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二谛与三性——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与人间佛教(于晓非教授)▪P2

  ..续本文上一页来你不是总认为有个东西吗

   所以把法师逼到最后,他告诉你是有个不变的。为什么呢

   安慰你。否则你害怕。这要全没了可怎么办呢!甚至堕入恶趣空,堕入断灭见,没因果了。所以佛陀讲:宁让众生堕常见如须弥山,不能如入断见、空见如芥子许。常见大点儿,你倒还相信因果呀。我做好事,我得好报,我做坏事,我得坏报。坏事不能做,你还能向善。如果你常见没了,一下子堕入断见,连善法都不修了,那更要不得。

  佛法的正见是二谛圆融见,既要了解自性空,又要明了因果相续。佛法是以缘起幻有破有边的常见,以自性本空破无边的断见。现在所谈的这一切,都是从凡夫境界上说的,这是前提。凡夫总是错误地认为因缘和合的法上有个自己决定自己的、不变的、常一的东西。佛说根本没有!这叫破见。但是佛教破的不是事物本身。事物的因缘相续还是有的。佛破的是我们对有为法、对事物上所起的那种实在的执著,这种实执根本就不存在!

  从二谛的理论中,我就引申出在实践上对觉悟人生与奉献人生的理解。

  从真谛上讲,观一切法自性本空,就是以般若来修智慧资粮;从俗谛上讲,观诸法因缘所生、因果相续,就是以我们的悲心来修福德资粮。佛陀是两足尊,是两种东西具足的尊者。哪两种东西啊

   智慧资粮与福德资粮。修智慧资粮就是时刻地观诸法本来是空。佛教所空的东西不是原来有后来给空没了,空的是错误见解。而你起的那种见解,本来没有!绝对投有!一点儿影子都没有!彻头彻尾地是你的错误认识。时刻观一切法空就是修智慧资粮;修福德资粮就是观一切法因缘所生、因果相续。相对应的修智慧资粮是修大乘六度的第六度—般若,所成就的是佛的法身;修福德资粮是修大乘六度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所成就的是佛的报、化这两种色身。法身、报身、化身三身成就才是圆满的。

  《金刚经》里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有人于是就说念什么佛,拜什么佛,佛像毁了,拆了,这都是偏执。《金刚经》的这个偈子是对治我们众生的自性见,偏重于真谛说的,是让我们因佛陀的这一段话观诸法的空性,证空性而得法身。佛的色身依法身体性而显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的每一相好都是佛陀在因地里发了无上的大愿,经过多生累劫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修行而成就的。我们佛教徒见佛的相好就要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功德你落泪了那是真念佛,是真佛子!这是修福德资粮。所以很多参禅的人参到最后不拜佛,这都是偏执,偏于一端。禅宗,侧重于智慧资粮,是引导着我们见空性的一个法门。讲要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要怀疑。怀疑什么

   怀疑你的错误见解。你总觉得你什么事情都懂,什么认识都对。佛说都错了。所以你要怀疑呀,你要觉着什么都对,你永远也参不得禅。其实根本的错误太多了,佛说众生的错误我若一劫、一劫余都说不尽呢。你有那么多的错误,还觉得自己什么都正确。最根本的错误就是你执著于自性,执著于有个我。佛让你要怀疑。你的疑情不起,不破除你多生累劫所熏习的错误见解,怎么能见空性呀

   这是禅宗。而阿弥陀佛的往生法门,侧重于俗谛,是从佛的果德上,从佛陀无始劫来所修行、所成就的福德上说的。观阿弥陀佛的相好,思念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四十八个大愿。佛陀的每一相都是其因地的功德所成就的。所以要以信字当头,信佛的功德,信念佛的功德。信念一定要坚定,才能修弥陀法门。

  现在的人都喜欢禅净双修,我不认为禅净能双修,而且何必禅净要双修呢

   佛陀说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种病,哪个当机你修哪个嘛。有人说通过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能摄心一处。那只是你借用佛号在修禅定。你不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一二三四五六,一二三四五六……”,最后也能系心一处。所以有参禅的人到我家跟我辩论,说“南无阿弥陀佛”和“一二三四五六”没区别!我当时说:“出去!什么时候你把“南无阿弥陀佛”和“一二三四五六”的区别搞清楚了,再进我家门儿。”“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是法藏比丘因地所发的四十八个大愿,经多生累劫勤苦修行而成就的六字洪名啊!我的老师黄念祖老居士,当年一讲到““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当即就落泪啊。那是怎样的信,怎样的宗教感情啊。当然,你把念“南无阿弥陀佛”作为摄心一处的修禅定的方法,那么你念“一二三四五六”、“ABCDE”都可以。总之禅净这两个法门是决然不同的,没必要双修,而且也不可能双修。我是不赞成禅净双修的。

