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出世与入世的背景谈廿一世纪的佛教(了意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导,你要把环境创造好,让大家对理想充满了希望,很甘愿地去做事,而且还要处理好团体内部的关系,使大家保持一个平衡的态势。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一定要具足充分的资讯,如果有偏差的资讯,就会做错误的决策。现在领导不好当,因为资讯太快了,尤其是网络时代。我们有两个秘书在看网络,然后告诉我各宗教发生了什么事情。因为我们要把这个博物馆做好,就要了解别人的宗教忌讳,使每一个宗教做到非常的和谐,还要不能太落伍,在很多创意上,要跟上时代,体现出现代科技的发展。作为一个经营者,一定要有正确的心态,首先要对你的目标,尤其是这种长期的工程,要有耐心,不能英雄气短,做到一半就不做了,再怎么辛苦,也要去完成它。再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事关系,你要有爱心、有慈悲心,要常反省自己。

  讲一个小故事。我们山上有个法师,经常组织很多活动,要碰到很多人与事,就喜欢跟师父讲那个人怎么样、那件事如何之类的话。有一天,他跟师父走着讲着,不小心撞到了墙,师父风趣地说:“你怎么不赶紧讲那个墙怎么样?”其实,很多事情,我们要反观自己。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是要有谦卑心,就我来讲,我上大学是学商业管理的,从不知道什么叫博物馆,也不知道对专家更要有谦卑的心,你一谦卑,专家就什么都教给你。别看是在做一个博物馆,除对技术、对各宗教要了解,还要对建筑、对设计、对科技、对媒体也要了解,所以真得很谦卑地去学习。在这点上师父做得特别好,记得我早期跟师父的时候,山上的条件是很差的,信徒来时,师父就把他的房间让出来,自己住山洞,还帮信徒挂蚊帐、点蚊香。一个人越谦卑,他获取的越多,吃亏就是占便宜,这是追求快乐人生的口诀之一。

  在做博物馆的过程中,我还学习了一些技术性较强的知识,包括对文化品、艺术品、收藏品的鉴赏等等。现代社会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为使博物馆能吸收更多的人,吸收更大量的资讯,博物馆一定要有很前卫的科技,必须研究科技媒体,找到最好、最先进的东西,象幻想剧场、立体剧场。在欧美,这方面的博物馆很流行,它可以用一个概念来做出一个博物馆。比如以恐怖的概念建成一个恐怖博物馆,一进去简直非常恐怖,每走一步随时都会发生使你非常害怕的事情,明明知道都是科技的东西,是假的,但就是恐怖。在洛杉机有个以包容为主题的博物馆,起到了一个教育的作用,比如,它在墙壁上有很多不同人种的图像,并说明他们之间平常是怎么对话,如果用包容的心态,又该是如何对话,还有把历史倒回三十年,设想如果当时那场战争有了包容,历史又会是怎么样等等,非常有趣。西方这种理念型的博物馆,做得非常成功。

  其实,博物馆就是一个教育场所,这也正是师父要建这个博物馆的一个观念。各个宗教有不同的理念,如何把它们呈现出来,不是只有那个文物,特别是伊斯兰教,根本不崇拜偶像,没有神像,任何东西都没有,他们认为他们的神无所不在,就要用科技的方法去呈现它的基本教育。资讯数字化这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传统的录音、录影等传媒将要被“0”与“1”的世界而取代,所以,我们的博物馆的所有资讯全部以数字化来呈现,这样才能与全世界的资讯一致。很多人认为自己拥有的资讯,不给别人知道,会给自己带来名利。现代的观念则正好相反,你的知识分布得越普遍,你所得到的成就越高;你的资讯影响更多的人,才能使别人与你同步,这个共同的人群,就是你创业的基础。基因科学在几年中的发展也是非常迅猛的,已经在挑战神学,神学认为上帝创造人,现在在实验室里也可创造人与动物。可以用猪肝的细胞去复制猪肝,而不用去杀一只猪,可以用老鼠尾巴上的细胞,创造一只老鼠。这已经给社会、宗教的伦理带来了许多疑问,面对这些问题,在博物馆里,我们都要努力去呈现,使科学与宗教能并驾齐驱、互相为用,而不是彼此互相排斥。

  还有一个重大的体会是我跟师父跑了世界很多地方,做了些宗教之间和平交流方面的工作,深深感觉到只有勾通,才能了解;只有了解,才能和平。我们到了以色列,耶路撒冷是个很特别的地方,有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还有巴哈伊等新教,相处在一起,使人看到了一种不和谐里面的和谐。我们到了土耳其,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土耳其最大的宗教团体,都是伊斯兰教徒,他们很热情,还请师父到回教大学里去演讲,师父就跟他们谈佛门里的戒律,因为回教徒也很讲究戒,他们对股票、放高利贷、不是劳动得来的收入都很防范,我们称赞他们持戒很好,大家相处就非常快乐。我们也去了印度,与锡克教进行过交流。通过交流,我深深感觉到,只要是正确的信仰,而且是比较领袖级的人物,他们都非常地谦虚和包容,象一位天主教的负责人讲:“你们做宗教博物馆很好,宗教交流很重要。”

