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與修行(夏澤紅居士)▪P5

  ..續本文上一頁,也不是成功人士,收入也不是很高,如果沒有一個社會主流的觀念,這些人就沒有機會去接受或者是跟從,只有主流社會都接受的時候,他們才能夠有機會認識到。所以我的定位就是主流社會能夠接受,然後不一定是佛教徒,我希望所有的人都接受。

  後來接受很多記者的采訪,那些記者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也是見多識廣的一些人,在來荷塘月色之前,他們的想法往往是,素食就是白菜豆腐,素食是出家人吃的。大家都知道出家人是吃素的,再加上改革開放前很長一段時間裏文化上的封閉,特別是對宗教的一些限製,使得大家對寺院,對佛教,有一種很錯誤的認識。大家覺得吃素跟佛教有關,而佛教就是那種阿公阿婆求神拜佛、燒香磕頭的地方。那麼他就覺得很落後,覺得很保守。所以在很多人的觀念當中,素食對他們來說代表的就是沒有營養,保守落後,過于傳統或者說很土的這種觀念。

  在荷塘月色的環境上,我決定要做得讓現代人都能夠接受,要讓他輕松,自在,明亮,舒適。我希望別人進來荷塘月色之後,能夠擺脫他原來對素食的很多錯誤的觀念,能夠擺脫那種錯誤的印象,讓大家覺得素食是現代的,是很有品味的,而且是被很多時尚人士接受的。在環境上我有意地避開了一些很佛教化的裝飾。

  曾經有居士到我餐廳去吃飯,還跟我建議過,說你怎麼不在這兒擺一個佛像啊?這個地方空著,你應該擺一個佛像。還有人送給我觀音菩薩像什麼的,你應該貼在這兒,貼在那兒,這個佛教的氣氛太淡。我就跟他說我是有意要避開這種太濃的佛教氛圍,因爲我是希望素食能超越信仰的界限。不是說只有佛教徒才可以吃素,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來吃素。不要因爲環境上一些刻意的標榜,使得一些跟我們沒有相同信仰的人就失去了接受素食的機會。所以我那個地方,你們大家去看的話可以看到,沒有那麼多佛教的東西。餐廳開張之前我從來沒請師父去過,因爲我怕師父看了之後,說你這個地方弄得太現代,沒有佛教的氛圍,你得給我改。要是師父讓我改,我又不能違背師父的意思,可是我心裏又覺得可能會不成,所以就一直沒請師父去。開張的時候我請師父去開光灑淨,我特別擔心,擔心師父進去之後會怎麼想,擔心師父會反對,因爲我那裏真的是陽光明媚,很舒適,很幽雅,但是沒有佛像,裝飾得不是那種香煙缭繞的樣子。沒想到,我真的沒想到,師父進去之後第一句話是:嗯,很有品味,很幽雅。

  一下子我懸著的心就放下來了,我真的特別感激我們師父,而且我覺得我就是師父的弟子,我找師父真的就是自然的,原來我的這種很離經叛道的想法,師父會接受會支持。

  明影師 :其實你的這種想法正好符合了柏林精神。 一個是開放,一個是融入。昨天大和尚講過的。

  夏居士 :我想好多事都是暗合的。這種定位,事實證明我選得很對,很多人接受了。最初的客人可能就是先從我這個朋友圈開始往外擴散,我的朋友當然是佛教徒最多,他們的朋友不一定也是佛教徒了,很多人來了,包括有基督教的。我聽說有天主教教會很高層的人也來過。變成了一個很開放的地方,文化界的人士,演藝界的人士,一些很知名的人士,他們都來,也都喜歡。佛教徒也喜歡,其實佛教徒和順乎善法的東西,應該很相應。我覺得這樣就達到了當初在設計時一個比較超前的目的。

  再談荷塘月色的特色。當時我想如果把共性能夠做足的話,從環境上、從人群的定位上能夠接受,我還要把特色做好。這個特色遵循了師父的指導,師父當時說,做素菜一定要素形、素名、素味,佛教徒做素餐廳,應該遵循這個特點。做什麼事情都要有特色,從餐飲業來說,做素食、素餐廳,跟其它的餐廳相對而言,這是特色,因爲我是全素的。第二點,當時全國還有其它的素餐廳,雖然北京只有兩家,但是南方的素餐廳不少,而且生意也不錯,在這麼多的素餐廳裏頭,還要做出自已的特色來。第一個特色,就是遵循師父的那個指示,素形、素名、素味。傳統的素食餐廳走的都是以素仿葷的路子。所謂以素仿葷,就是把豆製品——主要就是豆製品做成雞的形狀、鴨的形狀、牛排的形狀,盡量讓這個素食做得跟葷的味一樣。

  明影師: 骨子裏還是肉食文化。

  夏居士: 對。它的包裝是肉食的。

  明影師: 素食內容,葷食包裝。這個就叫做犯意殺。

  夏居士: 對!師父當時就是說,佛教講身、口、意叁業,如果我喝的這杯是水,但如果把它想成是酒的話,那它就是酒,所以意念很重要。師父的這個開示讓我茅塞頓開,而且體現了修行人對于自己的那種細微的意念、行爲的 護持。 師父們已經不需要了,他們在寺院裏吃的都是素形素名素味的東西,但是我們在開素餐廳的時候,也要對那些來吃素的人,對他們的意念有一個護持,這個意義特別深遠,而且從生意角度來說也是一大特色。所以荷塘月色所有的菜出來以後,都是破了那個葷形,我們的素食是素形。本身進來的半成品,就是素雞素鴨,它是很象很象的,如果端出來沒有破掉,你可能根本不知道這是素的。我曾經聽說有家素餐廳,請哪個大德高僧去,端上來的是一只活靈活現的素鴨,結果那個大德當時就起身離開了。我們就是把這個葷形給破了,用素形。

