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想定是什么?所以安定于每一个当下,安定于正知正见上,那才是真正的定。当然,这不是一蹴可成的。我记得跟师父出家的头三年,还没有象现在打禅七一类的安排,我是师父的第三个弟子,在那个时候,我们过着完全自由、也是完全不自由的生活。所谓的自由,是指师父对我们的具体修行没有任何规定;所谓的不自由,是因为师父只盯着我们三个出家的,我们每一个念头都被师父抓得准准的。比方有一天,我心情不好,想着在这里整天被管,不如出去,师父见到我,也没讲什么就说:“你如果要去做事也不错啊,但是,集体的力量可以创造大的事业,成就更多的众生,一个人是没办法做得到。”所以跟着师父,要非常小心自己的念头,也正是在每一个念头上去修行,这是我出家这些年里一个很大的心得。后来,随着出家众和在家的护法信士越来越多,师父就有更多的方便给大家,你们今天学的马哈息法是在我们灵鹫山学习过的其中一种禅修方法。
在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最为普及,成就阿罗汉最多的禅修方法是呼吸止观法。呼吸止观法是止于呼吸,然后观自己的念念生灭,观四念处、苦空无常的道理,达到止观双运。这几年,我们山上迎请了很多南传上座部的成就者来教导我们学习这些方法,就象师父讲的,纵使你没有从里面参到什么,至少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还是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每个人都要呼吸,时时刻刻都是跟呼吸在一起的,走路、睡觉都可以用呼吸止观法。早上师父给大家介绍的缅甸五种方法,都叫做呼吸止观法,只是在呼吸的注意力重点不一样,有的在腹部,有的在鼻尖,有的是注意呼吸的过程,虽然位置不一样,但都是让我们的心在一个地方,把心绑起来的一个方法。其实,这个方法就是注意你的那个触,在十二因缘里面讲,触下来就是受想。在阿罗汉的成就里面,重要的就是灭受想,开始体会触,从触的里面发现觉变,受的里面有生与灭,通过专心、正定去观察生灭的变化,最后,受也消失了,在生灭的当下,会看到那个不生灭的地方,看到不生灭,就会找到一个不生灭的世界,这是呼吸法非常重要的重点。
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师父在坟墓地里修行时发现的一种寂静修行方法,它与《楞严经》中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比较接近。就是要听闻内在的声育,尽量了解声音有多大、声音的范围、是谁在听、声音在那里等等,这是一个寂静的修法,就是去听取内在寂静的声音,是师父一个很大的体会,我们不少法师也有较多的经验,有机会大家可以参学。在我们禅修的过程中,师父还利用机会安排我们打禅七,参话头,象呼吸的人是谁?或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参话头,很多人都掌握不好,往往参成话尾,就是念完以后,就开始逻辑思维,哲学思考,想很多的道理,这都是第六意识的作用。修行的法门是很多很多,同归方寸就是我们所学的般若法门,“八正道”的第一个就是正见,所以,学佛最重要的是正确的见地,当我们有了正确的见地以后,我们就可以真正实践生活禅。
老和尚对生活禅的开示有一个口诀:要把信仰落实在生活上,要把修行落实在当下,要把佛法融入人间,要把个人融入社会。这是多么有智慧的归纳,般若是什么,就是具足空性的智慧,这也是生活禅真实的意义。因为这个空性的智慧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不只是你打坐才有,你想才有,而是你活着有,死了也有,就象虚空一样,谁见过什么东西没有放在虚空里?所以般若就象虚空,包含万有。这样的修行,你必须遍布在你的生活的一切处才能够修,这个法最简单,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象你们早上打坐那么痛苦。可是,如能每一念都提得起来,那只有最精进的人才可能办到。所以,生活禅要时时观照这样的自性。
般若是没有次第可分,没有先后可分,勉强把它分一下有三个步骤,叫做见、修、行。见地就是要明明白白自己心的相貌,认识这个法身,要明白这个智慧的法身,佛经讲法身遍一切,我们要从生活上去观察自己的每一个妄念,看到它的变化与不变化的东西,当我们认识到这个永恒不变而且遍布在一切处的东西时,就是我们的正见开始,开始有了正确看法。修就是去熟悉我们的法身,就是常常要训练,以前讲要选一个僻静无人的地方,现在可以培养当下,就象有些年轻人一上网就是两三个小时,出来还说我什么事都没做,看网络的时候,就是观察它的如梦如幻。行就是我们慢慢了解这个法身,看到它的生与灭的状况,就象呼吸止观法所提到的在生与灭里面可以见到不生灭,般若修行也可以在见地坚固之后,去见到这个无生的东西,这就是禅修。我们每个人没有一天不讲“我”、“我的东西”等等,整天都在“我”上,要破除我执,把自己奉献出来是最快的捷经,所以,要把个人融入社会,这一切正是我们所学习的生活禅的啊!
