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二谛与三性——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与人间佛教(于晓非教授)▪P3

  ..续本文上一页度的行持,要时时地观空性,观一切法无我。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相布施是为真布施,是修福德资粮。所以般若是纲领,是眼目。修智慧资粮就这么重要。

  但是,修福德资粮一样重要。为什么芸芸众生听不到正法

   为什么听到佛陀的正法我们又生不起信心

   可是见到满大街的附法外道,什么菩提功啦,*轮功啦,以为是佛法都跟着去学。它是不是佛法不在于它的名相,而在于实质内容。可为什么我们对这些邪法信心生得倒这么快

   为什么我们亲近不到大善知识

   为什么翻开佛经,就是读不懂

   为什么呀

   因为福德资粮不够。上个月我们很多朋友一起去五台山拜佛,普寿寺的当家师如瑞法师给我们作了一段开示,说了一句很精彩的话:“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的关系就像水和鱼的关系。没有福德之水怎能养活智慈之鱼。”我听后非常震撼。所以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修福德就不能增长我们的智慧,无福德不能见空性。现在大家都讲要开悟,整天去参加禅七。打禅七是克期求证,就是一下子的事儿,棒喝当即见空性。你都几下子、几十下子、上百下子了也没见了,那这个法门对你已经不适用,都疲沓了。老参加禅七已经打不出个名堂了。你为什么就不琢磨打半天七怎么就见不了空性、开不了悟

   为什么呢

   因为福德资粮不够。

  成佛是有次第的。大家可以回去读读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YOGA”即瑜伽,翻译过来叫相应。佛教里用“YOGA”是指与真实相应。“师”是指人。“瑜伽师”就是一个要与真实相应的人,一个学佛的人。“地”是次第。“论”是论这件事。成佛分几个阶段—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慧能和尚听到《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顿悟!那是慧能和尚在此之前多生累劫修资粮、修加行,已经很成熟很圆满。在这一生瓜熟蒂落,他开悟见道,见空性了。而我们呢,看看自己,有几分福德

   所以修福德很重要。

  知识分子学佛,常常是重理轻事,以理夺事。总是喜欢讲理上的事,空上的事,而废斥事上的事,这是知识分子学佛的一大弊端。讲智慧资粮重在理上的悟,往往是顿悟;讲福德资粮重在事上的修,那就是艰苦的渐修。到了大殿连佛像都不肯拜的人,还想开悟

   那不是做梦吗。有人说开悟了就不拜佛了,甚至自称见道,佛经不用看全送人了。这种人,他肯定没开悟,绝对没见道。见道之后的人对佛陀的信心、对佛陀的信仰比我们要坚定千百万倍,见了佛像磕起头来比我们要虔诚得多呀。见了道更要拜佛,更要修行。

  可是有些学佛的知识分子,张嘴闭嘴就是:“皈依什么呀

   我皈依自性三宝。我都学二谛了,那和尚他懂吗

   他不懂,不皈依。”那种慢心!那种我执!见了法师顶礼吗

   不顶礼。哪能顶礼呀,丢面子。到大殿磕头,得看看没熟人,赶快磕一个,有熟人不磕。这都是知识分子的弊病。顶礼首先一条就是破我执。你怎么就不肯给别人跪下来呢

   你有什么高贵的

   你心底里那种不肯给别人跪下来的想法就是自性见,就是我执,佛破的就是这个!所以一个知识分子学佛,如果他肯去受三皈依,见了佛像见了师父肯顶礼了,我说这个人学佛可长进大了。当然从另外一方面,像那些背着黄包包到普陀山去拜观音菩萨的老太太们,如果她们有一天晓得了:噢,原来自性是空啊。那我说这老太太学佛可长进大了,因为这些没有知识文化的人学佛往往是以事废理,而知识分子往往是以理夺事。因此二谛圆融就要事理圆融,要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双修、合修。要把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这八个字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来行持,这就是学佛。

  知识分子的佛教徒一定要注意事上的修,要肯拜佛、肯供佛,恭敬三宝,特别是恭敬僧宝。注意,供僧宝,增福德啊。出家人把我们世间人最贪爱的一切东西都割舍了,在这里住持佛法,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呀。我们七天之后,呼啦啦全回家吃喝玩乐去了;但是这么多出家师父还在这里过着如此清苦的生活,甘于寂寞,来修建寺院、住持正法。僧宝是人天的福田哪!

  今天讲二谛和二谛圆融是为了谈我对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八个字的理解,是要告诉大家成佛是智慧资粮与福德资粮合修。奉献人生要布施,供养三宝,要持戒,要修忍辱,才能增长我们的福德。修福德是非常重要的。每天我们在庙里上过早课后出坡劳动,这时哪怕你把大殿的地擦一擦,把院子整理一下,帮助僧人做一点点事情,包括吃饭的时候行堂,这都是在修福德。大家决不要小看这些事。有人到这儿来就想听法师讲点高妙的理论,认为那些是耽误工夫的事儿。这都是偏差。

  净慧法师办的这个生活禅夏令营,我从第一届就参加了。那么这些年我到过全国各地的很多寺庙,碰到一些大和尚问我:你说句心理话,净慧法师办的生活禅夏令营可取不可取,值得不值得效仿