  我們也沒有沿用其它餐廳的名稱,比方說他們的菜還叫魚香肉絲、宮爆雞丁。我們就用素名,荷塘月色的名字就是很詩意的。這裏面明影師都參與過的。

  明影師: 第一次試餐的時候,我也在場。

  夏居士 :對。第一次試餐的時候請了一些好朋友,師兄弟大家一起來評判提意見。

  明影師: 當時我還是居士。

  夏居士 :那次主要就是對味道提好多意見,名字上大家也提了一些。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快開張了,馬上做菜譜了,但是還有那麼多菜都沒有名字,而我又堅持要素名,就把全家人叫去了,我父母、阿姨都叫去了,我們家人都是知識分子。然後上一道菜我就逼著他們起一個名字,逼得他們當時都頭昏腦漲的,說沒見過你這樣的,人家都叫宮爆雞丁,你就叫宮爆雞丁吧,人家都叫那個,你幹嘛非要這麼標新立異?他們有時候隨便說一個我還不滿意,我說不行,再換,這一道菜上來半天也不讓他們吃,吃了以後,色香味形就破壞了,就想不起來了。後來逼得他們說,算了算了,你就別這麼做了,別這樣折磨我們了。他們提供了幾個名字,也不得不把他們放了,放了之後我就自已弄,一點一點地弄,把這個素名做出來了。

  素味也是其他飯店不太注重的。如果是用肉食文化包裝的話,他一定會把素的東西做得盡量像肉,取材也都是那種半成品。而我們一開始的時候,我就堅持要求廚師盡量少用那些半成品的東西,多從新鮮的蔬菜水果天然地取材,在製作之後,盡量能夠保留它天然的味道。這一點是我們的一個特色,素形、素名、素味。

  我體現佛教文化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在餐廳旁邊的另一個屋子裏有一個書坊。給餐廳的客人配一個書坊,客人可以在那兒看書,也可以買書,有佛教的一些書。

  明影師: 書坊裏都是傳統文化方面的書,還有一些是健康文化的。

  夏居士 :收集了一些這樣的書在那兒,客人可以看可以買。我想客人來了,他在吃飯的時候,不用那些香煙缭繞的東西去環繞他,去給他壓迫感。但是他吃完飯或是吃飯之前,可以進我們的書坊去看看。他可以在這兒免費的隨意地看一些書,這個時候我就要對他的精神,有一個 ….

  明影師: 精神食糧的供養。

  夏居士: 對,有一個供養吧。明影師這個詞太好了,對他的精神有一個供養。我剛才想說,對他的精神有一個“侵略”。

  明影師 :供養比較好。

  夏居士 :對,用供養比較好,用這個來包圍他。這個是我的特色,我在書坊裏要突出佛教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特色。

  明影師 :夏居士她自已體會到,佛教文化、傳統的東方的文化才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急需的最寶貴的,她願意把她體驗到的最寶貴的東西來供養荷塘月色的每一位客人。我覺得這個發心是非常殊勝的。

  剛才夏居士在講到她對于素食餐廳的定位當中,講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我們在家居士如何把我們的工作,把我們的事業定好位。這裏面不要有太多宗教的氣氛,因爲它要傳達佛法的精神,而佛法的精神應該是在任何事物當中都能體現得出來的。佛法的精神是什麼呢?虛雲老和尚講,佛法的經典有叁藏十二部之多,但概括起來只有兩個字——因果。因果體現在具體的事情上就是因緣生法。任何一個法,不管是素食餐廳,還是書坊,還是任何一個科研課題,或者說上學,或者是家庭,都有它具體的因緣變化的規律。合適的因緣具備了,它就能成功,這個因緣不具備,就不能成功,這就是因緣生法,它是遍一切處的。這是佛法的核心。佛教的許多形式,如燒香、供佛像等等,要表達的就是因緣生法的精神。你想做什麼事業,比如說你想開一個素食餐廳,那你就要想你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客戶,怎麼樣才能讓大家喜歡這樣的一個餐廳。一定是符合了規律,這個餐廳才能辦得下去。佛法的精神是遍一切處的,你符合了,就能成功,不符合,就不能成功。店裏面放了多少聲佛號,擺了多少佛像,燒了多少香,那個也只是爲了幫助我們發菩提心,修行,幫助我們認識因緣生法這一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理。這一點呢,我覺得大家要是體會到了,可以研究自已的工作,怎麼樣才能夠符合這個因緣生法的規律。也可以研究那些成功經驗,成功人士的經曆,符合條件就能成功,不符合條件,那就失敗。在這一點上佛法的加持,也是在內的,它是啓發我們去認識因緣生法,幫助我們完成這個因緣,而不可能離開這個具體的因緣之外還有個什麼。我們很多居士容易犯的錯誤,認爲我們拜了佛,其他的什麼事情可以不管了。策劃也不如法,不客觀,目標定得…

《生活與修行(夏澤紅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