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的基本理解
乐崇辉
(1995年7月22日)
大和尚要我讲讲《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称性而谈,从理上入的,不是一般人一下子就了了的,我们都是钝根众生,业缚凡夫,所以今天我先给大家谈谈对佛学的基本理解。
什么是佛学?什么是学佛?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佛学不是学佛,学佛也不是佛学,但这两者是相即不相离的。佛学是解门,学佛是行门。佛教不离行解二门,离开了行解二门,佛教就没有证量。有行要有解,有解要有行,是行解不二的。
各位入了禅堂,参禅、跑香就是行门。“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了世间,无众生可度了。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上讲四生十类我们都要度,胎生、湿生、卵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皆令入无余涅槃。地藏菩萨大愿:“众生不尽,誓不成佛。”这些都是行门。大概过几天要授皈依,那么师父会给大家讲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要度的对象。这也是行门。
今天大家聚在一堂来探讨这门课程就是解门。解门就是佛教的教义,它演化出一种思想体系,一如哲学思想一样,本体论、现象论、人生观、宇宙观、认识论,但是佛学有的,哲学不一定有。譬如中道观、中道论、缘起论、唯识论,哲学就没有,这是佛学特色,佛学专门有的。
我们常常研究佛学,什么是佛学?科学的科学是哲学,哲学的哲学是玄学,玄而又玄才是佛学。佛学玄又玄,哲又哲,科又科,在世间再也找不到这么圆满、伟大的学科。世间法很多,大学开的课程也多,各科各系都可以读,唯有佛学很少有人去谈,就是哲学系的老师也未必懂得佛学。六祖大师不识文字,却懂得佛学。所以佛法不一定是在文字相上转,越转越迷惑,所知障、文字障都来了,所以佛学要悟,要直下承当,不是思维、推理、论断的问题。
佛学的领域很广,有人说佛学就是佛学,不然,佛学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乃至政经学,所有学问无不包融在佛学里面。所以佛学是值得我们现代的知识青年去探讨的。因为它归纳成一种学术思想,这个思想主要阐明了生命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这就是迷知道了从哪里来,知道了往哪里去,这就是觉。迷即众生,觉就是佛。其实我们的智慧跟释迦牟尼佛乃至无量诸佛的智慧无二无别,只是因为我们的妄念、无明蔽覆了真如啊!所以我们要从佛学方面好好探讨一下生命的问题。生命问题是什么?从生物学来讲,我们是个有机化学体,但这是从物质的表相去看,没有看到生命的内涵,生命的内涵就是佛学要解答的问题。因为生命的问题不能解决,才有无端的烦恼。一切的烦恼总的来说就是生死,所以佛家常常谈到了脱生死,这就是说你不了脱生死,就永处于烦恼、轮回当中。你要是证悟了了脱生死的道理,才能解脱我们的烦恼,乃至我们的生命问题。我们知道要通过实践去检验真理,学佛是实验,佛学是理论,只有去做才能检验,才能印证佛学的教义。一个方程式也好,一个定义也好,要做实验,自然科学都有实验室。那么我们每个人的身体、身心世界就是我们的实验室,要真正把身和心结合在一起,发挥你本身的智慧,从而解脱生死。
人生最大烦恼是生死,如何解决它?下面我们谈谈烦恼产生的过程。一般这么讲:无明起惑,起惑造业,因业受苦。我讲详细一点。一念起了无明,因为无明起了惑,无明本身就是惑,但它起了什么惑呢?最主要的是十个根本惑,五见惑、五思惑,每天在我们内心不离开,一分一秒都不离开,可怕就可怕在这个地方。惑就是迷失,在行为上讲是迷失,在我们内心世界叫迷思。它使我们找不到方向,飘飘荡荡,浪迹天涯,始终找不到哪儿是我们的家。惑里面最大的问题,从唯识学来说就是在第七末那识,末那识就是恒审思量,恒审就是执著,思量就是分别,起对待心。因为这种情形就造了身口意三业,业就是行为。身体造行为,嘴巴造行为,思想造行为,这样造了三种不正当的行为,因此我们得病。这种病包括生理病、心理病,都是业障。我现在水土不服,也是业障。这就是业,过去不巧造了什么业,就产生病了,有病就有苦、有烦恼,苦就代表无端的烦恼。
我们各位要看看,无明是从妄念来的,所以有一念就麻烦了。什么叫一念?今天如果你参禅或者念佛,开始你仿佛不知道有念头,在用功的时候,才知道:哎哟,怎么念头那么多!这时心里慢慢明白什么叫念头,才知道怎么念头这么多。你说你入了定了,入定了还有念头,是微细的念头,细中细的念头不能觉察。我们现在在欲界,用言语沟通,就是用声波;到色界时,用光波,开口闭口就是用光了;到无色界的时候,用微细的脑波,没有形象了。我们欲界有形象,色界还有光明的色身,到无色界连色身都没有了,你知道我存在,我也知道他存在,彼此知道存在,都是用微细的脑波去沟通。有这种波就是凡夫,所以说三界之内都是凡夫。现在很多人研究超心理问题,什么四度空间、十六度空间,但都不如佛,佛叫零度空间,没有时空了。虚云老和尚在终南山,下雪住茅蓬,采了山里的野芋头放进锅里用雪水煮一煮,老和尚在旁边一盘腿就入了定。过年了,人家到山里看老和尚,敲敲茅蓬门,没人答应。一进去,老和尚入定,一敲引磬,醒了,出定了:“来吃芋头吧!”一打开盖儿,都长毛了。他还认为根本就没有过多长时间,这就是一刹那,其实半个多月过去了。我们要是生病烦恼的时候,哎呀,时间好长噢!
