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的基本理解
樂崇輝
(1995年7月22日)
大和尚要我講講《六祖壇經》,《六祖壇經》是稱性而談,從理上入的,不是一般人一下子就了了的,我們都是鈍根衆生,業縛凡夫,所以今天我先給大家談談對佛學的基本理解。
什麼是佛學?什麼是學佛?我們要有一個基本的概念。佛學不是學佛,學佛也不是佛學,但這兩者是相即不相離的。佛學是解門,學佛是行門。佛教不離行解二門,離開了行解二門,佛教就沒有證量。有行要有解,有解要有行,是行解不二的。
各位入了禅堂,參禅、跑香就是行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了世間,無衆生可度了。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上講四生十類我們都要度,胎生、濕生、卵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皆令入無余涅槃。地藏菩薩大願:“衆生不盡,誓不成佛。”這些都是行門。大概過幾天要授皈依,那麼師父會給大家講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一切衆生都是我們要度的對象。這也是行門。
今天大家聚在一堂來探討這門課程就是解門。解門就是佛教的教義,它演化出一種思想體系,一如哲學思想一樣,本體論、現象論、人生觀、宇宙觀、認識論,但是佛學有的,哲學不一定有。譬如中道觀、中道論、緣起論、唯識論,哲學就沒有,這是佛學特色,佛學專門有的。
我們常常研究佛學,什麼是佛學?科學的科學是哲學,哲學的哲學是玄學,玄而又玄才是佛學。佛學玄又玄,哲又哲,科又科,在世間再也找不到這麼圓滿、偉大的學科。世間法很多,大學開的課程也多,各科各系都可以讀,唯有佛學很少有人去談,就是哲學系的老師也未必懂得佛學。六祖大師不識文字,卻懂得佛學。所以佛法不一定是在文字相上轉,越轉越迷惑,所知障、文字障都來了,所以佛學要悟,要直下承當,不是思維、推理、論斷的問題。
佛學的領域很廣,有人說佛學就是佛學,不然,佛學包括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乃至政經學,所有學問無不包融在佛學裏面。所以佛學是值得我們現代的知識青年去探討的。因爲它歸納成一種學術思想,這個思想主要闡明了生命的問題。我們從哪裏來?往哪裏去?這就是迷知道了從哪裏來,知道了往哪裏去,這就是覺。迷即衆生,覺就是佛。其實我們的智慧跟釋迦牟尼佛乃至無量諸佛的智慧無二無別,只是因爲我們的妄念、無明蔽覆了真如啊!所以我們要從佛學方面好好探討一下生命的問題。生命問題是什麼?從生物學來講,我們是個有機化學體,但這是從物質的表相去看,沒有看到生命的內涵,生命的內涵就是佛學要解答的問題。因爲生命的問題不能解決,才有無端的煩惱。一切的煩惱總的來說就是生死,所以佛家常常談到了脫生死,這就是說你不了脫生死,就永處于煩惱、輪回當中。你要是證悟了了脫生死的道理,才能解脫我們的煩惱,乃至我們的生命問題。我們知道要通過實踐去檢驗真理,學佛是實驗,佛學是理論,只有去做才能檢驗,才能印證佛學的教義。一個方程式也好,一個定義也好,要做實驗,自然科學都有實驗室。那麼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身心世界就是我們的實驗室,要真正把身和心結合在一起,發揮你本身的智慧,從而解脫生死。
人生最大煩惱是生死,如何解決它?下面我們談談煩惱産生的過程。一般這麼講:無明起惑,起惑造業,因業受苦。我講詳細一點。一念起了無明,因爲無明起了惑,無明本身就是惑,但它起了什麼惑呢?最主要的是十個根本惑,五見惑、五思惑,每天在我們內心不離開,一分一秒都不離開,可怕就可怕在這個地方。惑就是迷失,在行爲上講是迷失,在我們內心世界叫迷思。它使我們找不到方向,飄飄蕩蕩,浪迹天涯,始終找不到哪兒是我們的家。惑裏面最大的問題,從唯識學來說就是在第七末那識,末那識就是恒審思量,恒審就是執著,思量就是分別,起對待心。因爲這種情形就造了身口意叁業,業就是行爲。身體造行爲,嘴巴造行爲,思想造行爲,這樣造了叁種不正當的行爲,因此我們得病。這種病包括生理病、心理病,都是業障。我現在水土不服,也是業障。這就是業,過去不巧造了什麼業,就産生病了,有病就有苦、有煩惱,苦就代表無端的煩惱。
我們各位要看看,無明是從妄念來的,所以有一念就麻煩了。什麼叫一念?今天如果你參禅或者念佛,開始你仿佛不知道有念頭,在用功的時候,才知道:哎喲,怎麼念頭那麼多!這時心裏慢慢明白什麼叫念頭,才知道怎麼念頭這麼多。你說你入了定了,入定了還有念頭,是微細的念頭,細中細的念頭不能覺察。我們現在在欲界,用言語溝通,就是用聲波;到色界時,用光波,開口閉口就是用光了;到無色界的時候,用微細的腦波,沒有形象了。我們欲界有形象,色界還有光明的色身,到無色界連色身都沒有了,你知道我存在,我也知道他存在,彼此知道存在,都是用微細的腦波去溝通。有這種波就是凡夫,所以說叁界之內都是凡夫。現在很多人研究超心理問題,什麼四度空間、十六度空間,但都不如佛,佛叫零度空間,沒有時空了。虛雲老和尚在終南山,下雪住茅蓬,采了山裏的野芋頭放進鍋裏用雪水煮一煮,老和尚在旁邊一盤腿就入了定。過年了,人家到山裏看老和尚,敲敲茅蓬門,沒人答應。一進去,老和尚入定,一敲引磬,醒了,出定了:“來吃芋頭吧!”一打開蓋兒,都長毛了。他還認爲根本就沒有過多長時間,這就是一刹那,其實半個多月過去了。我們要是生病煩惱的時候,哎呀,時間好長噢!
