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呢?这种观念的核心就是以人的“私”和“欲”作为发展人本身、开发人本身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比如社会上的各种晋升制度、考学制度,都是在调动人发展自己的私欲,并且认为私欲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一些私欲的人组成了一个家庭,家庭是私有的最小单位,作为一个国家最小的组成部分是私有的。然后再扩展到一个集团,这个集团又以自己的私欲为中心,构成了一个阶层。这个阶层为了捍卫自己的统治,进一步地去扩展,如此到国家,乃至于世界,一层一层包裹起来。因此,我们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就是这样一个中有套小有,大有再套中有,一层一层套上去的社会。构成的这样一个社会的内核充满了斗争,因此就出现了一种斗争的哲学。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对于个人来讲,现在的父母通常这样教育孩子,别人打你你就打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你不能吃亏,吃亏你就是笨蛋。小到一个家庭,如何攫取财富,乃至到一个集团、一个社会,也是同样地维护和发展集团的利益。这一切都是以私和欲为核心。
我们一般认为动物界的原则就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那么,羊吃草,然后狼吃羊,然后人再吃狼,在以人为中心的世界里,这一切看来是合情合理的。苍蝇、蚊子、臭虫、老鼠等等都是害虫,如果我们站在其它动物的角度看一看,它备不住还说人是最大的害虫呢。
在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的指导下,人类发展宇宙学,谋图占有更大的生存空间。我们并不反对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共同进步,而是说,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人应该按禅的精神回光返照,照顾一下自己的脚下。当今社会恰恰是恶性循环,是失控的。例如发展科技,最早善良的愿望是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当中解放出来,让人过上一种解脱自在的生活。但是,恰恰相反,百分之九十的发明创造首先是用于军事的,用于消灭人本身,而不是别的。科学本身作为一种方法和工具没有错误,而作为运用科学的人,应该以什么样的立足点来对待人本身和宇宙空间?
现在宇宙飞船也有了,卫星也上天了,一颗导弹从这个国家就可以打到那个国家去,甚至说所有国家的核能量积存起来,可以把我们这个地球毁灭35次之多。我们不得不对今天的社会现状深深担忧,作为一个佛教徒,不得不有这样一个忧患意识,从而来祈祷和呼唤世界的和平。
在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前提下,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无穷尽地向大自然索取,总以为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结果怎么样?大家都知道,我们建国以后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在对大自然的摧毁方面,可以说是空前的。我们通过新闻传媒也可以了解到,当前臭氧层的被破坏,极地冰山的雪化,海平面的升高,环境污染等等,这都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例子,宁夏俗称塞北江南,意思就是在沙漠干旱地带,还有宁夏这样一个好地方,宁夏人都引以为荣。但是前几年,宁夏出现了黑沙暴,老远就看到像一堵墙一样,黑压压地就压过来了。然后,整整三天三夜,伸手不见五指。三天过后,大的树木被连根拔起,小的树木完全被沙漠覆盖了,难以名状的一层被污染的物质覆盖了整个银川市。自然环境被破坏到这个地步,我觉得应该是非常恐惧的。有的人或许会认为我是在耸人听闻,总觉得泥石流还没有来,风暴还没有来,核武器跟我们也没有关系,我们这环境还挺好。人心没有远虑啊!这是因为我们受到自己心胸的限制,受到自己知见的限制,没有菩萨的心肠。
近几年来,一些国际组织、很多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对于人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以及人的行为、要观照自我等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究,可以说保护环境、回归自然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理念和意愿了。那么,今天我们佛教徒应该担负起这样一个刻不容缓的使命来,我们必须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作出我们的解释,把佛法的真精神弘扬出去。
2、唯“无”的人生哲学思想
与唯“有”的人生哲学思想相反,有一类人表面显得非常超脱,不争名,不夺利,既不为了物欲丧失自己,也不把个人看得多么重要,这样就出现了一种唯“无”的人生哲学思想。无就是空无,虚无。空无和虚无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发展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我先谈一谈世俗人对“空”、“无”的理解。人们常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即便是健康长寿的话,活一百来岁也很了不起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就感叹说:“拥有良田千顷,家藏万贯,卧床不过八尺。”即便是拥有良田千顷,家藏万贯,但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不过是八尺长的床而已。