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度的行持,要時時地觀空性,觀一切法無我。要“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相布施是爲真布施,是修福德資糧。所以般若是綱領,是眼目。修智慧資糧就這麼重要。
但是,修福德資糧一樣重要。爲什麼芸芸衆生聽不到正法
爲什麼聽到佛陀的正法我們又生不起信心
可是見到滿大街的附法外道,什麼菩提功啦,*輪功啦,以爲是佛法都跟著去學。它是不是佛法不在于它的名相,而在于實質內容。可爲什麼我們對這些邪法信心生得倒這麼快
爲什麼我們親近不到大善知識
爲什麼翻開佛經,就是讀不懂
爲什麼呀
因爲福德資糧不夠。上個月我們很多朋友一起去五臺山拜佛,普壽寺的當家師如瑞法師給我們作了一段開示,說了一句很精彩的話:“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的關系就像水和魚的關系。沒有福德之水怎能養活智慈之魚。”我聽後非常震撼。所以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不修福德就不能增長我們的智慧,無福德不能見空性。現在大家都講要開悟,整天去參加禅七。打禅七是克期求證,就是一下子的事兒,棒喝當即見空性。你都幾下子、幾十下子、上百下子了也沒見了,那這個法門對你已經不適用,都疲沓了。老參加禅七已經打不出個名堂了。你爲什麼就不琢磨打半天七怎麼就見不了空性、開不了悟
爲什麼呢
因爲福德資糧不夠。
成佛是有次第的。大家可以回去讀讀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YOGA”即瑜伽,翻譯過來叫相應。佛教裏用“YOGA”是指與真實相應。“師”是指人。“瑜伽師”就是一個要與真實相應的人,一個學佛的人。“地”是次第。“論”是論這件事。成佛分幾個階段—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慧能和尚聽到《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頓悟!那是慧能和尚在此之前多生累劫修資糧、修加行,已經很成熟很圓滿。在這一生瓜熟蒂落,他開悟見道,見空性了。而我們呢,看看自己,有幾分福德
所以修福德很重要。
知識分子學佛,常常是重理輕事,以理奪事。總是喜歡講理上的事,空上的事,而廢斥事上的事,這是知識分子學佛的一大弊端。講智慧資糧重在理上的悟,往往是頓悟;講福德資糧重在事上的修,那就是艱苦的漸修。到了大殿連佛像都不肯拜的人,還想開悟
那不是做夢嗎。有人說開悟了就不拜佛了,甚至自稱見道,佛經不用看全送人了。這種人,他肯定沒開悟,絕對沒見道。見道之後的人對佛陀的信心、對佛陀的信仰比我們要堅定千百萬倍,見了佛像磕起頭來比我們要虔誠得多呀。見了道更要拜佛,更要修行。
可是有些學佛的知識分子,張嘴閉嘴就是:“皈依什麼呀
我皈依自性叁寶。我都學二谛了,那和尚他懂嗎
他不懂,不皈依。”那種慢心!那種我執!見了法師頂禮嗎
不頂禮。哪能頂禮呀,丟面子。到大殿磕頭,得看看沒熟人,趕快磕一個,有熟人不磕。這都是知識分子的弊病。頂禮首先一條就是破我執。你怎麼就不肯給別人跪下來呢
你有什麼高貴的
你心底裏那種不肯給別人跪下來的想法就是自性見,就是我執,佛破的就是這個!所以一個知識分子學佛,如果他肯去受叁皈依,見了佛像見了師父肯頂禮了,我說這個人學佛可長進大了。當然從另外一方面,像那些背著黃包包到普陀山去拜觀音菩薩的老太太們,如果她們有一天曉得了:噢,原來自性是空啊。那我說這老太太學佛可長進大了,因爲這些沒有知識文化的人學佛往往是以事廢理,而知識分子往往是以理奪事。因此二谛圓融就要事理圓融,要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雙修、合修。要把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這八個字作爲一個整體來認識、來行持,這就是學佛。
知識分子的佛教徒一定要注意事上的修,要肯拜佛、肯供佛,恭敬叁寶,特別是恭敬僧寶。注意,供僧寶,增福德啊。出家人把我們世間人最貪愛的一切東西都割舍了,在這裏住持佛法,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呀。我們七天之後,呼啦啦全回家吃喝玩樂去了;但是這麼多出家師父還在這裏過著如此清苦的生活,甘于寂寞,來修建寺院、住持正法。僧寶是人天的福田哪!
