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又如何不丈夫呢!
6、要理智地对待爱情婚姻生活
在对待爱情婚姻问题上,最能看出一个人是不是大丈夫。那种为了爱情而不要事业的人不是大丈大;那种失恋之后寻死觅活、悲观绝望的人不是大丈夫;那种贪恋美色、轻浮放逸的人不是大丈夫;那种蛮横粗暴、轻视异性的人不是大丈夫;那种在外面受了气、回来却向爱人发脾气的人不是大丈夫;那种不承担责任和义务、成天在外游手好闲的人不是大丈夫;那种不放心对方、终日疑神疑鬼、醋意十足的人不是大丈夫;那种经常在外寻花问柳、不珍惜感情的人不是大丈夫;那种在苦难中不能同甘共苦、一味抱怨别人的人不是大丈夫;那种无事可做、沉醉于感伤情调中,整天泪眼兮兮地歌唱情呀爱呀的人不是大丈夫;那种好逸恶劳、挥金如土、经常醉话连天的人不是大丈夫。大丈夫以事业为重,他不会沉迷于情感世界而忘了利他的追求,更不会因为爱情挫折而寻死觅活,追求崇高的事业永远是他的精神支柱。大丈夫不是无情,他的感情是深沉的、无言的,总是与承担义务和责任联系在一起。大丈夫在寻找自己的终生伴侣时,他更注重对方的内心世界。他对对方的人格有极高的要求,他希望对方也像自己一样具有大悲心,能够宽容、助人为乐。他宁愿独身也不愿在这方面作让步。他认为与其穿着鞋子脚疼,还不如打赤脚走得自在。大丈夫拒绝没有悲心的爱情婚姻生活,因为他生活的目标就是要使别人和自己都获得解脱。那种狭隘、自私的爱情婚姻是贪欲的一种表现,而这正是他所要摆脱的。大丈夫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终生伴侣,他会相敬如宾、珍惜对方的。“相敬如宾”这个词现在听起来似乎有些传统,可是谁想拥有幸福稳定的家,谁就得这样做。不幸的婚姻生活往往是从这方面开始的。夫妻之间太放逸、太随便、缺乏应有的慎重和神圣,往往会导致夫妻关系的破裂。相敬如宾不是一种隔阂,而是建立在感情之上的对双方的人格、选择、精神追求的尊重,它是感情的一种理性化,神圣化。没有神圣的感情是轻浮飘忽的,它会随着肉欲的满足而烟消云散。大丈夫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伴侣之后,他不会整天地把她限制在自己的身边。他信任她,并且给她自由。他期望她能自主地参与社会上的利他工作。他不会对她的正常的社会交往而心生醋意。他知道,把一个人关在房子里,她就想出去,可是当你把房子敞开时,她出去了还会回来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种气量和自信的人不多。很多人非常害怕自己的爱人与别的异性相接触,害怕自己的爱人跟别人跑了,所以每次爱人从外面回来,她或他总要用一种疑神疑鬼的目光看着他或她,或者没来由地心生愤恨和嫉妒。因不信任对方而产生的嫉妒和愤恨心,往往会导致一个家庭的悲剧。究竟说来,一个人不信任自己的爱人,嫉妒心和愤恨心很强,这说明他自己极其胆怯,极其不自信,因而也极没有出息。真正的大丈夫他会相信自己的人格力量、个性才能以及对感情的忠贞不二会赢得爱人的心的,即便不能,他也不会痛苦的,因为他自己没有错,他的错在于他爱上了一个不值的他爱的人。在爱情婚姻关系中,大丈夫特别强调爱护对方,会积极地承担责任和义务。在生活中他总是默默地主动地承担重负,他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不愿委屈自己的爱人。在困难的日子里,他能心平气和地同自己的爱人一道,携手前进,同甘共苦,而不无端地向对方发无明火。不仅如此,大丈夫还希望夫妻双方都各自保持自己相互独立的精神天地,各人都有自己健康的追求。他不希望两人整天无所事事地厮守在一起。他知道,家庭生活应当不断地有活水来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每个人的世界对外开放,而不是自我封闭。人结婚之后,如果把自己限制在狭隘的家庭生活中,缺乏一种利济群生的社会参与意识,那么他们迟早会感觉到生活的单调和无聊。因为双方如果不接受新的东西,再多的话也会讲完的。朱熹有一首论求知的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也可用来劝导家庭生活。夫妻双方,只有发大悲心打破狭隘的自我,各自在双方的岗位上,尽自己的力量,为他人做事,这样,他们的世界才可能对彼此来说,无限的、美丽的、充满光明和生机的,因而也是富有魅力的。相反,夫妻之间成天呆在自己的小家庭中,不关心社会和他人,这样的生活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那时若双方缺乏理性,从而导致家庭的破裂。这样的事例很多,不可不慎。
7、要背着死字去生活