  从真谛上说,有智慧而不住生死,这是佛陀的智慧,是般若。晓得凡夫生生死死是因为不认识世界的真实,执著于一个自性而舍不得撤手。我们背离了真实因此堕入了轮回,这种正确的见地就引发我们生起坚固的出离心,不会沉溺于醉生梦死的人生。从俗谛上说,有悲心而不住涅桑。这个世界是因缘和合的,我们自己觉悟了,但是要看到还有那么多的众生不觉悟,不晓得这个道理啊。我们要发愿,度众生,让大家一起觉悟、一起成佛。这是发起广大的菩提心。前者,有智慧而不住生死,发起坚固的出离心,就是觉悟人生;后者,有悲心而不住涅架发起广大的菩提心利益众生,就是奉献人生。

  觉悟人生,这是佛教顶天的一面;奉献人生,这是佛教立地的一面。顶天的一面——佛陀所说的根本的教法,我们佛教徒有几个人说得明白的?上午有同学问:佛道是一家吗

  

  佛跟道要是一家,那玄奘法师到印度干什么去了

   他一定是去学了点儿我们中国文化所没有的东西。我常给朋友们提醒:“每个佛教徒都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释迎牟尼他老人家说了一个什么道理。是老子、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耶稣、穆罕默德、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牛顿、爱因斯坦……所有这些思想家、宗教家、哲学家、科学家统统都没有说过的。而正是因为你对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这样一个与一切外道最不共的道理生起了信心,你才信仰佛陀说的教法,而不去学道,不去信仰基督教。”我经常讲,我到死的时候不是坐着念阿弥陀佛,那个时候我还在问自己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没有

   搞明白了,这才是学佛呀。

  尤其是知识分子的佛教徒要从听闻佛陀的正法开始,深人经藏。现在有种种的说法:“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一句弥陀,解脱生死。”这种话只能是当机说法,说给那些没有能力、没有精力去思考这些问题的人。念佛总比不念佛好吧。但是你如果鼓励所有的佛教徒都这样,佛法很快就会灭啦。有些朋友和我开玩笑:“三藏十二部,留给于晓非一个人悟。我们都往生弥陀净土了,你就在娑婆世界站好最后一班岗吧。”同志们,你到阿弥陀佛那儿是干什么去了

   噢,《阿弥陀经》里说西方极乐世界金沙布地,到那儿捡金子去呀

   不是啊。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开花见佛,见阿弥陀佛,见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讲二谛圆融哪。你在这儿弄不明白到那儿去把它弄明白了,在阿弥陀佛把智慧、空性都证到了,再回入娑婆,奉献人生修福德资粮,还是这码事儿呀!所以我们青年的佛教徒要从闻法开始,深人经藏。昨天有个同学非常好,请法师给提一个学习经典的纲要,介绍一些重要的经典。这都是发心。好啊。我赞叹、随喜。

  闻思修要讲次第,所以一定要从闻法做起。大家说娑婆世界不好,是五浊恶世。但正是这个有种种缺陷的世界,才更需要我们去建设,去奉献;也正是在这个有种种苦难的世界,才有我们发悲心、做善事的机会。娑婆世界是修行的好地方。我们每天听课之后念的回向偈的最后一句——世世常行菩萨道,就是真正的大乘佛教的精神。地狱苦吧,地藏菩萨就坚决要生生世世在地狱里化现,度众生。地藏菩萨没说:阿弥陀佛那儿好,我先到那儿去。而是哪儿苦去哪儿。地藏法门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法门,地藏精神是我们现在最需要弘扬的精神。

  那么修智慧资粮与修福德资粮是什么关系呢

   就是刚才讲的佛法中那个最不共的东西,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佛教才能够顶天。但是芸芸众生,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坐在这儿听二谛圆融

   特别是那些对佛教还没有生起信心的众生,哪儿有心大热天的跑到柏林寺来呀

   挤在屋子里那么热,盘着腿坐在地上连把椅子都不给准备。一刻钟之后就听不了讲了,光琢磨这两条腿啦。跑那儿受那苦干什么呀

   很多人不来的。那么佛陀的光辉、佛法的光明就不普照他们了吗

   这就是后者,佛教要立地,做慈善事业。要以我们佛教徒的悲心来关怀人生,奉献人生,要让我们的佛教徒以及那些更广大的不是佛教徒的众生都能够时刻地沐浴在佛陀慈悲的光芒之中。可是扪心自问,当今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做得非常不好。现在有些大德已经给我们作出了表率。比如台湾的证严法师,一位比丘尼,建立了慈济功德会。慈善事业做得不得了啊!

  因此没有般若,没有佛陀的根本的智慧,不足以解脱;但是没有悲心,没有深人世间的慈善事业作为方便,也无法度众生,无法成就福德资粮,不能成佛。所以智慧与福德如同鸟的两只翅膀,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当然,大乘六度,般若这一度是眼目。没有般若,前五度为盲。因为般若是佛陀与一切外道所不共的教诲,只有这一条能够让我们根本地解脱。没了这一条,一切的行持都算不得福德资粮,最多只是人天福报。《金刚经》里讲:布施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假如你布施了十块钱,心里就沽沾自喜,认为今天干件好事,肯定能得好报。那你还是执著于一个我,我做了件好事,我未来得好报。会不会得呢

   当然一定会得。这报得的可能还不小呢。回来肯定不止十块钱。但这只是人天善报,不得解脱,不是福德资粮。我们做前五…

《二谛与三性——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与人间佛教(于晓非教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