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你不是總認爲有個東西嗎
所以把法師逼到最後,他告訴你是有個不變的。爲什麼呢
安慰你。否則你害怕。這要全沒了可怎麼辦呢!甚至墮入惡趣空,墮入斷滅見,沒因果了。所以佛陀講:甯讓衆生墮常見如須彌山,不能如入斷見、空見如芥子許。常見大點兒,你倒還相信因果呀。我做好事,我得好報,我做壞事,我得壞報。壞事不能做,你還能向善。如果你常見沒了,一下子墮入斷見,連善法都不修了,那更要不得。
佛法的正見是二谛圓融見,既要了解自性空,又要明了因果相續。佛法是以緣起幻有破有邊的常見,以自性本空破無邊的斷見。現在所談的這一切,都是從凡夫境界上說的,這是前提。凡夫總是錯誤地認爲因緣和合的法上有個自己決定自己的、不變的、常一的東西。佛說根本沒有!這叫破見。但是佛教破的不是事物本身。事物的因緣相續還是有的。佛破的是我們對有爲法、對事物上所起的那種實在的執著,這種實執根本就不存在!
從二谛的理論中,我就引申出在實踐上對覺悟人生與奉獻人生的理解。
從真谛上講,觀一切法自性本空,就是以般若來修智慧資糧;從俗谛上講,觀諸法因緣所生、因果相續,就是以我們的悲心來修福德資糧。佛陀是兩足尊,是兩種東西具足的尊者。哪兩種東西啊
智慧資糧與福德資糧。修智慧資糧就是時刻地觀諸法本來是空。佛教所空的東西不是原來有後來給空沒了,空的是錯誤見解。而你起的那種見解,本來沒有!絕對投有!一點兒影子都沒有!徹頭徹尾地是你的錯誤認識。時刻觀一切法空就是修智慧資糧;修福德資糧就是觀一切法因緣所生、因果相續。相對應的修智慧資糧是修大乘六度的第六度—般若,所成就的是佛的法身;修福德資糧是修大乘六度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所成就的是佛的報、化這兩種色身。法身、報身、化身叁身成就才是圓滿的。
《金剛經》裏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有人于是就說念什麼佛,拜什麼佛,佛像毀了,拆了,這都是偏執。《金剛經》的這個偈子是對治我們衆生的自性見,偏重于真谛說的,是讓我們因佛陀的這一段話觀諸法的空性,證空性而得法身。佛的色身依法身體性而顯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佛的每一相好都是佛陀在因地裏發了無上的大願,經過多生累劫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修行而成就的。我們佛教徒見佛的相好就要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功德你落淚了那是真念佛,是真佛子!這是修福德資糧。所以很多參禅的人參到最後不拜佛,這都是偏執,偏于一端。禅宗,側重于智慧資糧,是引導著我們見空性的一個法門。講要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要懷疑。懷疑什麼
懷疑你的錯誤見解。你總覺得你什麼事情都懂,什麼認識都對。佛說都錯了。所以你要懷疑呀,你要覺著什麼都對,你永遠也參不得禅。其實根本的錯誤太多了,佛說衆生的錯誤我若一劫、一劫余都說不盡呢。你有那麼多的錯誤,還覺得自己什麼都正確。最根本的錯誤就是你執著于自性,執著于有個我。佛讓你要懷疑。你的疑情不起,不破除你多生累劫所熏習的錯誤見解,怎麼能見空性呀
這是禅宗。而阿彌陀佛的往生法門,側重于俗谛,是從佛的果德上,從佛陀無始劫來所修行、所成就的福德上說的。觀阿彌陀佛的相好,思念阿彌陀佛因地所發的四十八個大願。佛陀的每一相都是其因地的功德所成就的。所以要以信字當頭,信佛的功德,信念佛的功德。信念一定要堅定,才能修彌陀法門。
現在的人都喜歡禅淨雙修,我不認爲禅淨能雙修,而且何必禅淨要雙修呢
佛陀說八萬四千法門,對治衆生八萬四千種病,哪個當機你修哪個嘛。有人說通過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能攝心一處。那只是你借用佛號在修禅定。你不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一二叁四五六,一二叁四五六……”,最後也能系心一處。所以有參禅的人到我家跟我辯論,說“南無阿彌陀佛”和“一二叁四五六”沒區別!我當時說:“出去!什麼時候你把“南無阿彌陀佛”和“一二叁四五六”的區別搞清楚了,再進我家門兒。”“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是法藏比丘因地所發的四十八個大願,經多生累劫勤苦修行而成就的六字洪名啊!我的老師黃念祖老居士,當年一講到““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當即就落淚啊。那是怎樣的信,怎樣的宗教感情啊。當然,你把念“南無阿彌陀佛”作爲攝心一處的修禅定的方法,那麼你念“一二叁四五六”、“ABCDE”都可以。總之禅淨這兩個法門是決然不同的,沒必要雙修,而且也不可能雙修。我是不贊成禅淨雙修的。
從真谛上說,有智慧而不住生死,這是佛陀的智慧,是般若。曉得凡夫生生死死是因爲不認識世界的真實,執著于一個自性而舍不得撤手。我們背離了真實因此墮入了輪回,這種正確的見地就引發我們生起堅固的出離心,不會沈溺于醉生夢死的人生。從俗谛上說,有悲心而不住涅桑。這個世界是因緣和合的,我們自己覺悟了,但是要看到還有那麼多的衆生不覺悟,不曉得這個道理啊。我們要發願,度衆生,讓大家一起覺悟、一起成佛。這是發起廣大的菩提心。前者,有智慧而不住生死,發起堅固的出離心,就是覺悟人生;後者,有悲心而不住涅架發起廣大的菩提心利益衆生,就是奉獻人生。
