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導,你要把環境創造好,讓大家對理想充滿了希望,很甘願地去做事,而且還要處理好團體內部的關系,使大家保持一個平衡的態勢。要成爲一個成功的領導者,一定要具足充分的資訊,如果有偏差的資訊,就會做錯誤的決策。現在領導不好當,因爲資訊太快了,尤其是網絡時代。我們有兩個秘書在看網絡,然後告訴我各宗教發生了什麼事情。因爲我們要把這個博物館做好,就要了解別人的宗教忌諱,使每一個宗教做到非常的和諧,還要不能太落伍,在很多創意上,要跟上時代,體現出現代科技的發展。作爲一個經營者,一定要有正確的心態,首先要對你的目標,尤其是這種長期的工程,要有耐心,不能英雄氣短,做到一半就不做了,再怎麼辛苦,也要去完成它。再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人事關系,你要有愛心、有慈悲心,要常反省自己。
講一個小故事。我們山上有個法師,經常組織很多活動,要碰到很多人與事,就喜歡跟師父講那個人怎麼樣、那件事如何之類的話。有一天,他跟師父走著講著,不小心撞到了牆,師父風趣地說:“你怎麼不趕緊講那個牆怎麼樣?”其實,很多事情,我們要反觀自己。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是要有謙卑心,就我來講,我上大學是學商業管理的,從不知道什麼叫博物館,也不知道對專家更要有謙卑的心,你一謙卑,專家就什麼都教給你。別看是在做一個博物館,除對技術、對各宗教要了解,還要對建築、對設計、對科技、對媒體也要了解,所以真得很謙卑地去學習。在這點上師父做得特別好,記得我早期跟師父的時候,山上的條件是很差的,信徒來時,師父就把他的房間讓出來,自己住山洞,還幫信徒挂蚊帳、點蚊香。一個人越謙卑,他獲取的越多,吃虧就是占便宜,這是追求快樂人生的口訣之一。
在做博物館的過程中,我還學習了一些技術性較強的知識,包括對文化品、藝術品、收藏品的鑒賞等等。現代社會是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爲使博物館能吸收更多的人,吸收更大量的資訊,博物館一定要有很前衛的科技,必須研究科技媒體,找到最好、最先進的東西,象幻想劇場、立體劇場。在歐美,這方面的博物館很流行,它可以用一個概念來做出一個博物館。比如以恐怖的概念建成一個恐怖博物館,一進去簡直非常恐怖,每走一步隨時都會發生使你非常害怕的事情,明明知道都是科技的東西,是假的,但就是恐怖。在洛杉機有個以包容爲主題的博物館,起到了一個教育的作用,比如,它在牆壁上有很多不同人種的圖像,並說明他們之間平常是怎麼對話,如果用包容的心態,又該是如何對話,還有把曆史倒回叁十年,設想如果當時那場戰爭有了包容,曆史又會是怎麼樣等等,非常有趣。西方這種理念型的博物館,做得非常成功。
其實,博物館就是一個教育場所,這也正是師父要建這個博物館的一個觀念。各個宗教有不同的理念,如何把它們呈現出來,不是只有那個文物,特別是伊斯蘭教,根本不崇拜偶像,沒有神像,任何東西都沒有,他們認爲他們的神無所不在,就要用科技的方法去呈現它的基本教育。資訊數字化這是未來社會發展的趨勢,傳統的錄音、錄影等傳媒將要被“0”與“1”的世界而取代,所以,我們的博物館的所有資訊全部以數字化來呈現,這樣才能與全世界的資訊一致。很多人認爲自己擁有的資訊,不給別人知道,會給自己帶來名利。現代的觀念則正好相反,你的知識分布得越普遍,你所得到的成就越高;你的資訊影響更多的人,才能使別人與你同步,這個共同的人群,就是你創業的基礎。基因科學在幾年中的發展也是非常迅猛的,已經在挑戰神學,神學認爲上帝創造人,現在在實驗室裏也可創造人與動物。可以用豬肝的細胞去複製豬肝,而不用去殺一只豬,可以用老鼠尾巴上的細胞,創造一只老鼠。這已經給社會、宗教的倫理帶來了許多疑問,面對這些問題,在博物館裏,我們都要努力去呈現,使科學與宗教能並駕齊驅、互相爲用,而不是彼此互相排斥。
還有一個重大的體會是我跟師父跑了世界很多地方,做了些宗教之間和平交流方面的工作,深深感覺到只有勾通,才能了解;只有了解,才能和平。我們到了以色列,耶路撒冷是個很特別的地方,有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還有巴哈伊等新教,相處在一起,使人看到了一種不和諧裏面的和諧。我們到了土耳其,接待我們的是一個土耳其最大的宗教團體,都是伊斯蘭教徒,他們很熱情,還請師父到回教大學裏去演講,師父就跟他們談佛門裏的戒律,因爲回教徒也很講究戒,他們對股票、放高利貸、不是勞動得來的收入都很防範,我們稱贊他們持戒很好,大家相處就非常快樂。我們也去了印度,與錫克教進行過交流。通過交流,我深深感覺到,只要是正確的信仰,而且是比較領袖級的人物,他們都非常地謙虛和包容,象一位天主教的負責人講:“你們做宗教博物館很好,宗教交流很重要。”