甚至说我们赤条条地来,也要赤裸裸地去,走的时候两手一甩,什么也带不走,于是,大发感慨:毕竟是空啊!对人生感到很无奈。可以说在俗世间有这种想法的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当看到人生是虚幻的,无常的,或者是苦的、空的这些现象以后,人们对人生就会表现出两类型的态度。一种是及时行乐类。既然生命这么短暂,人生是无常的,那么何必去为事业奋斗,去修道呢?终归要死,何不追求当下的生命的感官享受,该唱歌就唱歌,该跳舞就跳舞,有了苦恼了喝一个酩酊大醉,觉得这也是人生的一种解脱。及时享乐的人生观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表现得非常突出,认为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洒脱,而在洒脱的背后,实质上也反映了对生命的无奈。既然我们不能够超越死亡,那么我就及时行乐吧!还有一种情况属于珍惜生命类。这种人也看到了人生非常短暂,人的生命如草上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消失了。由此这类人就去珍惜生命,希望在短暂的一生中功成名就,希望以一生的追求而青史留名,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前一种类型的人对生命也有所关怀,人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当他的这种关怀找不到答案的时候,他就采取了放任自流、及时行乐的生活方式。表面上这种人生观是追求享乐的,实质上它反映了人对空和死亡的恐惧,其本质和所导致的社会现象是消极的、悲观的。因此,按佛教的观点来看是不足取的。后一种类型的人追求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丰功伟绩,从而留芳百世,这样的人从历史上到今天大有人在,我们在座的当中可能也有这种人,就是把事业看得比一切都重要。这种人较之于前面那种持断灭见的人来说,他对人类社会、对自身应该说更有价值,而且这种人生观也是社会所推崇、人们所接受的一种观念。但是,这种人往往背负着沉重的人生包袱一直走到坟墓中去,从佛法的观点看,他们因入世活得太沉重、太劳累了。所以我们应如何处理好空和有的关系,如何安身立命,行于中道,这就是我今天选择这个题目的用意所在。
佛教也讲苦,也讲空,如果把这个思想展开去论述的话,我需要和很多人去打思想上的官司,因此我就概括地介绍一下。佛陀虽然讲苦,但不同于叔本华理解的苦和我们所体验的苦。佛教讲苦是为离苦得乐,离开苦还有一个乐,这应该说是佛教的精神所在。佛教实质上是帮助我们找到生命的支柱点,即不执著于空,也不执著于有,既不消极厌世,也不盲目进取,给我们指引了一种安身立命的方法。佛教虽然讲空,乃至一空、两空、十八空,但是空的后面还有一个叫真空妙有。往往人们只看到佛教讲空的一面和讲有的一面,但是很少知道佛教根本上讲的是离苦得乐和真空妙有。这八个字非常重要的,充满了对立统一的思想。
18世纪末19世纪初,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在他的代表作《人类的智慧》一书中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人内心的苦难、社会的苦难以及宇宙间存在的苦难。可以说,没有一本书能够像叔本华所描述的那样把人生的苦难看得这么清楚、这么全面。正因为如此,这本书被翻译成为中文以后,有一位美学家看了这本书,感觉到这本书是千古奇书啊!任何一本书都没有像叔本华这样把人生的“本来面目”看得这么透。然后就带了一些学生在大学里集体自杀。既然人生这样也苦,那样也苦,当下就是苦,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叔本华的“苦”和“悲观人生”的思想影响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几乎一代人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死是一种解脱,死是一种回归,人死了以后才能够与天地共存,所以死也是一种永恒。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他就不畏惧死亡。但是我觉得未免偏执,因此我们还要用佛法去校正一下。
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
既不执著于有,也不执著于空,叫做顺其自然即顺世的思想。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思想集中表现在道学的一个“道”字当中。道学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万物生成,万物生成以后就有阴阳,就有公母,就有长短,就有方圆,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而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觉得人既然这样活着的话,那么想吃饭就吃饭,想睡觉就睡觉,想喝酒就喝酒,想笑就笑,想怒就怒,想骂就骂,想打就打。他认为这就是顺乎自然之道,也是人之道,人不应该违背自己的心性,生下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完全顺乎于自然,不加任何修正。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阮籍是一个名士,当时的年龄大概有六、七十岁,天气非常热,他就脱得一丝不挂,坐在屋子里看书,看完书累了就去睡觉。他认为这是顺乎于人的自然之道,是非常洒脱的。他的朋友去拜会他,进门看他光溜溜地一丝不挂,就很不理解:“哎呀!你这位名士怎么能够这样做呢
这不是有伤于风雅吗
”他说:“吾以吾庐为裆(我以我的房屋为我穿的大裤裆),吾以天地为吾庐(我把天地当成我的房子),汝何以入吾裆乎(你为什么钻到我裤裆里头来了)
”他觉得自己是非常潇洒的,不是我的错,是你们的错。
稽康的故事历史上是有记载的。大年初一,他的老丈人来拜会他,他就搬出一大坛子陈年老酒,放在院子当中,让家里的老老小小趴在酒坛子上去喝。他认…
《《六祖坛经》的人生哲学意义(妙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