覺悟人生,這是佛教頂天的一面;奉獻人生,這是佛教立地的一面。頂天的一面——佛陀所說的根本的教法,我們佛教徒有幾個人說得明白的?上午有同學問:佛道是一家嗎
佛跟道要是一家,那玄奘法師到印度幹什麼去了
他一定是去學了點兒我們中國文化所沒有的東西。我常給朋友們提醒:“每個佛教徒都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究竟釋迎牟尼他老人家說了一個什麼道理。是老子、孔子、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耶稣、穆罕默德、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牛頓、愛因斯坦……所有這些思想家、宗教家、哲學家、科學家統統都沒有說過的。而正是因爲你對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這樣一個與一切外道最不共的道理生起了信心,你才信仰佛陀說的教法,而不去學道,不去信仰基督教。”我經常講,我到死的時候不是坐著念阿彌陀佛,那個時候我還在問自己把這個問題搞明白了沒有
搞明白了,這才是學佛呀。
尤其是知識分子的佛教徒要從聽聞佛陀的正法開始,深人經藏。現在有種種的說法:“叁藏十二部,留給他人悟;一句彌陀,解脫生死。”這種話只能是當機說法,說給那些沒有能力、沒有精力去思考這些問題的人。念佛總比不念佛好吧。但是你如果鼓勵所有的佛教徒都這樣,佛法很快就會滅啦。有些朋友和我開玩笑:“叁藏十二部,留給于曉非一個人悟。我們都往生彌陀淨土了,你就在娑婆世界站好最後一班崗吧。”同志們,你到阿彌陀佛那兒是幹什麼去了
噢,《阿彌陀經》裏說西方極樂世界金沙布地,到那兒撿金子去呀
不是啊。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開花見佛,見阿彌陀佛,見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講二谛圓融哪。你在這兒弄不明白到那兒去把它弄明白了,在阿彌陀佛把智慧、空性都證到了,再回入娑婆,奉獻人生修福德資糧,還是這碼事兒呀!所以我們青年的佛教徒要從聞法開始,深人經藏。昨天有個同學非常好,請法師給提一個學習經典的綱要,介紹一些重要的經典。這都是發心。好啊。我贊歎、隨喜。
聞思修要講次第,所以一定要從聞法做起。大家說娑婆世界不好,是五濁惡世。但正是這個有種種缺陷的世界,才更需要我們去建設,去奉獻;也正是在這個有種種苦難的世界,才有我們發悲心、做善事的機會。娑婆世界是修行的好地方。我們每天聽課之後念的回向偈的最後一句——世世常行菩薩道,就是真正的大乘佛教的精神。地獄苦吧,地藏菩薩就堅決要生生世世在地獄裏化現,度衆生。地藏菩薩沒說:阿彌陀佛那兒好,我先到那兒去。而是哪兒苦去哪兒。地藏法門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法門,地藏精神是我們現在最需要弘揚的精神。
那麼修智慧資糧與修福德資糧是什麼關系呢
就是剛才講的佛法中那個最不共的東西,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佛教才能夠頂天。但是芸芸衆生,到底有多少人能夠坐在這兒聽二谛圓融
特別是那些對佛教還沒有生起信心的衆生,哪兒有心大熱天的跑到柏林寺來呀
擠在屋子裏那麼熱,盤著腿坐在地上連把椅子都不給准備。一刻鍾之後就聽不了講了,光琢磨這兩條腿啦。跑那兒受那苦幹什麼呀
很多人不來的。那麼佛陀的光輝、佛法的光明就不普照他們了嗎
這就是後者,佛教要立地,做慈善事業。要以我們佛教徒的悲心來關懷人生,奉獻人生,要讓我們的佛教徒以及那些更廣大的不是佛教徒的衆生都能夠時刻地沐浴在佛陀慈悲的光芒之中。可是扪心自問,當今中國佛教的慈善事業做得非常不好。現在有些大德已經給我們作出了表率。比如臺灣的證嚴法師,一位比丘尼,建立了慈濟功德會。慈善事業做得不得了啊!
因此沒有般若,沒有佛陀的根本的智慧,不足以解脫;但是沒有悲心,沒有深人世間的慈善事業作爲方便,也無法度衆生,無法成就福德資糧,不能成佛。所以智慧與福德如同鳥的兩只翅膀,車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當然,大乘六度,般若這一度是眼目。沒有般若,前五度爲盲。因爲般若是佛陀與一切外道所不共的教誨,只有這一條能夠讓我們根本地解脫。沒了這一條,一切的行持都算不得福德資糧,最多只是人天福報。《金剛經》裏講:布施要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假如你布施了十塊錢,心裏就沽沾自喜,認爲今天幹件好事,肯定能得好報。那你還是執著于一個我,我做了件好事,我未來得好報。會不會得呢
當然一定會得。這報得的可能還不小呢。回來肯定不止十塊錢。但這只是人天善報,不得解脫,不是福德資糧。我們做前五…
《二谛與叁性——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與人間佛教(于曉非教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