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醫學院、蓋宿舍、蓋學校,也做赈災工作,慈濟醫院有兩百萬會員,每一會員每月捐壹佰元錢來支持慈善機構,證嚴法師的經營理念是:“以戒爲製度,以愛爲管理。”另有一些道場,以蓋大學、辦教育爲主;也有以文化藝術爲主的;還有專門禅修的道場,多數都是社會公益與道場內在修行相結合。在這些比較大的團體裏,居士的護法與教育做得非常不錯。特別是一些有錢人的少奶奶,在沒有學佛之前,她們比誰的鑽石更大;學佛之後,她們則比誰服務更多,使這些少奶奶走向一個純樸的生活,這是比較成功的。我認爲在臺灣佛教裏,對中間層婦女的教導是很好的,這些婦女不上班,整天不是摸麻將,就是比名牌,她們能走向社會公益,反而覺得很感恩,能把先生掙的錢百分之幾提出來,爲先生和家人種福田,說明她們在社會中還有作用。另外,佛教募捐的過程也是很好的,公益事業很重要的是社會形象,社會上人支持道場的事業,也會監督道場的事業,看是不是真的爲社會做事情,所以佛教機構對媒體,對企業管理知識都要了解精通。臺灣佛教較多參與國際性的活動,法師們對語言、外語能力的加強與訓練是比較重視的。臺灣佛教有一個趨勢是對戒律的重新重視,早些年,臺灣注重發展而忽視了戒法,其實佛教多麼昌盛,佛門的根還是戒律。前幾年,密宗在臺灣比較盛行,大概是大家都很好奇,完全接受外來的,好奇之後就緩過來重新穩定,目前還是顯宗最爲普遍,尤其是禅宗與淨土宗。臺灣企業家很忙,爲他們辦的“企業一日禅”等禅學活動,也比較普遍。總之,臺灣的佛教是很興盛的,總體是往上提高的,但修行深度還不夠,多數佛教徒喜歡布施、求灌頂、找法門,而能認真地學,定下來修道的,還不算太多。
面對二十一世紀的來臨,佛教能爲人類奉獻什麼?我們新世紀、新時代的人類爲後代留下什麼東西呢?我們這次從北京過來,看到是很嚴重的飛沙走石,生態環境非常惡劣。臺灣的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很嚴重,就是由于大量開發土地、不注重環保所造成的。外國人來臺灣,常常喜歡到海灘,他們認爲臺灣人很好,景色也漂亮,但海邊上的垃圾撿都撿不完,心裏很是難過。還有空氣的汙染,這是人類所面臨的共同現狀。要知道大自然會反抗,所以,在還沒被大自然的抗議淹沒之前,我們要重視環保。佛法講不要浪費資源,要有惜福的觀念,這是我們要注意、要重視的地方。在寺廟裏,大家生活比較簡單節約,會使環境産生良性循環。大家有了因果的觀念,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規律,就要不斷地播好的種子,創造美好的未來。
我們要有積極的人生觀,多把自己好的東西分享給別人,分享得越多,循環的力量就越大。在美國現在有十幾歲、二十幾歲、叁十幾歲的億萬富翁,臺灣也是的,一代新人換舊人,有錢的人都是那些電子貴族,他們攢了很多的錢,到了四十歲就退休了,但不知道怎麼利用他們的金錢,不像香港的旭日集團知道正確利用資金。所以要有因果的概念,要有積極播撒覺悟種子的概念,這才是積極的人生觀。
講到環保,不只是生態、環境的環保,更重要的是心靈的環保。由于質能互變,物質精神的互換,那麼,心靈汙染了,環境一定被汙染。《華嚴經》講“衆生心淨則國土淨”,如果我們的心靈是非常的明朗、明白,具有充分的智慧力與慈悲力,那麼整個生態就會純淨。心靈環保做好了,就會産生好的良性循環,生態環保就會好起來。師父在香港提倡的宇宙環保意義十分廣闊,因爲整個器世界,這個宇宙的物質世界,內在有一種和諧、平衡的力量,地球上能散發出好的意念、形態,就可防範星球、慧星碰撞的可能性,或者延緩地球自身的成、住、壞、空。去年,師父帶我們參加了南非召開的主題爲“宗教與科學”的會議,師父總結講:“科學最原始的思考,是爲了創造人類的利益,讓我們的生活品質、環境品質得以提升。可是目前的發展,不是爲了人類的利益,而是爲了自己的利益,然後開始不斷彼此破壞。如何讓科學回到原來的出發點?那就要靠宗教的力量、心靈的力量,如果把科學當成一個圈來打,只有宗教才能把它帶到本壘去。”當時,在座的科學家都啞雀無聲,然後,主持人講:“心道法師,你已經用那個宗教的棒球棒,將那個科學打回到本壘去了。”因此,科學的發展,必須要有心靈的力量,要有正信、正念。否則,科學將會給人類帶來一些毀滅的力量——環境的破壞,生態的破壞……有一天複製人的出現將是更爲嚴重,惡念複製惡念,善念複製善念。可見心靈的教育是非常的重要,不過佛教認爲萬事都是業力而造,雖然複製的人外貌長相一致,但記憶和靈魂是不一樣的。所以,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要特別重視能解決人生真相的佛法。
這幾天,我們出進柏林寺的雲水樓,有一幅門簾偈子是這樣寫的:“百城煙水終歸彌勒之樓,一宿因緣誰識曹溪之路。”彌勒的樓閣是非常莊嚴,具有菩薩慈悲力的,但只是幻化離相的世界。曹溪是六祖惠能大師弘法的道場,認識曹溪之路,就是要我們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大家在寺裏可住上七宿,希望你們能認識曹溪之路,離開自己的執著,要無目的地布施、無相地慈悲。大家要學習覺悟人生,要有彌勒樓閣的精神,要識曹溪之路,進而到社會上去奉獻人生,好好的上路吧!
《從出世與入世的背景談廿一世紀的佛教(了意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