  对全球的佛教,我们也做了一些参访。对日本佛教,我只想谈两点个人看法,并虔诚希望这两点不要在大陆和台湾发生。一是日本出家人可以结婚,这已失去了受人尊重的身分;二是他们是佛学,而不是学佛。每年有许多日本佛学博士在出很多佛学出版品,上个月我去东京大学见到了一位从台湾过去的佛学系学生,他说,他的教授刚讲完《阿含经》里描述的那些阿罗汉们的神通变化,就说自己并不相信这些。可能是他的学问很好,但他一定没有去深入体验、实践,没有做到解行并重。其实,佛学是佛陀亲自体验以后讲出来的,不能倒着走,学了佛学不学佛,我们要实践它,在生活中得到爱用,这才是学佛真正的意义,不要把佛学只当成一门学问。

  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国属南传佛教,政府都很支持佛教的发展,尤其是缅甸的佛法,至少是一块净土。西方欧美国家盛行禅修,我发现师父在台湾的开示与在欧美的开示有些不一样,台湾人比较关心家庭里的事情,而欧美人会从思维、体会里面认其地琢磨,很主动把握问题,而且认真地实践。在南非,我们有一次特别的经验,我们开着卡车装上面包去救济那里的黑人,结果他们讲:“面包是你们应该送来的,钱是应该捐来的,车子还应该留下来,请你们走路回去吧。”我们说:“没有车,下次我们怎么给你们送呢?”,他们就说:“没关系,下次再说。”有个信徒讲:“师父您不要来这里弘法,这些人那么顽强难度。”师父讲:“地藏菩萨在地狱里,地狱里的众生谁发一个善念,地藏菩萨就抓住机会,赶紧把他救出来。”类似的经历我们还有些,从中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与体会。

  大家都知道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善财发了菩提心,想要去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他的老师告诉他去参学,善财于是拜访了五十三位老师。每一位老师都有不一样的工作、不一样的形态、不一样的成就,甚至有船长、科学家、妓女等,他从社会每一个侧面去学,任何人都有值得学习的一面。当他去拜访弥勒菩萨的时候,他已经觉得信心十足,弥勒菩萨就带他去看弥勒楼阁,告诉他这是那一世行布施、度众生所成就的世界,接着告诉下一世成就的世界,而前一世的美丽世界马上就消失了,这么实际的诸多世界,当全部介绍完时,楼阁也不见了,当下就没有了。善财就问弥勒菩萨:“这样殊胜的因缘是怎么来的?怎么这么多庄严的世界又都消失了呢?”弥勒菩萨答:“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弥勒菩萨给善财的一个观念是,所有的布施、慈悲都是无相的、都是幻化的。最后,善财童子离开弥勒楼阁的时候,内心非常的豁达,他不但学习奉献人生,而且学习不执着自己的奉献。

  你们参加这次夏令营学习了不少佛法,回去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答案是向普贤菩萨学习。普贤菩萨表法大行,行就是实践的意思,普贤菩萨骑着大象,表示很能走。善财见到普贤菩萨时,看到的是菩萨身上每一个毛孔就是一个佛国世界,如此庄严,如此伟大,就想去做普贤,他就一步一个脚印,每踏出一步,每实践一个菩萨道,他就进入普贤菩萨的一个毛孔,充满在一个法身世界中,最后,他整个融入在普贤菩萨的法耳里,善财就变成普贤,普贤就是善财。这个时候,普贤菩萨就告诉善财童子:我今天有如此大的功德,得益于我实践了十大愿力。普贤十大愿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从生;十者普皆回问。所谓礼敬诸佛,就是要我们对一切过去佛、未来佛,对尽虚空、遍法界的所有众生都要随时恭敬。称赞如来,就是不能口出恶言,而要口吐莲花,对一切众生、虚空大加赞叹。常随佛学,就是要常跟着善知识学习,有佛法的地方常去学习。请佛住世,由于一个成就者,只有在因缘具足时才会留住世间。我们大家要对那些长老大德常祈祷:“老和尚慈悲长寿。”对照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希望大家能够身体力行。

  去年台湾大地震灾情很严重,台湾有许多年轻人表现得非常好,有的拿着担架,帮助抬伤员,有的帮助驾驶车辆,有的在倒塌的楼群里帮助找人。我知道有位军人,他的哥哥姐姐、爸爸妈妈全部被压死了,他从部队里返回时非常伤心,但马上加入救急开车。这是一种愿力,对众生的一种愿力,我们要用愿力转化我们的业力,也就是用愿力化解我们轮回的力量。

  以上是把佛法运用在做博物馆上的一点心得。回到佛教的基本教义,还是简单的“慈悲、智慧”四个字。没有智慧的慈悲,会纠缠不清,智慧是不变的空性,从这个空性里面,产生慈悲的力量,这个慈悲就会随着众生的需要来应化、显发。这就是随缘,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这便是缘起性空的道理,这便是佛法的基本教义。

  最后介绍一下台湾佛教入世部分及人间佛教部分的情况。台湾有座很有名气的慈济医院,他们是在做济贫救济工作,盖医院、盖…

《从出世与入世的背景谈廿一世纪的佛教(了意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