作为大丈夫应当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一种生命的无常感和形而上学的悲剧意识,应当学会如中国古代禅师所说的那样背者死字去生活。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是向死亡的存在”。初看起来这话极平淡,可是它所蓄含的内容却是极为丰富和深刻的。实在地说,我们只有时时刻刻意识到生命的无常和悲剧性,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时刻都有可能终止,我们才会真正地懂得生命的可贵,才会真正地去珍惜生命。那时我们的生命才是真正清醒澄明的。庄子说过:“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句话的前半句指出了生命的无常,后半句则道出了死亡对生命的本真存在所具有的显发性的意义。可惜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不愿正视这一深刻的真理。所以他们活得懒散,活得麻木不仁,活得苍白无聊。也许,只有当死神降临的那一刻,他才真正地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活,可是,那已经迟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都是生活在分手之际。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热爱自己的生命,就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因缘,就会珍惜大自然对我们的每一分馈赠,就会少一点自私,多一分理解,少一分麻木,多一分同情。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毕业分别时,你送你的同学上火车,这个时候,即使你所送的同学中有一个曾与你有过不愉快,你也不会想到要去报复他,相反,你有一种莫名的忧伤和憾恨,真想请他原谅自己。因为你突然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今后也许永远见不着了。就在这一念令人忧伤的生命意识中,你的自私、你的麻木、你的愤恨都烟消云散了,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生命的悲欣交集。再者,平常你们几个同学同住一寝室,你每次打开水,他们都来喝,可是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也去打,你觉得有些亏,后来你也懒得打,于是大家都没有水喝。这种情形在毕业的前一天,估计不会发生,那时大家会争着去打的,因为大家都心里明白,明天就要分手了。今天也许是今生最后一次为自己的同学服务的机会了。其实,事情是一样的,为什么态度会如此不同呢?就是因为两者所处的生命状态不一样,一者是无明的,一者是觉悟的。拉开时间距离看,每个人的生命又何尝不似毕业之际呢
倘若我们每个人都用分手时的心境去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一定比以前充实,人际关系一定比以前融洽。美国有位著名的女作家,叫海伦·凯勒,她又聋又瞎又哑。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来学习知识。她有一篇文章叫《假如我们只有三天》,在这篇文章中,她让我们每个人都作出这祥一种假设:假如三天后,我的眼睛将永远地瞎下去,那我该怎样度过这有限的三天呢?这是一个残酷的问题,也是一个极为实际的问题。如果我们真正地深入这个问题,我们的生活态度将发生根本的改变,至少不会像目前这样漫不经心、麻木不仁!
各位营员!在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乏啜吃啜喝的食客,并不缺乏争权夺利的禄蠹,也不缺乏无所事事的闲人和看客,我们这个时代缺乏的是心灵的导师,缺乏的是精神纤夫,缺乏的是大丈夫。我衷心地祝愿在座的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在结束之际,我想把我最喜欢的几句话献给大家,与诸君共勉:
1、悲心彻髓,铁肩担义;
2、但念无常,精进勿逸;
3、随处作主,立处皆真;
4、两端皆斩断,一剑倚天寒。
《铸造菩萨的人格 做生活的大丈夫(明尧居士)》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