   我都斩钉截铁地告诉他们,那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这些大和尚也在掂量,说那些学生到庙里住七天有什么意义呀

   我说有意义。如果讲佛教哲学,我在大学里边一样可以讲。但是在这里讲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到寺院里是来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宗教的生活,什么是真正的宗教的情怀,这个是在大学里感受不到的。宗教在中国人心目当中,现在似乎是个很丑陋的名词。一谈宗教好像就跟迷信和愚昧联系在一起。其实自古以来,宗教这个概念都是最神圣的。宗教里面,特别是佛教,包含了人类最高深的智慧和最祟高的思想境界。所以到寺院里是来体验宗教的生活,增加宗教的感情。庙里这么多事情,大家要多做一些。把二谛圆融,把“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当下就贯注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之中。不愿意行堂的明天抓紧多行堂,厕所没人打扫的抓紧打扫,这就是修福德资粮,就是修行。当然修禅定,或者灌顶之后念个咒子,那种克期修证也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生起坚固的出离心,发起广大的菩提心。在当下的现实生活当中,去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就是真正的修行。

  讲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总是不离人生。有人说佛法不是出世间法吗,不是要“跳出三界”吗

   怎么老是谈人生,老是谈当下

   那我怎么跳呢

   这就是误会了。跳出三界不是跳三堵墙,你要真是跳过三堵墙,那有没有第四堵呀

   跳出第四堵还有第五堵呢。现在有一个叫清海无上师的人,她就说佛陀只看到三界,其实还有一界佛没看见。她把三界当成三堵墙了。整个儿是彻头彻尾的外行话。所谓跳出三界,所谓解脱,是不是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去了

   大家要思考。什么是佛陀

   佛陀是觉悟的人。在哪儿觉悟

   就在当下觉悟。所以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净慧法师提倡人间佛教。人间佛教才是佛教的正义。这个在佛教的理论上是有根据的,就是下面要讲的三性。

  当时在印度,中观跟瑜伽两派对于二谛与三性是有争论的,两者圆融不起来。后来玄奘大师到印度留学求法,写了一篇论文—《会宗论》,把二谛与三性圆通起来。他是用梵文写的,可惜没有翻译成汉文,而梵文本子也失传了。现在只能从其它的一些零星的文献中知道有这么一篇东西,晓得其中的一星半点的观点。当然二谛与三性并不矛盾,但它们在理解上出发点是不一样的。二谛、二谛圆融是从凡夫的角度来说的。一切法因缘所生,一切法自性本空。有要如实地有,无要如实地无,这才是世界的真实景象。我们恰恰是背离了这样一个真实,于是生死轮转,只有觉悟了这个真实,我们才能得到究竟的解脱。而讲三性,是从佛的角度、从究竟解脱的圣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的。

  三性:三种真实

  第一条就是依他起性。诸法因缘所生就是依他起性。依他起—不是自己生起自己,自己决定自己,一切的事物都是依他而起,因缘而生。依他起性就是缘生性。第二条叫遍计所执性,就是在依他起性上执著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自性,也就是在依他起的这个法上,执著那个能取与所取、能认识与所认识的两个自性,这在佛教里叫二种我见(认为有一个不变的能认识世界的这种能取性叫人我见;执著于有一个被我们所认识的绝对真实的、有独立自性的客观世界叫法我见)。我们在本来是依他起的法上生起的二种我见就叫遍计所执性。第三条叫圆成实性。圆成实性是圣者、是佛陀所亲证的境界,是二无我所显的诸法真实性。二种我见障碍着我们凡夫对世界的真实的认识,而佛陀是二种我见彻底破除了的人,他亲证了诸法的真实性。这种诸法的真实性就是圆成实性。

  弥勒菩萨有一篇《辨中边颂》,其中的第一个颂子就概括了佛法的纲领:“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这个颂子就是讲三性。所谓虚妄分别有是什么呢

   是依他起性。比如我梦见老虎来吃我,哪儿有老虎啊

   这是虚妄的。虽然根本没有老虎来吃我,但这个梦确确实实是有。所以佛教说虚妄分别的有是如梦如幻的有,它是假有,可它毕竟是有。假有才是如实有!这是佛教非常重要的精神。你不要以为在假有之外有一个真有。佛教不是让我们破假我求真我,破小我求大我。佛教要观诸法本来无我、无自性,有的仅仅是如梦如幻的因缘和合的假我。你要这样如实地观照世界,这是佛陀的正见。你观来观去,把假有观破了观出一个真有—外道!可能你当时会觉得很舒心,你看看,还是有个常一不变的吧。其实这种欢心恰恰跟你无始劫来的无明相应!所以忠言逆耳啊。佛陀的这种真正的不共的教法你听起来首先是逆耳,别扭。假如今天你听这么多话都不别扭,肯定是我讲错了,跟各位的无明相应了。别扭才好。如果今天能成为别扭的开始,学佛便上路了,那就永远别扭下去,早晚有一天亲证了圆成实性,就成了。所以缘起法是无有自性的。于此二都无,在这个虚妄分别的有上“二都无”。哪两个都没有呢

  …

《二谛与三性——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与人间佛教(于晓非教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