我們還談解決煩惱問題,悟了以後,一切煩惱都沒有了,很自在,不是死了自在,是當下自在,活著要自在。不是死了以後到西方,是活著的時候,就可以見到西方。這就是說要活著解脫,而不是死了解脫。死了解脫,晚了。一切要靠自己,自身就是渡船,你把握你的方向盤,朝向解脫的家鄉。這個觀念非常重要,這是學佛中很重要的一個觀念。我們今天已經流浪在生死當中,流浪這麼久,大家要特別注意,何處是家鄉?我們家在哪裏
請各位去參這個問題。
妄念很麻煩,一念是90刹那,一刹那是900生滅,那麼一念就是81000次生死輪回,不要小看這一念。我們一分一秒有多少念
你自己算算,算不出來吧
我們每天都在輪回當中啊!人們常常不相信,提到輪回,一念善就是天堂,一念惡就是地獄。孔夫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地,這就是坦蕩蕩。不愧于天地,不悖于因果,就是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天天在悲戚,天天在煩惱。我們各位是要做君子,還是要做小人呢
所以我們今天要找一個開悟的方法,不管各位是在學校讀書,還是在社會上做事,不能迷惑,時時提起覺醒。我在哪裏
我做什麼
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裏明白,就是覺;心不明白,就是迷。我們要覺,還是要迷
自己去判斷。妄念一起來,無明就跟著來了。一念生起就是無明,念念相續是無明相續,我們一天到晚就沒有辦法明,每天都是在無明啊!
無明生起見、思二惑,什麼叫見惑,什麼叫思惑
見惑五個叫五利使,思惑五個叫五鈍使。爲什麼叫利和鈍呢
利容易破,鈍難破。學佛五利使還容易破,五鈍使就很難破。
哪些是思惑
五思惑是貪、瞋、癡、慢、疑。什麼叫貪呢
非份就是貪。貪就是貪愛心,就是占有欲。不應我所得,動歪腦筋,走漏洞,千方百計、不擇手段去謀求,這就是貪。因爲貪,分配不均了。所以貪是我們最大的心理障礙。瞋呢
得不到的,就嫉妒、懷恨、報複,瞋恨別人,心不平等。不相信因果報應,胡作非爲。貪瞋癡稱爲叁毒。“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這叁途就是叁毒,有這叁毒,就墮落到叁途,叁途就是叁惡道。下面是慢,有學問了瞧不起沒有學問的,有錢了瞧不起沒錢的,自己有了名譽瞧不起別人,這就是我慢心,我慢貢高。最後是疑,懷疑。第一就是懷疑佛法,不信佛法。其他疑神疑鬼,疑這疑那,都是疑。不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法,就是大疑。貪、瞋、癡、慢、疑這五種根本思惑,每一分一秒都在我們內心世界裏面,所以我們常常茫然、彷徨、徘徊,不知何去何從,這就是來自五種思惑的控製。
再看我們的見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就是五見惑。身見,我執的見,《圓覺經》講:“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認爲四大假合、五蘊緣起而生的這個色身是真的,所以執著我見,我見堅固。六塵緣影——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對待的境界都是真實的,看到外在的境界,馬上就起心動念、執著分別。看見花,執著分別,看見草,執著分別,房子大小、人物的高矮、胖瘦美醜,分別執著,恒審思量,沒完沒了,內心永遠不平。佛法就是要調和這些,生活中需要調和。吃飯要不要調呀
吃飯你要挑,挑這挑那,那就是沒有調。什麼都吃,倒杯茶,我也喝,開水也喝,涼水也喝,不要問是涼的、熱的,不管它,因爲渴就是病,喝水就是藥,不要去執著分別。有什麼,喝什麼,不是我的,我也不要,給我的,我就要,應該所得,我就得。這就是身見,一個主觀的見解。從哲學來看,主觀看法常常忽略客觀條件,要注意客觀條件,光顧自己,不管別人,這就錯了,所以這要調啊!佛教講六和衆,大家在一起,身和共住,彼此要很謙虛,起恭敬心。不只是要對老師恭敬,同學彼此見面也要合十恭敬。從大殿前面走過,也要向上一問訊,再過去。同學跟同學要合掌,要珍惜在一起的緣份,過去我們在唐朝都參過禅,今天又見到了,知道嗎
人們常常完全只注意到自己,沒有管到別人,這是大錯,所以《華嚴經》上講:“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抛去主觀見解,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觀察,社會就祥和了,世界就和平了。
今天的社會倫理道德沒有了,根沒有了,人心是浮的…
《佛學的基本理解(樂崇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