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和我們的生活(妙華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識和自然知識都屬于世間的智慧,世間的智慧重心是以人爲主體,通過這種知識的學習,使我們了解掌握以及推動外部事物的産生、發展和變化。佛經也運用語言文字,其目的是讓我們破除煩惱,放下執著,得到解脫。同樣是語言文字,世間的智慧是引導人向外,佛法的智慧卻是引導人向內。當我們強調世出世法圓融無礙的時候,我們往往說是在方便的時候,世間法的這些語言文字以及這些音像設備是很重要的,但並沒有因此而喪失佛法的特質。當我們在強調佛法的特質的時候,並沒有否認我們運用人類社會的語言來完整的表述佛法。

  文字般若,如果用一句話來高度概括的話,這就是:語言文字本身雖然不是真理,不是真理的本體,不是法界真如,不是涅槃的實體,但是語言文字可以使我們由此而領悟到真理本身,因此我們稱之爲文字般若。

  第二種智慧,觀照智慧。

  觀照智慧與我們的人生實踐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爲什麼說知識並不等于一個人的修爲呢?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一些人雖然知識非常豐富,具有很高的學位,但心胸卻非常狹窄,很自私,很貪婪,這就因爲這些人所掌握的知識只是前人的一種經驗,但他們並沒有把這些經驗吸收轉化爲自我的經驗。所以在認識事物的時候,他們的眼睛只會往外看,而不會內視,不會回光返照觀察自己當下的心念,也就不會注意到自己內心的局限性。這就是學與用的分離。所以說知識與人的修爲不能夠劃等號。

  另外,也有些人雖然沒有文化,不善言辯,不能講出那麼多的道理,但是他們的胸懷卻是很寬闊,很坦然,很正直無私。當我們靠近這種人時,就能夠感受到他人格的魅力,被他人格的魅力所感召,這種人有時就不需要語言文字爲表達。我們對于佛法的修學就應該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文字上,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語言文字上,停留在思辯上,那也只能叫做佛學,不能叫做學佛。所謂佛學,就是不管你信不信仰佛教,只要是用一種客觀、平實、考據、推理的方法去了解佛教,就可以稱爲佛學。而學佛就不僅僅需要明理,明白佛教的曆史和教理,更在于以佛的教理爲指導,克服自己的習氣,消除自己的業力,像佛陀那樣走向徹底的覺悟。也就是將佛法的道理落實在自己的當下。使原來沒有智慧的思想言行趨向智慧,使原來狹隘的心胸趨向寬廣,這才叫做學佛。因此佛學與學佛之間雖然有著極爲密切的聯系,但根本的落腳點卻是不同的。佛學僅僅停留在對佛法的了解上,學佛卻在于使佛法落實在生命的每一當下。如何使佛法落實于生命的每一當下,這可分叁點來談。

  首先,談談佛教的戒律。戒律是律學,是一個很龐大和完善的體系,它既有原則又有方便,有很多複雜的辯證關系。我今天並不想給大家講律學,在這裏我只告訴大家最重要的一條,即佛教所有的叁皈五戒、十善、比丘的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的叁百條戒,種種的戒律歸根結底都是用來自律的,是讓我們掌握這種方法用來要求自己,而不是讓你拿著戒律去掃描別人。這就是與社會上其它的哲學、思想、法律最大的不同之處。社會上的法律叫做他律,只有道德的規範和佛教的戒律叫自律。他律和自律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卻有著千差萬別的內涵。比如有的人與別人發生了矛盾,于是躺在床上想象著如何把對方置于死地。你躺在床上如何去想,沒有人管你,因爲你內心的活動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能管。但是它可怕就可怕在這一點,因爲任何一種行爲都是源于最初的一念,一旦這種念頭在你心裏醞釀成熟付諸于行動造成了社會或人身的傷害的時候,公安人員、司法部門才會出來追查這件事情。大家想一想,這是不是太晚了?因爲已經既成事實,即使是追查,逮住了這個人可以繩之以法,以警世人;若逮不住這個人,就可能使這個人更加變本加厲地危害社會。所以我們今天弘揚佛法,張揚它的道德,顯然是可以彌補法律之不足的。法律只能治末,佛法卻可以使我們自覺地去治本。社會上很多行爲的准則就在于本末倒置,包括我們對于事物的認識。一旦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本末倒置之後,就不可能對事物産生一種正知正見。

  第二點,談談佛法對人心的改良。佛陀講的所有的經都是定學,就是告訴我們一種修定的方法。使我們能夠在紅塵熱惱中回光返照自己,照看好自己的心念和行爲。現在的社會,恰恰是有很多人沒有時間反照自己,而且根本不懂得如何反照自己。因此,在名利得失面前就很容易迷失自己。心被外在的一切所迷,就不能夠作自己的主人,就成了被外物所轉的奴隸。

  第叁點,談談佛法對人的智慧的開發。佛教所有的論都可以稱爲慧學。因此經與論用叁個字概括就是戒、定、慧叁增上學,或叫叁無漏學。我今天講的重點是般若,就在于智慧。佛教所有的論幾乎都是讓我們確立對人生和宇宙的正知正見。當我們有了正知正見以後,所有的事情就好辦了。