對全球的佛教,我們也做了一些參訪。對日本佛教,我只想談兩點個人看法,並虔誠希望這兩點不要在大陸和臺灣發生。一是日本出家人可以結婚,這已失去了受人尊重的身分;二是他們是佛學,而不是學佛。每年有許多日本佛學博士在出很多佛學出版品,上個月我去東京大學見到了一位從臺灣過去的佛學系學生,他說,他的教授剛講完《阿含經》裏描述的那些阿羅漢們的神通變化,就說自己並不相信這些。可能是他的學問很好,但他一定沒有去深入體驗、實踐,沒有做到解行並重。其實,佛學是佛陀親自體驗以後講出來的,不能倒著走,學了佛學不學佛,我們要實踐它,在生活中得到愛用,這才是學佛真正的意義,不要把佛學只當成一門學問。
泰國、緬甸、斯裏蘭卡國屬南傳佛教,政府都很支持佛教的發展,尤其是緬甸的佛法,至少是一塊淨土。西方歐美國家盛行禅修,我發現師父在臺灣的開示與在歐美的開示有些不一樣,臺灣人比較關心家庭裏的事情,而歐美人會從思維、體會裏面認其地琢磨,很主動把握問題,而且認真地實踐。在南非,我們有一次特別的經驗,我們開著卡車裝上面包去救濟那裏的黑人,結果他們講:“面包是你們應該送來的,錢是應該捐來的,車子還應該留下來,請你們走路回去吧。”我們說:“沒有車,下次我們怎麼給你們送呢?”,他們就說:“沒關系,下次再說。”有個信徒講:“師父您不要來這裏弘法,這些人那麼頑強難度。”師父講:“地藏菩薩在地獄裏,地獄裏的衆生誰發一個善念,地藏菩薩就抓住機會,趕緊把他救出來。”類似的經曆我們還有些,從中我得到了很大的啓發與體會。
大家都知道善財童子的五十叁參,善財發了菩提心,想要去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他的老師告訴他去參學,善財于是拜訪了五十叁位老師。每一位老師都有不一樣的工作、不一樣的形態、不一樣的成就,甚至有船長、科學家、妓女等,他從社會每一個側面去學,任何人都有值得學習的一面。當他去拜訪彌勒菩薩的時候,他已經覺得信心十足,彌勒菩薩就帶他去看彌勒樓閣,告訴他這是那一世行布施、度衆生所成就的世界,接著告訴下一世成就的世界,而前一世的美麗世界馬上就消失了,這麼實際的諸多世界,當全部介紹完時,樓閣也不見了,當下就沒有了。善財就問彌勒菩薩:“這樣殊勝的因緣是怎麼來的?怎麼這麼多莊嚴的世界又都消失了呢?”彌勒菩薩答:“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彌勒菩薩給善財的一個觀念是,所有的布施、慈悲都是無相的、都是幻化的。最後,善財童子離開彌勒樓閣的時候,內心非常的豁達,他不但學習奉獻人生,而且學習不執著自己的奉獻。
你們參加這次夏令營學習了不少佛法,回去如何運用到生活中呢?答案是向普賢菩薩學習。普賢菩薩表法大行,行就是實踐的意思,普賢菩薩騎著大象,表示很能走。善財見到普賢菩薩時,看到的是菩薩身上每一個毛孔就是一個佛國世界,如此莊嚴,如此偉大,就想去做普賢,他就一步一個腳印,每踏出一步,每實踐一個菩薩道,他就進入普賢菩薩的一個毛孔,充滿在一個法身世界中,最後,他整個融入在普賢菩薩的法耳裏,善財就變成普賢,普賢就是善財。這個時候,普賢菩薩就告訴善財童子:我今天有如此大的功德,得益于我實踐了十大願力。普賢十大願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從生;十者普皆回問。所謂禮敬諸佛,就是要我們對一切過去佛、未來佛,對盡虛空、遍法界的所有衆生都要隨時恭敬。稱贊如來,就是不能口出惡言,而要口吐蓮花,對一切衆生、虛空大加贊歎。常隨佛學,就是要常跟著善知識學習,有佛法的地方常去學習。請佛住世,由于一個成就者,只有在因緣具足時才會留住世間。我們大家要對那些長老大德常祈禱:“老和尚慈悲長壽。”對照普賢菩薩的十大願,希望大家能夠身體力行。
去年臺灣大地震災情很嚴重,臺灣有許多年輕人表現得非常好,有的拿著擔架,幫助擡傷員,有的幫助駕駛車輛,有的在倒塌的樓群裏幫助找人。我知道有位軍人,他的哥哥姐姐、爸爸媽媽全部被壓死了,他從部隊裏返回時非常傷心,但馬上加入救急開車。這是一種願力,對衆生的一種願力,我們要用願力轉化我們的業力,也就是用願力化解我們輪回的力量。
以上是把佛法運用在做博物館上的一點心得。回到佛教的基本教義,還是簡單的“慈悲、智慧”四個字。沒有智慧的慈悲,會糾纏不清,智慧是不變的空性,從這個空性裏面,産生慈悲的力量,這個慈悲就會隨著衆生的需要來應化、顯發。這就是隨緣,隨緣而不變,不變而隨緣,這便是緣起性空的道理,這便是佛法的基本教義。
最後介紹一下臺灣佛教入世部分及人間佛教部分的情況。臺灣有座很有名氣的慈濟醫院,他們是在做濟貧救濟工作,蓋醫院、蓋…
《從出世與入世的背景談廿一世紀的佛教(了意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