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所以我在這裏要強調的是,我們輕易地不要把一些境界語挂在口頭,當成口頭禅,那是毫無意義的。
再講教。學教的話,必須依于次第。首先要發出離心,然後再發菩提心。具備這兩個心以後,具體地要深入經藏,求得智慧;同時還要爲自己的家庭、爲社會多做一些無求的功德,來修一點“福”。佛之所以稱爲“兩足尊”,就是指福和慧圓滿具足。修學的過程中還要將戒、定、慧叁學貫穿始終。
現在僅僅講出家人的生活供大家參考。一個小沙彌在9歲以前,叫“驅烏沙彌”,他只能看糧食,趕烏鴉,還不谙世事。到了9歲至12歲之間,叫“學法沙彌”,他要學習佛門的很多規矩。第叁個階段就是“應法沙彌”,這個時候他已經與比丘靠近了,應該具備沙彌很多的律儀。然後受完具足戒以後成爲一個比丘,比丘的戒律就是從身體上先斬斷所有惡的行爲和習氣毛病。成爲比丘,頭五年先是親近名師,專精戒律。五夏以後,再研究教義,再後問教參禅,這就是次第。
那麼對于今天在座的居士來說,至少要對佛法概論、佛教常見經典的大義要有一個了解以後再去問禅。有人就問了,我們今天舉行的這個夏令營是不是沒有按照次第呀?不是這樣。大和尚一片慈心,看到禅法與現在的衆生非常應機,因此用文化的方式,用夏令營的方式,讓大家沾一點禅悅法喜,體驗一下寺院的生活,這是完全正確的。大家在這裏受到一種熏陶,但不能淺嘗辄止,而是要以此爲起點,各自回到自己的單位、家庭、學校去以後,還要按照佛門的次第去學修。所以對于大衆來說,還要老老實實、腳踏實地按照次第去修學。
3、學與修的關系
第叁個問題,就是學與修的關系問題,這也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從一般的規律上講,在任何時候學都是第一位的。學包括多種方式:聽講經,在禅堂當中聽講開示,在大自然中看落花流水從而明白到人生的無常,在社會上經受磨煉從而覺悟到佛法的真義;乃至于自己讀誦經典等等。所有這一切可以使自己獲得佛法知識的途徑,都可以叫學。學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在經典中也有論述,所謂先睜開眼睛,看著路去走。因此,學是第一位的。
佛法和哲學文化的本質區別在于重視個體生命的體驗和試驗,而哲學,尤其是西方哲學,是一種思辯,其局限性就在于從理論到理論,一旦回到實踐當中,那麼就不是哲學家的事情了。對于一個學佛的人來說,學的目的是爲了學以致用,爲了指導我們日常生活的實踐,也就是爲了使我們在修的過程中少走彎路。如果荒廢了學,而盲目地去修,那麼十個人九個要走岔路。所以從通常的情況來說,應該學在先,修在後。
在修的時候,也要按照次第。廣義的“修”我就不講了,就以坐禅爲例。昨天大家在禅堂裏頭坐了一會兒,班首師父先給大家講了講調身、調息、調心。除了講開示,大家體驗坐禅的時間也就不到半個小時。你就聽吧,那些禅床、蒲團一會兒就咯吱咯吱的響,可以說從開始打坐到引磬響結束,就沒有片刻清靜過。這是什麼原因啊
你們都知道,那就是腿疼。一會把左腳搬到右腳上,一會又把右腳搬到左腳上,最後索性有人就把這兩條腿抻出來了。兩個腿抻出來以後呢,坐在禅堂裏頭,心裏還是很悶得慌啊。因爲平時這顆心跟放羊似的滿山遍野地跑,現在坐在禅堂裏,盡管把身子放開了,心還是不敢跑,心裏頭八苦交煎。一個個的念頭直往外拱,燒得自己坐不住,在那裏翻來動去,一刻不得安甯。這就可以看出來,調身是第一位的,調息是第二位的,然後再是調心。而這叁者又有著內在的聯系,猶如戒定慧叁學一樣,都不可以偏廢。
修道,我常常打比方,猶如暖柿子一樣。在農村生活過的都知道,青柿子摘下來,想吃這個柿子,那麼就要去暖它,必須要在溫水裏暖夠叁天叁夜,而且要用溫火。于是心急嘴饞的人想吃到這個柿子,就猛燒火,結果柿子沒暖熟卻煮熟了,掀開鍋蓋一咬,哎呀,澀巴巴的!修道也是這樣,不可操之過急。有些營員提出了很多身外的問題,大到叁千大千世界,小到個人心性,乃至于有關“無上甚深微妙法”的問題都提到了,這不要著急,不是一天兩天一蹴而就的。
一休禅師有一個公案。一休出家以後爲了了道,心裏非常著急,整天就請問師父:“什麼是禅法呀?”“什麼是心法呀?”師父走到哪裏,他就跟到哪裏追著問。他師父就說:“吃飯我可以幫你,穿衣我可以幫你,但是就這件事情我幫不了你。”所以你們也不要著急,著急沒有用,有一些問題屬于超前的問題,有一些問題是自己沒有經過思考就問出來的問題,實質上,往往提問題的本身當下就是問題。
因此在講學與修的時候,我想順帶講一下學與問的關系。凡是經過自己深思熟慮,通過聞思修這個途徑以後再提出來的問題就比較有深度、有力度。如果不經過自己的大腦,開口就問,比如看到梧桐樹了說:“師父,這梧桐樹爲什麼開花啊?”看到擴音器了說:“這個擴音器爲什麼會有聲音啊?”開口就問,精神可嘉,但是方法不當。問是沒有錯的,但要問得恰如其分,問得恰到好處,要經過自己一番思考以後再提出問題,這樣的問題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你要問的老師。也就是說,自己通過深入經藏以後,通過思考以後,不能夠解決的問題,再提出來,那麼才是有價值的。早在2500年前,佛陀對待他的弟子的提問,有時也是不回答的,不是說佛不能夠回答,而是說有些問題和生命本身沒有必然的聯系。
