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喝酒如果用杯子去舀的話,就太做作了,不順乎于自然之道。他丈人不能接受這種生活習慣,覺得這樣沒有長幼之分。這時,他家裏養的一頭豬聞到了酒香,哼哧哼哧跑來了,也趴到酒壇邊上去喝酒。他丈人就要攆它走,稽康說:“你不要攆它走,它本來和我們就是共同的,我們過年喝酒,它也應該喝一些。”他認爲這才是順乎于自然之道。
順其自然的人生哲學還表現爲另一種生活態度,大家在電影等文藝作品當中常常可以看到一種人,蓬頭垢面,身無分文,背一個酒葫蘆,然後隨便找一個牆旮旯睡一覺。他們類似于乞丐,而不同于乞丐,因爲乞丐往往是無知而貧窮,而這種人是有知而貧窮。因此過著一種自以爲浪迹天涯的生活,認爲這也是一種人生的酒脫,只有這樣才順乎人的自然之道。有的人偶然也會閃起這個念頭:何必修煉呢
何必這樣艱苦自己
尤其像出家人還要守這麼多戒律,把自己捆得死死的
在這種思想的後面,他的答案就是還是順其自然的好。
二、人生的困惑
我們人生的第一個困惑就是因執著于“有”而産生的種種煩惱,這是一種難以擺脫的困惑,所謂入世的勞累。如果把人本身和物質世界看得非常重要的話,你就要積極地去追求,執著地去努力,那麼人的生命未免太沈重、太勞累了。
第二個困惑是出世的無奈。這是因爲執著于“無”而産生的種種煩惱。他認識到人生是空的,是無常的,然後就消極厭世,不事勞作,不爭名奪利,是一種表面上很解脫的生活態度。那麼他的困惑在什麼地方呢
沒有房子住要日曬雨淋,沒有錢花得靠兩條腿走路,畢竟你生活在人世間,這就出現了出世的無奈。這種出世的無奈即便他無所事事最終也不能超脫空和死亡。
我們不禁要問,入世就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嗎
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所得到的社會效果和人生效果不一定就是積極的。我僅用一個事例跟大家講明,就說人的精神病。據心理學的統計和醫院的研究表明,各種類型的精神病有1600種之多,包括憂慮症、恐懼症、精神衰弱、老年癡呆、精神分裂等等。這些病症表現的形式不同,但是産生的根源就一個,在于貪執,就是因爲思想上鑽牛角尖。在人間社會他看不到人生的本來面目,而采取了一種非常執著的人生態度。
大家都知道,社會和自然對于人來說是非常嚴峻殘酷的,不是說你想求得什麼就可得到的,它有非常大的局限性。你的理想和現實之間存在非常遠的距離,並不以我們的意志爲轉移。于是就有人創造出一個公式:天才加機遇,再加上積極的努力,理想能夠成爲現實。天才加機遇加積極的人生態度,在一定的範圍內來講,是可以取得一些成果,看來是有效的。但是很多人也勤奮了,可是那萬分之一的機遇就是沒有給他,這種人就非常困惑。因此,我們有多麼大的希望就有多麼大的煩惱,有多麼大的煩惱就有多麼大的希望。希望和煩惱、幸福和痛苦,就像一對孿生姐妹從來沒有分離過,可惜人們往往看不到這種更深層次的關系。
這裏我講一件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情。有一個很有才華的青年,他經常找我辯論,有時候他辯得眼睛都發直了。後來我就勸他說:你這樣發展下去,要不了多久,你就會成爲精神病患者。他不信,堅持認爲他的思想是偉大的,只是沒有被人理解,並且執著地要出國研究宗教,要在哲學上有所成就。大約半年以後,我再一次見到他的時候,幾乎認不出他來了。蓬頭垢面,渾身是病,時常自言自語,精神已經失常了。這就是一種非常偏執的思想所導致的結果。
我們在沒有看到人生和宇宙的實相之前,往往是要麼偏有,要麼執空,偏有和執空都不是佛教的思想。有的人只看到佛教講空,而不知佛教講的是真空妙有;只看到了佛教叫人出世,而沒有看到出世以後再入世行菩薩道。這些人片面地認爲佛教是消極遁世的。其實不然,出世的未必就都是消極的。下面我講一個公案,來給大家一些啓發。
浙江奉化是彌勒菩薩的地方。彌勒菩薩曾經化身爲一個布袋和尚來到這一帶,當時,這一帶已經連續叁年幹旱,農民四處逃荒,饑苦交煎。後來連續叁天降雨了,雨後大家忙著插秧。插秧的時候,布袋和尚就顯神通了,家家戶戶的水田中都有一個布袋和尚在幫著插秧,一邊幹活一邊還教給大家一首兒歌。歌詞是這樣的:
低頭觑破水中天,攝住六根向福田。
世人只知向前去,不知倒退也向前。
意思就是說,下了雨後,水田如明鏡一樣,低下頭去就看破了水中天,抓住一撮秧苗往稻田裏插,這個水稻田和我們出家人披的袈裟是不是很像啊
所以出家人也叫福田僧,爲一切衆生的福田。世間的人爲了爭名奪利只知道一個勁地往前沖,不知道往後退也是在向前。大家想一想插秧是不是這樣的情形
一天的功夫,兒歌家家戶戶都會唱了,而方圓幾百裏的稻田也全部插上了綠油油的稻秧。從這首歌中,我們要領會到人生也是如此,並非執著向前就是積極向上的,表面上積極的東西不一定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像前面提到的那個年輕人,不但事業沒有成功,連自己的生命也給搭進去了。因此,如何處理好出世和入世的關系是擺在每一個學人面前的課題,偏執任何一方皆非大乘佛法。