今天講二谛和二谛圓融是爲了談我對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八個字的理解,是要告訴大家成佛是智慧資糧與福德資糧合修。奉獻人生要布施,供養叁寶,要持戒,要修忍辱,才能增長我們的福德。修福德是非常重要的。每天我們在廟裏上過早課後出坡勞動,這時哪怕你把大殿的地擦一擦,把院子整理一下,幫助僧人做一點點事情,包括吃飯的時候行堂,這都是在修福德。大家決不要小看這些事。有人到這兒來就想聽法師講點高妙的理論,認爲那些是耽誤工夫的事兒。這都是偏差。
淨慧法師辦的這個生活禅夏令營,我從第一屆就參加了。那麼這些年我到過全國各地的很多寺廟,碰到一些大和尚問我:你說句心理話,淨慧法師辦的生活禅夏令營可取不可取,值得不值得效仿
我都斬釘截鐵地告訴他們,那是非常值得學習的。這些大和尚也在掂量,說那些學生到廟裏住七天有什麼意義呀
我說有意義。如果講佛教哲學,我在大學裏邊一樣可以講。但是在這裏講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到寺院裏是來看看什麼是真正的宗教的生活,什麼是真正的宗教的情懷,這個是在大學裏感受不到的。宗教在中國人心目當中,現在似乎是個很醜陋的名詞。一談宗教好像就跟迷信和愚昧聯系在一起。其實自古以來,宗教這個概念都是最神聖的。宗教裏面,特別是佛教,包含了人類最高深的智慧和最祟高的思想境界。所以到寺院裏是來體驗宗教的生活,增加宗教的感情。廟裏這麼多事情,大家要多做一些。把二谛圓融,把“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當下就貫注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之中。不願意行堂的明天抓緊多行堂,廁所沒人打掃的抓緊打掃,這就是修福德資糧,就是修行。當然修禅定,或者灌頂之後念個咒子,那種克期修證也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生起堅固的出離心,發起廣大的菩提心。在當下的現實生活當中,去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就是真正的修行。
講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總是不離人生。有人說佛法不是出世間法嗎,不是要“跳出叁界”嗎
怎麼老是談人生,老是談當下
那我怎麼跳呢
這就是誤會了。跳出叁界不是跳叁堵牆,你要真是跳過叁堵牆,那有沒有第四堵呀
跳出第四堵還有第五堵呢。現在有一個叫清海無上師的人,她就說佛陀只看到叁界,其實還有一界佛沒看見。她把叁界當成叁堵牆了。整個兒是徹頭徹尾的外行話。所謂跳出叁界,所謂解脫,是不是從一個地方跑到另一個地方去了
大家要思考。什麼是佛陀
佛陀是覺悟的人。在哪兒覺悟
就在當下覺悟。所以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淨慧法師提倡人間佛教。人間佛教才是佛教的正義。這個在佛教的理論上是有根據的,就是下面要講的叁性。
當時在印度,中觀跟瑜伽兩派對于二谛與叁性是有爭論的,兩者圓融不起來。後來玄奘大師到印度留學求法,寫了一篇論文—《會宗論》,把二谛與叁性圓通起來。他是用梵文寫的,可惜沒有翻譯成漢文,而梵文本子也失傳了。現在只能從其它的一些零星的文獻中知道有這麼一篇東西,曉得其中的一星半點的觀點。當然二谛與叁性並不矛盾,但它們在理解上出發點是不一樣的。二谛、二谛圓融是從凡夫的角度來說的。一切法因緣所生,一切法自性本空。有要如實地有,無要如實地無,這才是世界的真實景象。我們恰恰是背離了這樣一個真實,于是生死輪轉,只有覺悟了這個真實,我們才能得到究竟的解脫。而講叁性,是從佛的角度、從究竟解脫的聖者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的。
叁性:叁種真實
第一條就是依他起性。諸法因緣所生就是依他起性。依他起—不是自己生起自己,自己決定自己,一切的事物都是依他而起,因緣而生。依他起性就是緣生性。第二條叫遍計所執性,就是在依他起性上執著有一個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的自性,也就是在依他起的這個法上,執著那個能取與所取、能認識與所認識的兩個自性,這在佛教裏叫二種我見(認爲有一個不變的能認識世界的這種能取性叫人我見;執著于有一個被我們所認識的絕對真實的、有獨立自性的客觀世界叫法我見)。我們在本來是依他起的法上生起的二種我見就叫遍計所執性。第叁條叫圓成實性。圓成實性是聖者、是佛陀所親證的境界,是二無我所顯的諸法真實性。二種我見障礙著我們凡夫對世界的真實的認識,而佛陀是二種我見徹底破除了的人,他親證了諸法的真實性。這種諸法的真實性就是圓成實性。
彌勒菩薩有一篇《辨中邊頌》,其中的第一個頌子就概括了佛法的綱領:“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這個頌子就是講叁性。所謂虛妄分別有是什麼呢
是依他起性。比如我夢見老虎來吃我,哪兒有老虎啊
這是虛妄的。雖然根本沒有老虎來吃我,但這個夢確確實實是有。所以佛教說虛妄分別的有是如夢如幻的有,它是假有,可它畢竟是有。假有才是如實有!這是佛教非常重要的精神。你不要以爲在假有之外有一個真有。佛教不是讓我們破假我求真我,破小我求大我。佛教要觀諸法本來無我、無自性,有的僅僅是如夢如幻的因緣和合的假我。你要這樣如實地觀照世界,這是佛陀的正見。你觀來觀去,把假有觀破了觀出一個真有—外道!可能你當時會覺得很舒心,你看看,還是有個常一不變的吧。其實這種歡心恰恰跟你無始劫來的無明相應!所以忠言逆耳啊。佛陀的這種真正的不共的教法你聽起來首先是逆耳,別扭。假如今天你聽這麼多話都不別扭,肯定是我講錯了,跟各位的無明相應了。別扭才好。如果今天能成爲別扭的開始,學佛便上路了,那就永遠別扭下去,早晚有一天親證了圓成實性,就成了。所以緣起法是無有自性的。于此二都無,在這個虛妄分別的有上“二都無”。哪兩個都沒有呢
…
《二谛與叁性——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與人間佛教(于曉非教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