4、悟與證的關系
經常有人把次第搞得一塌糊塗,然後以其昏昏,欲使人昭昭,那斷然是不可以的。因此,在初學階段,大家應該有抉擇慧。有人會說:“學佛讓我們無分別,爲什麼你又要我們有分別呢?”在初級階段,善就是善,惡就是惡,法就是法,非法就是非法,需要用抉擇智慧去抉擇。
先講悟。悟有兩種情況,一種叫頓悟,像六祖大師,因爲他已經不是于一佛二佛叁佛四佛五佛而種善根的,已于無量諸佛種了善根,雖然今生今世現了一個樵夫相,但是他是大乘根性,一聞千悟,聽聞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馬上就開悟,勢如破竹,這種情況叫做頓悟。另一種是漸悟,對于芸芸衆生來說,雖然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人人都有佛性,但是因爲被無始劫以來的無明和煩惱所覆蓋,那就不要想一聞千悟,好像劣質的膠卷,不能夠一次性爆光,因此只有漸次地走向覺悟。
悟還有淺深偏圓之別。所謂淺,人活到六、七十歲的時候,自己就會覺得人生是苦的,人生無常,這也叫悟,這個悟的層次是很淺的。深悟,像祖師們那樣,長期以來艱苦的磨煉,參究本來面目,終于悟到諸法實相,見到本地風光,那就叫深。什麼是偏呢?有的人也看到了人生的苦空無常,從而導致了自殘或者自殺,那麼這個悟就是偏的。什麼叫圓呢?在所有的哲學理論當中和所有的聖人所達到的境界當中,唯有佛的一乘法是圓滿的,沒有缺陷的,因此唯有佛所悟到的是圓滿的。
日常生活中,處處留心皆學問。如果你能夠以一個清靜的心去感受你身邊的事物的話,惡知識也是你的善知識,善知識當然是你的善知識,那麼你處處都能夠聽聞到佛法,處處都能夠開悟。雖然要大徹大悟是非常難的,但是就小悟來說並不難,不要把它看成比登天還難的事情望而卻步。再講證。頓悟以後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悟證同時,悟的時候當下也證到了,悟和證是同時的。還有一種情況是悟證不同時。雖然開悟了,只是見與佛齊,但業力還在,還必須通過持戒,行四攝六度,去革除自己的習氣毛病,這裏面還有一個修證的過程。因此,悟在一瞬間,求證千百年。我打一個比方,就猶如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提出一樣,他經過長期的勤奮努力,然後突然爆發出了靈感。如果把這也看成對某個道理的悟的話,那麼直到今天,廣義相對論還沒有得到求證。修道也是這樣,頓悟是一瞬間的事情,但要求證的話,需要千百萬年的曆程。從這一意義上講,你不要想在一夜之間消除自己的所有習氣毛病。
但是,禅宗交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它既不是社會法律的方法,也不是佛教戒律的方法,而是什麼呢?就一個字:念——每時每刻看住自己的念頭。不管是求開悟,還是求修證,首先要看住自己的念頭,每一個念頭起來以後,都要看住。打個比方,出坡了,有的人就起了這樣的念頭:我千辛萬苦地跑到這裏來,吃得又不好(吃素),住得又不好,現在抽空還叫我去勞動拔草……當你起了這個念頭了——我僅僅是舉一個例子,希望大家能夠舉一反叁——你就應該用佛法去印證一下這個念頭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馬上就終止,不要造成後果。禅宗就是這樣單刀直入,鋒利就鋒利在這裏,沒有那麼多道理可講。因此,實踐起來說難也難,說方便也方便。
還有“看腳下”的功夫,像人走路一樣,但看腳下,莫問前程,這也是一種辦法。如果按這個辦法去終止自己的一些習氣毛病和業力行爲的話,也是非常方便的。如果你願意去做的話就很方便,你如果不願去做的話,你是你,佛法是佛法,打成兩截,就違背了佛法的真精神。因此,在任何時候,佛法都不脫離當下的實踐。
一、人生哲學的叁種基本觀念
雖然說地球上有160多個國家,有很多民族,把全球的人生觀念概括起來,我認爲不外乎叁種,即唯“有”的人生哲學思想,唯“無”的人生哲學思想和順其自然的人生哲學。
1、唯“有”的人生哲學思想
什麼叫唯“有”的人生哲學思想呢?最典型的就是類似于唯物史觀,認爲人的生命是真實的存在,我們生存的空間是一個真實的存在,物質是第一性的,乃至于社會是真實的實體。這一切用佛教的一個概念概括起來,就是唯“有”的人生哲學。這種思想把一切都當成真實的存在,那麼佛教的中觀就用“有”來表示。
爲什麼會確立唯“有”的人生觀念…
《《六祖壇經》的人生哲學意義(妙華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