,而不無端地向對方發無明火。不僅如此,大丈夫還希望夫妻雙方都各自保持自己相互獨立的精神天地,各人都有自己健康的追求。他不希望兩人整天無所事事地厮守在一起。他知道,家庭生活應當不斷地有活水來充實,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求每個人的世界對外開放,而不是自我封閉。人結婚之後,如果把自己限製在狹隘的家庭生活中,缺乏一種利濟群生的社會參與意識,那麼他們遲早會感覺到生活的單調和無聊。因爲雙方如果不接受新的東西,再多的話也會講完的。朱熹有一首論求知的詩,雲:“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也可用來勸導家庭生活。夫妻雙方,只有發大悲心打破狹隘的自我,各自在雙方的崗位上,盡自己的力量,爲他人做事,這樣,他們的世界才可能對彼此來說,無限的、美麗的、充滿光明和生機的,因而也是富有魅力的。相反,夫妻之間成天呆在自己的小家庭中,不關心社會和他人,這樣的生活是沒有多大意義的,那時若雙方缺乏理性,從而導致家庭的破裂。這樣的事例很多,不可不慎。
7、要背著死字去生活
作爲大丈夫應當學會在日常生活中培養一種生命的無常感和形而上學的悲劇意識,應當學會如中國古代禅師所說的那樣背者死字去生活。西方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說“人是向死亡的存在”。初看起來這話極平淡,可是它所蓄含的內容卻是極爲豐富和深刻的。實在地說,我們只有時時刻刻意識到生命的無常和悲劇性,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時刻都有可能終止,我們才會真正地懂得生命的可貴,才會真正地去珍惜生命。那時我們的生命才是真正清醒澄明的。莊子說過:“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這句話的前半句指出了生命的無常,後半句則道出了死亡對生命的本真存在所具有的顯發性的意義。可惜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人不願正視這一深刻的真理。所以他們活得懶散,活得麻木不仁,活得蒼白無聊。也許,只有當死神降臨的那一刻,他才真正地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活,可是,那已經遲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匆匆過客,都是生活在分手之際。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熱愛自己的生命,就會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個因緣,就會珍惜大自然對我們的每一分饋贈,就會少一點自私,多一分理解,少一分麻木,多一分同情。我們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畢業分別時,你送你的同學上火車,這個時候,即使你所送的同學中有一個曾與你有過不愉快,你也不會想到要去報複他,相反,你有一種莫名的憂傷和憾恨,真想請他原諒自己。因爲你突然意識到這樣一個事實:我們今後也許永遠見不著了。就在這一念令人憂傷的生命意識中,你的自私、你的麻木、你的憤恨都煙消雲散了,取而代之的是純粹的生命的悲欣交集。再者,平常你們幾個同學同住一寢室,你每次打開水,他們都來喝,可是他們從來沒有想到自己也去打,你覺得有些虧,後來你也懶得打,于是大家都沒有水喝。這種情形在畢業的前一天,估計不會發生,那時大家會爭著去打的,因爲大家都心裏明白,明天就要分手了。今天也許是今生最後一次爲自己的同學服務的機會了。其實,事情是一樣的,爲什麼態度會如此不同呢?就是因爲兩者所處的生命狀態不一樣,一者是無明的,一者是覺悟的。拉開時間距離看,每個人的生命又何嘗不似畢業之際呢
倘若我們每個人都用分手時的心境去生活,那麼,我們的生活一定比以前充實,人際關系一定比以前融洽。美國有位著名的女作家,叫海倫·凱勒,她又聾又瞎又啞。她憑著自己頑強的毅力來學習知識。她有一篇文章叫《假如我們只有叁天》,在這篇文章中,她讓我們每個人都作出這祥一種假設:假如叁天後,我的眼睛將永遠地瞎下去,那我該怎樣度過這有限的叁天呢?這是一個殘酷的問題,也是一個極爲實際的問題。如果我們真正地深入這個問題,我們的生活態度將發生根本的改變,至少不會像目前這樣漫不經心、麻木不仁!
各位營員!在我們這個時代,並不缺乏啜吃啜喝的食客,並不缺乏爭權奪利的祿蠹,也不缺乏無所事事的閑人和看客,我們這個時代缺乏的是心靈的導師,缺乏的是精神纖夫,缺乏的是大丈夫。我衷心地祝願在座的每個人都成爲一個真正的大丈夫。在結束之際,我想把我最喜歡的幾句話獻給大家,與諸君共勉:
1、悲心徹髓,鐵肩擔義;
2、但念無常,精進勿逸;
3、隨處作主,立處皆真;
4、兩端皆斬斷,一劍倚天寒。
《鑄造菩薩的人格 做生活的大丈夫(明堯居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