我们再来谈谈智慧。平常我们在世俗学问上的精通,那不叫智慧,那叫世间的聪明。而能透彻宇宙方法、一切知识、一切现象的本质,才是真正的智慧,才可以解脱我们的身心。记得有一年,山上来了一群台湾清华大学的物理学博士,我连忙去找师父:“师父,来了一群博士,我们赶紧去接引他们吧。”师父很认真地说:“这群博士一定是最固执的,等他们来找我吧。”因为在那群博士的学问里,就只有他们所熟知的那个世界,而真正的博士应该是把所学的与其他的学问能融合起来,才有可能看到科学全方位的资讯。所以,智慧是透彻宇宙人生、宇宙实相的本质。
《心经》里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在讲质与能不灭的定律,就是质与能可以互换,也即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是可以互换的。因此,大家如果能够好好学习禅定,就可以转变很多社会现象。佛在《圆觉经》里讲到十二位菩萨修行的方法,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修行。《楞严经》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心、妄心,如何解决修行、尤其是禅定时所碰到的问题,可以作为我们修行的指南。所以你们不用担心,师你教了你们马哈息法,师父回台湾了,你们一样可以继续修学,因为佛在这里,经典在这里,还有善知识在这里。
佛在《华严经》里告诉了我们佛国的世界,那是多么地浩瀚、多么地伟大,佛说有世界象螺旋状,有世界象银河状,有世界象三角形状。佛把宇宙看得清清楚楚。我年轻时去过莫斯科,听讲那里有一群科学家在研究天文,就是以《华严经》作为他们的根据,因为《华严经》讲了整个大宇宙的现象。佛在《妙法莲华经》里则告诉了我们怎样成佛,佛陀记了每一位弟子都能成佛,但要先供养多少亿恒河沙数诸佛,这就是告诉我们大家要成佛,就应该奉献人生。
我们扼要谈了些佛教的戒律和佛经,现在我们再看看论。祖师大德的论著是非常多的,我在此仅谈谈唯识方面的论著,主要有《八十规矩颂》、《百法明门论》、《成唯识论》,这些论是完整的东方心理学教材,而且把人解剖得非常清楚。它把宇宙现象分成一百种,其中九十四种是有为法,六种是无为法。我们分析清楚了,就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有些西方心理学家,通过学习常常会写出“如何把佛学运用在心理学上”这样题目的论文,可见有其很好的影响,我觉得唯识系统是我们大乘学佛者、佛弟子应该学习的课目。
以上谈的是我在出世间对经律论、戒定慧的学习体会,下面我再讲讲在入世上是如何应用的。
我答应师父做世界宗教博物馆筹建工作,是在我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做博物馆的情况下一不小心答应的。有一年,师父把我们都召集到客堂讲:“我们应该为社会做点事情。”于是,就安排有人去募化,有人去办活动,最后安排我去筹建世界宗教博物馆。在此之前,我跟师父参观过“松花江海洋博物馆”,博物馆里的每个水池上写着松花江什么鱼,这是我对博物馆的唯一印象。所以,师父安排我做博物馆时,我认为这个工作应该很容易,就毫不犹豫地说:“好,我负责。”于是就去拜访一些博物馆界的专家。第一个拜访的是台湾故宫博物院的院长,他说你们办不起的,你们把庙卖了也都办不起。后来拜访了台湾歌剧院、戏剧院的院长,他也是同样的说法。我受到了打击,真的那么难吗?就想到国外去看看,便跟着师父到全世界去拜访。有传统的博物馆,有科学的博物馆,看了欧美的、日本的、韩国的,几乎跑了个遍。结果师父发话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加上迪斯尼公园的结合体,就是我要的世界宗教博物馆。”由此看来更难了,这个博物馆简单是传统艺术再加科技。但我学过的一些管理经验告诉我,只要你对目标有百分之百的信心,那你就成功了。因此,我就坚决目标,具足信心开始去做。
这是我入世生活的第一步,先确定自己要做什么事,并觉得这些事情有意义。因为通过宗教博物馆使人们容易了解有关的知识,选择自己适合的、正确的信仰。所以,我认为做博物馆是非常有意义的,就开始认真做了起来,前后算起来已十年了。师父讲:“做博物馆最珍贵的是那个过程。”因为这需要很多钱,所以搞得大家很苦;但苦中必定有乐,你跟人家募捐一百块钱是很伟大的,你要把他的一念善心呼唤起来,一般人宁可买一个玩具给他的孩子,也不愿意捐一百块钱,他捐出来后,他还开始监督你有没有做好,这也既是一种互相提携,同时也变成了更多人关心我们做这件事。
在这当中我学习了很多好的经验,有一些心得。师父安排我来起头作筹备,还配了一些工作的伙伴。开始,我们用的是传统管理观念,分层负责;后来我发现,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拥有一群愿意追随你的人,而你根本不用领导、管理他们,而是他们心甘情愿的去做事。量子力学里有个定理就是这样讲的:不是只有一个正常的轨迹,不是只有顺逆,而是一个范围。你要创造一个范围,这个范围的能量你要创造得好,那它的能量就很大。因此,作为一个领…
《从出世与入世的背景谈廿一世纪的佛教(了意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