叁、《壇經》給我們所展示的人生哲學及其意義
我先把《六祖壇經》給大家做一個簡單介紹。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中國人的著述被稱爲經典的唯有《六祖壇經》。《六祖壇經》應該是一部論,爲什麼又叫做《六祖壇經》呢
因爲六祖是大德再來,已經印佛心印,雖然現的是出家人的形象,但他口宣的是佛的真實意義上的法,所以他所說的法被世人稱做《六祖法寶壇經》。《六祖壇經》是禅宗的一部寶典,也是一部人生實用的經典。經中很多偈語都可以成爲我們人生的指南,成爲我們的座佑銘,因此它是非常現實的。
六祖原是現在河北燕山一帶的人,後來南下到了嶺南,與他母親相依爲命,靠賣柴爲生。在賣柴的生活當中,有一日,他偶然聽到別人讀《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時心有所悟。他就問在什麼地方能夠聽聞這樣的經典,別人就介紹他去黃梅,也就是現在湖北的五祖寺,到那裏去向五祖弘忍大師參學。弘忍大師當下看出他是“法門龍象”,爲了保任他,讓他到廚房舂米。後來五祖弘忍年齡老邁了,認爲自己的法脈應該有人繼承,于是他就讓每一個人寫一首偈語。當時神秀是廟裏的教授師,大家都希望他寫一首偈子送上去。神秀只好寫了一首偈子: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從文字上解釋,就是說我們這個假的身體就是智慧長青之樹,真心——本來具足的佛性,就像明鏡臺一樣閃閃發光,可是貪癡慢疑等等煩惱染汙了這個鏡子,所以要時時勤拂試,讓它清清淨淨、明明亮亮,不要讓它落上一點點髒的東西。
神秀將這首偈子寫在廊壁上,很快就被衆人所傳誦。慧能不識字,就讓別人念給他。然後他說他也有心得,讓別人替他也寫在廊壁上。因爲印佛心印不是一個謙讓的事情,對法和真理的追求是不必謙虛的,所以他當仁不讓。偈子就寫在神秀的一旁: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慧能大師的這首偈子用意在于讓大家見到空性。世間的人執著于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真實的,把萬物也看成是真實的,有人、我、衆生、壽者相,因此有各種煩惱。神秀是講的用,講如何來修證,而六祖慧能講當下就是性空的。哪有什麼菩提樹啊!我們的身體是四大五蘊合成的,拿現在的話來說,無非就是各種有機元素的堆積,哪有一個真實的你呢
所以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如果這個明鏡還有個臺的話,那你的智慧就太有限量了,應該是沒有限量的。“本來無一物”,從身內到身外當下是明明曆曆,湛湛淨淨,哪裏還有一個物呢
如果有一物,就等于在佛頭上安頭了。佛法在本地風光上是一塵不染、一法不立的,哪裏還有一物呢
“何處惹塵埃”,當下就是清淨自在的。
這兩首偈子,神秀強調的是修這一方面,但是悟還沒有達到徹底見性的深度,而惠能強調的是悟到性空,上徹碧空,下徹黃泉,徹底和盤托出。這四句話非常好念,但要對這四句話有很深的人生體會就非常難了。
針對如何破除世間的執著,這裏我想到這樣一個公案。一天,老禅師和他的弟子去雲遊參訪。走到河邊,看到一個婦人在哭哭啼啼,因爲秋天河水又冷又急又深,這位婦人想過河卻過不去。老禅師就叫他的弟子把這個婦人背過河去,徒弟心想師父平常教我不近女色,嚴守戒律,于是他不願意背。老禅師只好自己背著婦人過河,過了河,放下婦人,就走了。走了十幾裏地了,小徒弟一直撅著嘴跟在後頭,師父就問:
你爲什麼悶悶不樂呢
”他說:“你平時教我不近女色,嚴守戒律,你今天爲什麼把這個女人背過河了
”他師父說:“是啊!我是背她過河了,但我早已經把她放下了,而你卻把他抱在懷裏走了十幾裏路。”
我用這個公案告訴大家,學佛以後,不管有沒有悟到空性,都應以一個無住的心去對待世間的事物。我們的心要像明鏡、像清潭一樣,事物來來去去,但是不要留下痕迹,不要去執著。
我再講一則公案。四川曾有一位《金剛經》大師,寫了一部《金剛經疏抄》,然後他就挑著擔子,帶上他的《金剛經疏抄》出去參訪,看看能不能遇到一個對手,能夠和他對答得上。走到半路他又饑又渴,看到一位賣點心的老太婆,于是就向老太婆買些點心。老太婆說:“我問你叁句話,你如果能回答,我就給你吃,你如果回答不上來,我就不給你吃。”他想又有什麼話能把我難住呢。老太婆就說:“《金剛經》上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請問《金剛經》大師,你點的什麼心呢
”這下可把他難住了:是啊,我點的是什麼心呢
回答不上。後來,他尋思來…
《《六祖壇經》的人生哲學意義(妙華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