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出世與入世的背景談廿一世紀的佛教(了意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想定是什麼?所以安定于每一個當下,安定于正知正見上,那才是真正的定。當然,這不是一蹴可成的。我記得跟師父出家的頭叁年,還沒有象現在打禅七一類的安排,我是師父的第叁個弟子,在那個時候,我們過著完全自由、也是完全不自由的生活。所謂的自由,是指師父對我們的具體修行沒有任何規定;所謂的不自由,是因爲師父只盯著我們叁個出家的,我們每一個念頭都被師父抓得准准的。比方有一天,我心情不好,想著在這裏整天被管,不如出去,師父見到我,也沒講什麼就說:“你如果要去做事也不錯啊,但是,集體的力量可以創造大的事業,成就更多的衆生,一個人是沒辦法做得到。”所以跟著師父,要非常小心自己的念頭,也正是在每一個念頭上去修行,這是我出家這些年裏一個很大的心得。後來,隨著出家衆和在家的護法信士越來越多,師父就有更多的方便給大家,你們今天學的馬哈息法是在我們靈鹫山學習過的其中一種禅修方法。

  在佛陀時代,原始佛教最爲普及,成就阿羅漢最多的禅修方法是呼吸止觀法。呼吸止觀法是止于呼吸,然後觀自己的念念生滅,觀四念處、苦空無常的道理,達到止觀雙運。這幾年,我們山上迎請了很多南傳上座部的成就者來教導我們學習這些方法,就象師父講的,縱使你沒有從裏面參到什麼,至少對自己的身體健康還是有非常大的幫助。我們每個人都要呼吸,時時刻刻都是跟呼吸在一起的,走路、睡覺都可以用呼吸止觀法。早上師父給大家介紹的緬甸五種方法,都叫做呼吸止觀法,只是在呼吸的注意力重點不一樣,有的在腹部,有的在鼻尖,有的是注意呼吸的過程,雖然位置不一樣,但都是讓我們的心在一個地方,把心綁起來的一個方法。其實,這個方法就是注意你的那個觸,在十二因緣裏面講,觸下來就是受想。在阿羅漢的成就裏面,重要的就是滅受想,開始體會觸,從觸的裏面發現覺變,受的裏面有生與滅,通過專心、正定去觀察生滅的變化,最後,受也消失了,在生滅的當下,會看到那個不生滅的地方,看到不生滅,就會找到一個不生滅的世界,這是呼吸法非常重要的重點。

  還有一個簡單的方法,是師父在墳墓地裏修行時發現的一種寂靜修行方法,它與《楞嚴經》中的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比較接近。就是要聽聞內在的聲育,盡量了解聲音有多大、聲音的範圍、是誰在聽、聲音在那裏等等,這是一個寂靜的修法,就是去聽取內在寂靜的聲音,是師父一個很大的體會,我們不少法師也有較多的經驗,有機會大家可以參學。在我們禅修的過程中,師父還利用機會安排我們打禅七,參話頭,象呼吸的人是誰?或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參話頭,很多人都掌握不好,往往參成話尾,就是念完以後,就開始邏輯思維,哲學思考,想很多的道理,這都是第六意識的作用。修行的法門是很多很多,同歸方寸就是我們所學的般若法門,“八正道”的第一個就是正見,所以,學佛最重要的是正確的見地,當我們有了正確的見地以後,我們就可以真正實踐生活禅。

  老和尚對生活禅的開示有一個口訣:要把信仰落實在生活上,要把修行落實在當下,要把佛法融入人間,要把個人融入社會。這是多麼有智慧的歸納,般若是什麼,就是具足空性的智慧,這也是生活禅真實的意義。因爲這個空性的智慧是每個人本自具足的,不只是你打坐才有,你想才有,而是你活著有,死了也有,就象虛空一樣,誰見過什麼東西沒有放在虛空裏?所以般若就象虛空,包含萬有。這樣的修行,你必須遍布在你的生活的一切處才能夠修,這個法最簡單,但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象你們早上打坐那麼痛苦。可是,如能每一念都提得起來,那只有最精進的人才可能辦到。所以,生活禅要時時觀照這樣的自性。

  般若是沒有次第可分,沒有先後可分,勉強把它分一下有叁個步驟,叫做見、修、行。見地就是要明明白白自己心的相貌,認識這個法身,要明白這個智慧的法身,佛經講法身遍一切,我們要從生活上去觀察自己的每一個妄念,看到它的變化與不變化的東西,當我們認識到這個永恒不變而且遍布在一切處的東西時,就是我們的正見開始,開始有了正確看法。修就是去熟悉我們的法身,就是常常要訓練,以前講要選一個僻靜無人的地方,現在可以培養當下,就象有些年輕人一上網就是兩叁個小時,出來還說我什麼事都沒做,看網絡的時候,就是觀察它的如夢如幻。行就是我們慢慢了解這個法身,看到它的生與滅的狀況,就象呼吸止觀法所提到的在生與滅裏面可以見到不生滅,般若修行也可以在見地堅固之後,去見到這個無生的東西,這就是禅修。我們每個人沒有一天不講“我”、“我的東西”等等,整天都在“我”上,要破除我執,把自己奉獻出來是最快的捷經,所以,要把個人融入社會,這一切正是我們所學習的生活禅的啊!

