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早期宗教源流略講(于曉非)

  印度早期宗教源流略講

  于曉非教授

  

  之所以選擇這個題目,是因爲近幾年來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佛陀爲什麼會降生在恒河流域,而沒有降生在黃河流域或尼羅河流域?是什麼樣的文化沃土成就了釋迦出世這樣一個大事因緣?我覺得我們如果要想深入地理解佛陀的教法,就應該回答這個問題。因爲在佛經中佛陀的很多教誨都是有所指的、是有針對性的,所以要想如實地領會佛陀的教法,就必須對釋迦佛出世時期印度的宗教和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當然,回答好這個問題確實是很難的。對于印度的早期宗教源流這個問題不僅我們中國人搞不明白,就是印度人自己也搞不清楚。因爲印度是一個宗教大國,誕生在印度本土的宗教派別不計其數,而且還經曆過多次外來宗教的入侵,各種宗教相互融合,又産生了無數的新的教派,可以說印度是人類的"宗教博物館"。再一個原因就是印度人不記載曆史,舉個例子,印度有一位偉大的詩人叫迦利陀娑(Kalidasa),他在印度詩壇的地位就相當于中國的李白,但是印度人到現在都搞不清楚迦利陀娑是什麼時代的人,學者們提出各種各樣的說法,最早的說他是公元前二世紀的人,最晚的認爲他是公元後六世紀的人,前後差了七、八百年,印度人對曆史就是這麼一筆糊塗帳。關于佛陀是哪年涅槃的,一九五五年南傳佛教已經紀念了佛陀涅槃兩千五百年,按呂澂先生的考證漢傳佛教認爲二零一四年才是佛陀涅槃兩千五百年,曆史記載相差五十八年,但這對于印度曆史來說,可是相當准確的了。研究印度曆史要依靠許多其他國家的著作,比如玄奘的《大唐西域記》,那是研究印度曆史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資料,印度人不記曆史,當然與他們的文化有關。所以,我今天對這個題目的討論,提出的問題會多于得出的結論,只要對大家有啓發,就達到目的了。

  下面進入主題。印度人自己認爲他們最古老的而且流傳至今的經典叫《吠陀》(Veda),《吠陀本集》(Veda-samhita)主要有叁部,第一部叫《梨俱吠陀》(Rg-veda),大約是在公元前兩千年到公元前一千五百年期間形成的,有一千零一十七個頌子,這部書的核心就是贊美神,它是一部頌神的歌集。關于這部書的來源,學者們的意見比較統一,它是一部雅利安人(Arya)的著作。根據考古等各方面的發現和研究得出的結論,雅利安人大約是起源于俄羅斯南部高加索地區與土耳其東部之間的歐亞大草原上,是一個以養牛爲生的騎在馬背上的非常好戰的半遊牧民族。雅利安人崇信鬼神、喜好祀事,有支雅利安人在公元前兩千年到公元前一千八百年左右進行了大規模的遷徙,他們往東南走來到了古波斯,就是現在的伊朗。據說這支雅利安人後來分裂了,有一部分繼續往東走,就到了現在的阿富汗地區,逐步地進入了印度。《梨俱吠陀》就是這一時期和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後的最初時期完成的,當時雅利安人沒有文字,《梨俱吠陀》靠口耳相傳。

  注意,我們這裏所談的印度是文化學意義上的印度,是整個南亞次大陸,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爾等。我們中華民族是靠黃河和長江養育的。印度也有兩條大河,一條是印度河(Indus river),另一條是恒河(Ganges river),這兩條大河和長江黃河一樣,都是發源于青藏高原,往東走就是中國的黃河和長江;往西走就是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這四條大河是同源的,這四條大河哺育了兩個偉大的民族,養育了兩個古老的文化,非常了不起!

  雅利安人是在公元前一千八百年左右從印度的西北方入侵印度,之後逐步地占領整個印度。雅利安人是一個外來民族,不是印度的土著,這是有證據的,例如在中亞地區的一些考古中,發現古代中亞地區的喪葬儀式和祭品的許多細節都跟《梨俱吠陀》裏邊的描述完全吻合,這說明《梨俱吠陀》記載著雅利安人進駐印度之前的宗教狀況。當然《梨俱吠陀》裏邊也有一些內容是他們進駐印度之後受到印度土著影響而補入的一些東西,但是前者是主要的。再舉一個證明雅利安人是外來民族的證據,就是他們的《吠陀》語言不是印度土著語言,而是與歐洲語言有親緣關系的語言。以吠陀語爲基礎,在公元前四世紀形成的梵語(Sanskrit)被語言學家很明確地與歐洲語言劃爲同一個語系--印歐語系,梵語是印歐語系相當原始的語言形態。舉一個說明梵語與歐洲語言有親緣關系的有趣的例子,佛教裏有個菩薩,中國人叫他“觀世音”,其實這個翻譯是錯誤的;他的梵文名字是Avalokitesvara,玄奘譯作“觀自在”,這是正確的。名字當中的“觀”就是“看”,來自梵文詞根“lok”,它與英語的“look”是很一樣的,只差一個“o”。