我们还谈解决烦恼问题,悟了以后,一切烦恼都没有了,很自在,不是死了自在,是当下自在,活着要自在。不是死了以后到西方,是活着的时候,就可以见到西方。这就是说要活着解脱,而不是死了解脱。死了解脱,晚了。一切要靠自己,自身就是渡船,你把握你的方向盘,朝向解脱的家乡。这个观念非常重要,这是学佛中很重要的一个观念。我们今天已经流浪在生死当中,流浪这么久,大家要特别注意,何处是家乡?我们家在哪里
请各位去参这个问题。
妄念很麻烦,一念是90刹那,一刹那是900生灭,那么一念就是81000次生死轮回,不要小看这一念。我们一分一秒有多少念
你自己算算,算不出来吧
我们每天都在轮回当中啊!人们常常不相信,提到轮回,一念善就是天堂,一念恶就是地狱。孔夫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地,这就是坦荡荡。不愧于天地,不悖于因果,就是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天天在悲戚,天天在烦恼。我们各位是要做君子,还是要做小人呢
所以我们今天要找一个开悟的方法,不管各位是在学校读书,还是在社会上做事,不能迷惑,时时提起觉醒。我在哪里
我做什么
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里明白,就是觉;心不明白,就是迷。我们要觉,还是要迷
自己去判断。妄念一起来,无明就跟着来了。一念生起就是无明,念念相续是无明相续,我们一天到晚就没有办法明,每天都是在无明啊!
无明生起见、思二惑,什么叫见惑,什么叫思惑
见惑五个叫五利使,思惑五个叫五钝使。为什么叫利和钝呢
利容易破,钝难破。学佛五利使还容易破,五钝使就很难破。
哪些是思惑
五思惑是贪、瞋、痴、慢、疑。什么叫贪呢
非份就是贪。贪就是贪爱心,就是占有欲。不应我所得,动歪脑筋,走漏洞,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去谋求,这就是贪。因为贪,分配不均了。所以贪是我们最大的心理障碍。瞋呢
得不到的,就嫉妒、怀恨、报复,瞋恨别人,心不平等。不相信因果报应,胡作非为。贪瞋痴称为三毒。“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三途就是三毒,有这三毒,就堕落到三途,三途就是三恶道。下面是慢,有学问了瞧不起没有学问的,有钱了瞧不起没钱的,自己有了名誉瞧不起别人,这就是我慢心,我慢贡高。最后是疑,怀疑。第一就是怀疑佛法,不信佛法。其他疑神疑鬼,疑这疑那,都是疑。不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就是大疑。贪、瞋、痴、慢、疑这五种根本思惑,每一分一秒都在我们内心世界里面,所以我们常常茫然、彷徨、徘徊,不知何去何从,这就是来自五种思惑的控制。
再看我们的见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五见惑。身见,我执的见,《圆觉经》讲:“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认为四大假合、五蕴缘起而生的这个色身是真的,所以执著我见,我见坚固。六尘缘影——色、声、香、味、触、法,我们对待的境界都是真实的,看到外在的境界,马上就起心动念、执著分别。看见花,执著分别,看见草,执著分别,房子大小、人物的高矮、胖瘦美丑,分别执著,恒审思量,没完没了,内心永远不平。佛法就是要调和这些,生活中需要调和。吃饭要不要调呀
吃饭你要挑,挑这挑那,那就是没有调。什么都吃,倒杯茶,我也喝,开水也喝,凉水也喝,不要问是凉的、热的,不管它,因为渴就是病,喝水就是药,不要去执著分别。有什么,喝什么,不是我的,我也不要,给我的,我就要,应该所得,我就得。这就是身见,一个主观的见解。从哲学来看,主观看法常常忽略客观条件,要注意客观条件,光顾自己,不管别人,这就错了,所以这要调啊!佛教讲六和众,大家在一起,身和共住,彼此要很谦虚,起恭敬心。不只是要对老师恭敬,同学彼此见面也要合十恭敬。从大殿前面走过,也要向上一问讯,再过去。同学跟同学要合掌,要珍惜在一起的缘份,过去我们在唐朝都参过禅,今天又见到了,知道吗
人们常常完全只注意到自己,没有管到别人,这是大错,所以《华严经》上讲:“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抛去主观见解,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观察,社会就祥和了,世界就和平了。
今天的社会伦理道德没有了,根没有了,人心是浮的…
《佛学的基本理解(乐崇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