  我們再來談談智慧。平常我們在世俗學問上的精通,那不叫智慧,那叫世間的聰明。而能透徹宇宙方法、一切知識、一切現象的本質,才是真正的智慧,才可以解脫我們的身心。記得有一年,山上來了一群臺灣清華大學的物理學博士,我連忙去找師父:“師父,來了一群博士,我們趕緊去接引他們吧。”師父很認真地說:“這群博士一定是最固執的,等他們來找我吧。”因爲在那群博士的學問裏,就只有他們所熟知的那個世界,而真正的博士應該是把所學的與其他的學問能融合起來,才有可能看到科學全方位的資訊。所以,智慧是透徹宇宙人生、宇宙實相的本質。

  《心經》裏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在講質與能不滅的定律,就是質與能可以互換,也即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是可以互換的。因此,大家如果能夠好好學習禅定,就可以轉變很多社會現象。佛在《圓覺經》裏講到十二位菩薩修行的方法,可以用來指導我們的修行。《楞嚴經》告訴了我們什麼是真心、妄心,如何解決修行、尤其是禅定時所碰到的問題,可以作爲我們修行的指南。所以你們不用擔心,師你教了你們馬哈息法,師父回臺灣了,你們一樣可以繼續修學,因爲佛在這裏,經典在這裏,還有善知識在這裏。

  佛在《華嚴經》裏告訴了我們佛國的世界,那是多麼地浩瀚、多麼地偉大,佛說有世界象螺旋狀,有世界象銀河狀,有世界象叁角形狀。佛把宇宙看得清清楚楚。我年輕時去過莫斯科,聽講那裏有一群科學家在研究天文,就是以《華嚴經》作爲他們的根據,因爲《華嚴經》講了整個大宇宙的現象。佛在《妙法蓮華經》裏則告訴了我們怎樣成佛,佛陀記了每一位弟子都能成佛,但要先供養多少億恒河沙數諸佛,這就是告訴我們大家要成佛,就應該奉獻人生。

  我們扼要談了些佛教的戒律和佛經,現在我們再看看論。祖師大德的論著是非常多的,我在此僅談談唯識方面的論著,主要有《八十規矩頌》、《百法明門論》、《成唯識論》,這些論是完整的東方心理學教材,而且把人解剖得非常清楚。它把宇宙現象分成一百種,其中九十四種是有爲法,六種是無爲法。我們分析清楚了,就知道自己在想什麼。有些西方心理學家,通過學習常常會寫出“如何把佛學運用在心理學上”這樣題目的論文,可見有其很好的影響,我覺得唯識系統是我們大乘學佛者、佛弟子應該學習的課目。

  以上談的是我在出世間對經律論、戒定慧的學習體會,下面我再講講在入世上是如何應用的。

  我答應師父做世界宗教博物館籌建工作,是在我完全不知道什麼叫做博物館的情況下一不小心答應的。有一年,師父把我們都召集到客堂講:“我們應該爲社會做點事情。”于是,就安排有人去募化,有人去辦活動,最後安排我去籌建世界宗教博物館。在此之前,我跟師父參觀過“松花江海洋博物館”,博物館裏的每個水池上寫著松花江什麼魚,這是我對博物館的唯一印象。所以,師父安排我做博物館時,我認爲這個工作應該很容易,就毫不猶豫地說:“好,我負責。”于是就去拜訪一些博物館界的專家。第一個拜訪的是臺灣故宮博物院的院長,他說你們辦不起的,你們把廟賣了也都辦不起。後來拜訪了臺灣歌劇院、戲劇院的院長,他也是同樣的說法。我受到了打擊,真的那麼難嗎?就想到國外去看看,便跟著師父到全世界去拜訪。有傳統的博物館,有科學的博物館,看了歐美的、日本的、韓國的,幾乎跑了個遍。結果師父發話了:“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加上迪斯尼公園的結合體,就是我要的世界宗教博物館。”由此看來更難了,這個博物館簡單是傳統藝術再加科技。但我學過的一些管理經驗告訴我,只要你對目標有百分之百的信心,那你就成功了。因此,我就堅決目標,具足信心開始去做。

  這是我入世生活的第一步,先確定自己要做什麼事,並覺得這些事情有意義。因爲通過宗教博物館使人們容易了解有關的知識,選擇自己適合的、正確的信仰。所以,我認爲做博物館是非常有意義的,就開始認真做了起來,前後算起來已十年了。師父講:“做博物館最珍貴的是那個過程。”因爲這需要很多錢,所以搞得大家很苦;但苦中必定有樂,你跟人家募捐一百塊錢是很偉大的,你要把他的一念善心呼喚起來,一般人甯可買一個玩具給他的孩子,也不願意捐一百塊錢,他捐出來後,他還開始監督你有沒有做好,這也既是一種互相提攜,同時也變成了更多人關心我們做這件事。

  在這當中我學習了很多好的經驗,有一些心得。師父安排我來起頭作籌備,還配了一些工作的夥伴。開始,我們用的是傳統管理觀念,分層負責;後來我發現,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應該擁有一群願意追隨你的人,而你根本不用領導、管理他們,而是他們心甘情願的去做事。量子力學裏有個定理就是這樣講的:不是只有一個正常的軌迹,不是只有順逆,而是一個範圍。你要創造一個範圍,這個範圍的能量你要創造得好,那它的能量就很大。因此,作爲一個領…

《從出世與入世的背景談廿一世紀的佛教(了意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