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的人生哲學意義(妙華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呢?這種觀念的核心就是以人的“私”和“欲”作爲發展人本身、開發人本身和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比如社會上的各種晉升製度、考學製度,都是在調動人發展自己的私欲,並且認爲私欲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一些私欲的人組成了一個家庭,家庭是私有的最小單位,作爲一個國家最小的組成部分是私有的。然後再擴展到一個集團,這個集團又以自己的私欲爲中心,構成了一個階層。這個階層爲了捍衛自己的統治,進一步地去擴展,如此到國家,乃至于世界,一層一層包裹起來。因此,我們現在所處的現實社會就是這樣一個中有套小有,大有再套中有,一層一層套上去的社會。構成的這樣一個社會的內核充滿了鬥爭,因此就出現了一種鬥爭的哲學。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對于個人來講,現在的父母通常這樣教育孩子,別人打你你就打他,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你不能吃虧,吃虧你就是笨蛋。小到一個家庭,如何攫取財富,乃至到一個集團、一個社會,也是同樣地維護和發展集團的利益。這一切都是以私和欲爲核心。

  我們一般認爲動物界的原則就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那麼,羊吃草,然後狼吃羊,然後人再吃狼,在以人爲中心的世界裏,這一切看來是合情合理的。蒼蠅、蚊子、臭蟲、老鼠等等都是害蟲,如果我們站在其它動物的角度看一看,它備不住還說人是最大的害蟲呢。

  在以人爲中心的理論的指導下,人類發展宇宙學,謀圖占有更大的生存空間。我們並不反對社會發展和社會文明的共同進步,而是說,在社會發展的同時,人應該按禅的精神回光返照,照顧一下自己的腳下。當今社會恰恰是惡性循環,是失控的。例如發展科技,最早善良的願望是把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和腦力勞動當中解放出來,讓人過上一種解脫自在的生活。但是,恰恰相反,百分之九十的發明創造首先是用于軍事的,用于消滅人本身,而不是別的。科學本身作爲一種方法和工具沒有錯誤,而作爲運用科學的人,應該以什麼樣的立足點來對待人本身和宇宙空間?

  現在宇宙飛船也有了,衛星也上天了,一顆導彈從這個國家就可以打到那個國家去,甚至說所有國家的核能量積存起來,可以把我們這個地球毀滅35次之多。我們不得不對今天的社會現狀深深擔憂,作爲一個佛教徒,不得不有這樣一個憂患意識,從而來祈禱和呼喚世界的和平。

  在以“人”爲中心的理論前提下,人類自有史以來就無窮盡地向大自然索取,總以爲大自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結果怎麼樣?大家都知道,我們建國以後在“左”的思想影響下,在對大自然的摧毀方面,可以說是空前的。我們通過新聞傳媒也可以了解到,當前臭氧層的被破壞,極地冰山的雪化,海平面的升高,環境汙染等等,這都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這裏我給大家講一個例子,甯夏俗稱塞北江南,意思就是在沙漠幹旱地帶,還有甯夏這樣一個好地方,甯夏人都引以爲榮。但是前幾年,甯夏出現了黑沙暴,老遠就看到像一堵牆一樣,黑壓壓地就壓過來了。然後,整整叁天叁夜,伸手不見五指。叁天過後,大的樹木被連根拔起,小的樹木完全被沙漠覆蓋了,難以名狀的一層被汙染的物質覆蓋了整個銀川市。自然環境被破壞到這個地步,我覺得應該是非常恐懼的。有的人或許會認爲我是在聳人聽聞,總覺得泥石流還沒有來,風暴還沒有來,核武器跟我們也沒有關系,我們這環境還挺好。人心沒有遠慮啊!這是因爲我們受到自己心胸的限製,受到自己知見的限製,沒有菩薩的心腸。

  近幾年來,一些國際組織、很多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環境問題,對于人回歸自然、返樸歸真以及人的行爲、要觀照自我等等問題,進行了認真的探究,可以說保護環境、回歸自然成爲全人類共同的理念和意願了。那麼,今天我們佛教徒應該擔負起這樣一個刻不容緩的使命來,我們必須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作出我們的解釋,把佛法的真精神弘揚出去。