  這幾天大家爭論的熱門話題就是佛法與科學的關系。我聽了以後真是大汗淋漓,因爲任何一種偏執的看法都可能導致我們信仰的退失。首先,我覺得我們大家要形成一種共識,就是科學是一種工具,這種工具不管它鋒利也好,遲鈍也好,關鍵在于運用工具的人。就是說科技的昌明,物質的豐富,並不是導致人們道德淪喪、核戰爭威脅等等人類敗壞行爲的根本原因。有一位同學講得很好,他把科學比喻爲一把刀子,說醫生可以運用它治病救人,歹徒卻可以使它成爲殺人的工具。我覺得這才是正知正見。對于科學,我們如果能夠駕馭好它,使它造福人類,改善環境,科學就起著使人類邁向進步的良好作用;如果我們不能夠駕馭好它,使它用于戰爭。用于破壞資源,破壞環境,那麼就使科學可能成爲導致人類毀滅的凶器。另外,科學本身有其自身在發展中的局限性。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正反映了我們人類自身的局限性。我們每個人在研究學術的時候,有每個人自身的局限性;我們人類在整個文明發展的進程當中,有人類自身的局限性。人類的局限性,比如表現在民族的狹隘性,本位主義,以及集困的利益,這些都屬于一種擴大的自我。人們爲了保全一種擴大了的自我,因此就産生了戰爭。戰爭産生之後,誰都希望自己掌握一把最鋒利的武器,這種時候,和平只是一面沒有實在意義的旗幟。誰都一手高舉著這面旗幟大聲疾呼:“我是爲了和平!”而另一只手卻在急著磨快自己的刀。這就是我們人類自我的局限性。佛法的智慧就是耍我們沖破這種局限性,打開我們的眼界,擴大我們的心量。

  面對科技所裝備起來的強大的軍事力量,有的人可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用宗教的力量去呼喚和平是否顯得太蒼白了?表面上來看,宗教是顯得很蒼白,但是宗教卻可以喚醒人類內在的智慧,這種智慧一旦被煥發出來,其潛力將是無窮的。然而要想沖破人類自我的局限,就如同要改變人的本性一樣實在太難。作爲一位弘法者,雖然我們明明知道這種現實的艱難,明明知道我們個人力量的有限,但是我們還是要竭盡全力,就要像杜鵑啼血一樣,啼破了嗓子,流出了血,依然不停止我們對于人類的呼喚,對于世界和平的呼喚。

  我講觀照般若,就是希望大家學習佛法之後,要運用佛法的標准建立起一個思想的坐標。如果這個坐標是清晰的,在社會生活當中,當我們自己的利益與別人發生沖突的時候,就要靜下心來用這個坐標去衡量。我個人學佛之後最大的受用,就是學會了用緣起法來解釋生活。

  我原來是一個脾氣非常急、很主觀又很執著的人,有一天,當我突然回過頭來想看看自己走過的路程,這時我通過文學詩歌的境界,以及看了八大山人的繪畫,看了《五燈會元》,再看了佛教的一些小冊子,這才發現我以前那些狂妄的辯論,那些對別人不屑一顧的行爲,是多麼的幼稚可笑。因此,學佛以後我開始用緣起法來看待人和事,看待自己的名和利。當名譽和利益當頭的時候,我明白那是某種善緣的相聚,而這種善緣的相聚是沒有恒定性的,它必定是要過去的,因此我的心就不會爲它所動。當我處在生命的低谷,被別人謾罵,不被人理解,在我感到很痛苦,很失意的時候,我明白這是某種逆緣的相聚,它必定也是要過去的。因此我就提醒自己保持一種平常心。當然這種保持不是消極的等待,因爲我明白我不能夠左右這個社會,不能左右別人,我唯一能製約和主宰的只是我自己,所以,我就從我自己做起。

  有一位法師說過樣的話:現代的人穿衣服是穿給別人看的,而不穿給自己。這句話表面看來雖然很通俗,但確實是一針見血,很有份量。也就說,找們現代人在做人的時候,往往是向外關注得太多了,總是在想,社會如何承認我的價值?別人會怎麼看我?而不是去思考我應該如何走好當下的每一步?

  就具休的修行來說,在座的很多人接觸佛法之後,都希望自己由迷而悟,希望白己早日脫離煩惱,早日解脫自在不二。但是他不願意打坐,甚至不願意聽講座,因爲他覺得佛法講來講去反反複複總是那一套,讓他感到很乏味。他從來就沒有反省一下,在現在這個社會中,我們能夠有多少這樣的機會來聽聞佛法?印度有位高僧叫阿姜查,他寫了一書叫《森林裏的一棵樹》,他以一種形象的比喻把自己內心的體驗以及一些深奧的修行境界通俗地表達出來了。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路邊有一個黑洞,從這裏路過的人們都很好奇,每個人都把手伸進去想探一探這個洞有多深?每一位探洞的人都說這個洞太深了,但從來沒有一個人說我的手臂太短了。我在與許多同學探討佛法時,我也發現許多人都說佛法太深奧了,而不是說自己的智慧太有限了。

  今天這個生活禅夏令營,首先就講禅,禅是佛教的精髓。一般的解剖學,首先是把皮膚這個層面解剖開,然後深入到脂肪、肌肉、骨頭,最後才是骨髓。我們這個夏令營直接就把佛教的精髓展示給了我們大家,所以許多人有這…

《金剛經和我們的生活(妙華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