  雅利安人來到印度,對南亞文化最深遠的影響就是帶來了一種新的語言,其重要性恐怕超出了今天所有學者的估量。但是梵語的語言體系的最終確立,非雅利安的土著語言學家在其中的貢獻是非常大的。換句話說,梵語雖然是基于吠陀語而建立的,但它的體系的確立已然凝聚了非雅利安學者的高超智慧。在《故事海》(Kathasaritsagara)中(第四潮第20至25頌)有這樣的傳說:梵語語法體系的建立者波你尼(Panini)得到濕婆(Siva,來源于土著信仰的神)的啓示,並且打倒了因陀羅(Indra,《吠陀》中的主神)派的語法體系而完成了梵語語法的權威著作《八章書》(Astadhyayi)。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也許是後期印度絕大多數宗教(包括大量非雅利安宗教)都接受梵語並能夠以梵語傳承其教義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印度,至今還保存著與梵文完全不一樣的,屬于另外一個語言體系的古老語言--達羅毗荼語(Dravidian),其代表性的語種是泰米爾語(Tamil),這是很值得研究的。中國現在沒有人研究達羅毗荼語,我有這樣一個直覺,精通了達羅毗荼語,一定對印度的古老文化會有更深入的理解。

  梨俱吠陀》是雅利安人帶來印度的,到了印度之後,雅利安人又完成了兩部《吠陀本集》,一部叫《娑摩吠陀》(Sama-veda);一部叫《夜柔吠陀》(Yajur-veda)。《娑摩吠陀》除了七十五個頌子之外完全是取自《梨俱吠陀》,只是重新編排了一下,使之便于吟唱,"娑摩"就是歌的意思。《夜柔吠陀》裏邊有一些新的東西,主要是祭祀,"夜柔"就是祭祀的意思,它是在祭禮時念誦的祭詞,多是散文體。這部祭祀典籍的出現是非常重要的,以祭祀爲主體的吠陀宗教逐步形成了,在這裏祭祀的目的就是討神歡心,從而獲得神的恩寵。在叁部《吠陀本集》裏面出現了很多的神,他們中最重要的一位神叫因陀羅神,是一位戰神、閃電之神,雅利安人就祭祀這位神,讓這位神庇護他們,保佑他們去打仗,去擴充自己的疆土。因陀羅神還有一個名字叫"城市摧毀者",雅利安人認爲,就是在因陀羅神的護佑下他們占領了很多城市,打敗了很多民族,悅神得利益是早期吠陀祭祀宗教的唯一目的。這叁部《吠陀本集》,在佛經裏佛陀提過,叫《叁明》。“吠陀”這個詞的詞根是“ vid”,意思是知道、明白;“Veda”的本意就是“知識”,所以可以譯作“明”。在《阿含經》裏佛陀批評《叁明》就是批評這叁本書。也就是說,在公元前一千八百年左右,從印度的西北方來了一支好戰的遊牧民族,他們給印度帶來了一個新的宗教,帶來了一種新的語言,而且他們統治了印度。這個《吠陀》文化一直到今天都被幾乎所有的印度人視爲印度文化的正統。

  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七、八百年之後,也就是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出現了對叁部《吠陀本集》注解的著作叫《梵書》(Brahmana),這是一部論文集,其中最著名的是一部解釋《夜柔吠陀》的《梵書》叫《百道梵書》(Satapatha )。在《梵書》中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梵"(Brahman中性 )的概念,梵是至高無上的;梵不是某個具體的神,諸如因陀羅、阿耆尼(Agni,火神)等;它是諸神背後的推動力,是抽象出的終極真實。這個富有哲學意味的概念的提出是否是受到非雅利安土著思想影響的結果,我們目前還無法得知。早期的吠陀祭祀是單純地取悅于神,到了《梵書》時代,由于“梵”這個概念的提出,雅利安人的祭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祭祀的內容被提升了,它不再是單純地祭祀某個神了,並且闡釋出許多祭祀的神聖意義。祭祀就是祭祀;利益就是從祭祀儀式本身得到;祭祀本身就有無上的功德,這似乎從有神走向了無神。

  到《梵書》時代,祭祀儀式變得越來越複雜了,祭祀活動必須由專業人士來進行了,因此一個專門從事祭祀的社會階層--婆羅門(Brahman陽性 )産生了。可以說到了這個時候,一個真正意義的雅利安宗教在印度誕生了,這個宗教就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有叁條根本的信條,第一是"《吠陀》天啓",《吠陀》是上天啓示的,不是人傳的;第二是"祭祀萬能";第叁是"婆羅門至上",從事祭祀的這個社會階層是地位最高的。婆羅門教誕生之後,雅利安人把社會劃分了等級--種姓(Varna ),婆羅門種姓是最高的等級,從事祭祀活動;第二個等級是刹帝利(Ksatriya)種姓,是軍政階層;第叁個等級是吠舍(Vaisya)種姓,是工商階層。婆羅門種姓一定是雅利安人;刹帝利種姓和吠舍種姓是以雅利安人爲主體,但是裏邊有非雅利安人;釋迦牟尼是刹帝利種姓,而且是刹帝利階層中的非雅利安人種,這是經過很多學者考證了的;第四個等級是首陀羅(Sudra )種姓,是從事低級勞動的普通民衆;在第四等級之外還有更低下的,叫做“不可接觸者”,現在印度還有。作爲崇尚武力、傳承父權文化的雅利安人,…

《印度早期宗教源流略講(于曉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