  2、唯“無”的人生哲學思想

  與唯“有”的人生哲學思想相反,有一類人表面顯得非常超脫,不爭名,不奪利,既不爲了物欲喪失自己,也不把個人看得多麼重要,這樣就出現了一種唯“無”的人生哲學思想。無就是空無,虛無。空無和虛無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發展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我先談一談世俗人對“空”、“無”的理解。人們常常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即便是健康長壽的話,活一百來歲也很了不起了。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就感歎說:“擁有良田千頃,家藏萬貫,臥床不過八尺。”即便是擁有良田千頃,家藏萬貫,但是晚上睡覺的時候,不過是八尺長的床而已。甚至說我們赤條條地來,也要赤裸裸地去,走的時候兩手一甩,什麼也帶不走,于是,大發感慨:畢竟是空啊!對人生感到很無奈。可以說在俗世間有這種想法的人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當看到人生是虛幻的,無常的,或者是苦的、空的這些現象以後,人們對人生就會表現出兩類型的態度。一種是及時行樂類。既然生命這麼短暫,人生是無常的,那麼何必去爲事業奮鬥,去修道呢?終歸要死,何不追求當下的生命的感官享受,該唱歌就唱歌,該跳舞就跳舞,有了苦惱了喝一個酩酊大醉,覺得這也是人生的一種解脫。及時享樂的人生觀在今天的社會條件下表現得非常突出,認爲這也是人生的一種灑脫,而在灑脫的背後,實質上也反映了對生命的無奈。既然我們不能夠超越死亡,那麼我就及時行樂吧!還有一種情況屬于珍惜生命類。這種人也看到了人生非常短暫,人的生命如草上的露珠,太陽一出來就消失了。由此這類人就去珍惜生命,希望在短暫的一生中功成名就,希望以一生的追求而青史留名,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前一種類型的人對生命也有所關懷,人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當他的這種關懷找不到答案的時候,他就采取了放任自流、及時行樂的生活方式。表面上這種人生觀是追求享樂的,實質上它反映了人對空和死亡的恐懼,其本質和所導致的社會現象是消極的、悲觀的。因此,按佛教的觀點來看是不足取的。後一種類型的人追求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出豐功偉績,從而留芳百世,這樣的人從曆史上到今天大有人在,我們在座的當中可能也有這種人,就是把事業看得比一切都重要。這種人較之于前面那種持斷滅見的人來說,他對人類社會、對自身應該說更有價值,而且這種人生觀也是社會所推崇、人們所接受的一種觀念。但是,這種人往往背負著沈重的人生包袱一直走到墳墓中去,從佛法的觀點看,他們因入世活得太沈重、太勞累了。所以我們應如何處理好空和有的關系,如何安身立命,行于中道,這就是我今天選擇這個題目的用意所在。

  佛教也講苦,也講空,如果把這個思想展開去論述的話,我需要和很多人去打思想上的官司,因此我就概括地介紹一下。佛陀雖然講苦,但不同于叔本華理解的苦和我們所體驗的苦。佛教講苦是爲離苦得樂,離開苦還有一個樂,這應該說是佛教的精神所在。佛教實質上是幫助我們找到生命的支柱點,即不執著于空,也不執著于有,既不消極厭世,也不盲目進取,給我們指引了一種安身立命的方法。佛教雖然講空,乃至一空、兩空、十八空,但是空的後面還有一個叫真空妙有。往往人們只看到佛教講空的一面和講有的一面,但是很少知道佛教根本上講的是離苦得樂和真空妙有。這八個字非常重要的,充滿了對立統一的思想。

  18世紀末19世紀初,著名哲學家叔本華在他的代表作《人類的智慧》一書中淋漓盡致地描寫了人內心的苦難、社會的苦難以及宇宙間存在的苦難。可以說,沒有一本書能夠像叔本華所描述的那樣把人生的苦難看得這麼清楚、這麼全面。正因爲如此,這本書被翻譯成爲中文以後,有一位美學家看了這本書,感覺到這本書是千古奇書啊!任何一本書都沒有像叔本華這樣把人生的“本來面目”看得這麼透。然後就帶了一些學生在大學裏集體自殺。既然人生這樣也苦,那樣也苦,當下就是苦,那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

  

  叔本華的“苦”和“悲觀人生”的思想影響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幾乎一代人的思想。這種思想認爲死是一種解脫,死是一種回歸,人死了以後才能夠與天地共存,所以死也是一種永恒。在這種思想基礎上,他就不畏懼死亡。但是我覺得未免偏執,因此我們還要用佛法去校正一下。

  順其自然的人生哲學

  既不執著于有,也不執著于空,叫做順其自然即順世的思想。順其自然的人生哲學思想集中表現在道學的一個“道”字當中。道學認爲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萬物生成,萬物生成以後就有陰陽,就有公母,就有長短,就有方圓,一切事物都是相對而産生的。在這種情況下,他就覺得人既然這樣活著的話,那麼想吃飯就吃飯,想睡覺就睡覺,想喝酒就喝酒,想笑就笑,想怒就怒,想罵就罵,想打就打。他認爲這就是順乎自然之道,也是人之道,人不應該違背自己的心性,生下來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完全順乎于自然,不加任何修正。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阮籍是一個名士,當時的年齡大概有六、七十歲,天氣非常熱,他就脫得一絲不挂,坐在屋子裏看書,看完書累了就去睡覺。他認爲這是順乎于人的自然之道,是非常灑脫的。他的朋友去拜會他,進門看他光溜溜地一絲不挂,就很不理解:“哎呀!你這位名士怎麼能夠這樣做呢

  這不是有傷于風雅嗎

  ”他說:“吾以吾廬爲裆(我以我的房屋爲我穿的大褲裆),吾以天地爲吾廬(我把天地當成我的房子),汝何以入吾裆乎(你爲什麼鑽到我褲裆裏頭來了)

  ”他覺得自己是非常潇灑的,不是我的錯,是你們的錯。

  稽康的故事曆史上是有記載的。大年初一,他的老丈人來拜會他,他就搬出一大壇子陳年老酒,放在院子當中,讓家裏的老老小小趴在酒壇子上去喝。他認…

《《六祖壇經》的人生哲學意義(妙華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話頭禅與默照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