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不是成功人士,收入也不是很高,如果没有一个社会主流的观念,这些人就没有机会去接受或者是跟从,只有主流社会都接受的时候,他们才能够有机会认识到。所以我的定位就是主流社会能够接受,然后不一定是佛教徒,我希望所有的人都接受。
后来接受很多记者的采访,那些记者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也是见多识广的一些人,在来荷塘月色之前,他们的想法往往是,素食就是白菜豆腐,素食是出家人吃的。大家都知道出家人是吃素的,再加上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化上的封闭,特别是对宗教的一些限制,使得大家对寺院,对佛教,有一种很错误的认识。大家觉得吃素跟佛教有关,而佛教就是那种阿公阿婆求神拜佛、烧香磕头的地方。那么他就觉得很落后,觉得很保守。所以在很多人的观念当中,素食对他们来说代表的就是没有营养,保守落后,过于传统或者说很土的这种观念。
在荷塘月色的环境上,我决定要做得让现代人都能够接受,要让他轻松,自在,明亮,舒适。我希望别人进来荷塘月色之后,能够摆脱他原来对素食的很多错误的观念,能够摆脱那种错误的印象,让大家觉得素食是现代的,是很有品味的,而且是被很多时尚人士接受的。在环境上我有意地避开了一些很佛教化的装饰。
曾经有居士到我餐厅去吃饭,还跟我建议过,说你怎么不在这儿摆一个佛像啊?这个地方空着,你应该摆一个佛像。还有人送给我观音菩萨像什么的,你应该贴在这儿,贴在那儿,这个佛教的气氛太淡。我就跟他说我是有意要避开这种太浓的佛教氛围,因为我是希望素食能超越信仰的界限。不是说只有佛教徒才可以吃素,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来吃素。不要因为环境上一些刻意的标榜,使得一些跟我们没有相同信仰的人就失去了接受素食的机会。所以我那个地方,你们大家去看的话可以看到,没有那么多佛教的东西。餐厅开张之前我从来没请师父去过,因为我怕师父看了之后,说你这个地方弄得太现代,没有佛教的氛围,你得给我改。要是师父让我改,我又不能违背师父的意思,可是我心里又觉得可能会不成,所以就一直没请师父去。开张的时候我请师父去开光洒净,我特别担心,担心师父进去之后会怎么想,担心师父会反对,因为我那里真的是阳光明媚,很舒适,很幽雅,但是没有佛像,装饰得不是那种香烟缭绕的样子。没想到,我真的没想到,师父进去之后第一句话是:嗯,很有品味,很幽雅。
一下子我悬着的心就放下来了,我真的特别感激我们师父,而且我觉得我就是师父的弟子,我找师父真的就是自然的,原来我的这种很离经叛道的想法,师父会接受会支持。
明影师 :其实你的这种想法正好符合了柏林精神。 一个是开放,一个是融入。昨天大和尚讲过的。
夏居士 :我想好多事都是暗合的。这种定位,事实证明我选得很对,很多人接受了。最初的客人可能就是先从我这个朋友圈开始往外扩散,我的朋友当然是佛教徒最多,他们的朋友不一定也是佛教徒了,很多人来了,包括有基督教的。我听说有天主教教会很高层的人也来过。变成了一个很开放的地方,文化界的人士,演艺界的人士,一些很知名的人士,他们都来,也都喜欢。佛教徒也喜欢,其实佛教徒和顺乎善法的东西,应该很相应。我觉得这样就达到了当初在设计时一个比较超前的目的。
再谈荷塘月色的特色。当时我想如果把共性能够做足的话,从环境上、从人群的定位上能够接受,我还要把特色做好。这个特色遵循了师父的指导,师父当时说,做素菜一定要素形、素名、素味,佛教徒做素餐厅,应该遵循这个特点。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特色,从餐饮业来说,做素食、素餐厅,跟其它的餐厅相对而言,这是特色,因为我是全素的。第二点,当时全国还有其它的素餐厅,虽然北京只有两家,但是南方的素餐厅不少,而且生意也不错,在这么多的素餐厅里头,还要做出自已的特色来。第一个特色,就是遵循师父的那个指示,素形、素名、素味。传统的素食餐厅走的都是以素仿荤的路子。所谓以素仿荤,就是把豆制品——主要就是豆制品做成鸡的形状、鸭的形状、牛排的形状,尽量让这个素食做得跟荤的味一样。
明影师: 骨子里还是肉食文化。
夏居士: 对。它的包装是肉食的。
明影师: 素食内容,荤食包装。这个就叫做犯意杀。
夏居士: 对!师父当时就是说,佛教讲身、口、意三业,如果我喝的这杯是水,但如果把它想成是酒的话,那它就是酒,所以意念很重要。师父的这个开示让我茅塞顿开,而且体现了修行人对于自己的那种细微的意念、行为的 护持。 师父们已经不需要了,他们在寺院里吃的都是素形素名素味的东西,但是我们在开素餐厅的时候,也要对那些来吃素的人,对他们的意念有一个护持,这个意义特别深远,而且从生意角度来说也是一大特色。所以荷塘月色所有的菜出来以后,都是破了那个荤形,我们的素食是素形。本身进来的半成品,就是素鸡素鸭,它是很象很象的,如果端出来没有破掉,你可能根本不知道这是素的。我曾经听说有家素餐厅,请哪个大德高僧去,端上来的是一只活灵活现的素鸭,结果那个大德当时就起身离开了。我们就是把这个荤形给破了,用素形。
我们也没有沿用其它餐厅的名称,比方说他们的菜还叫鱼香肉丝、宫爆鸡丁。我们就用素名,荷塘月色的名字就是很诗意的。这里面明影师都参与过的。
明影师: 第一次试餐的时候,我也在场。
夏居士 :对。第一次试餐的时候请了一些好朋友,师兄弟大家一起来评判提意见。
明影师: 当时我还是居士。
夏居士 :那次主要就是对味道提好多意见,名字上大家也提了一些。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快开张了,马上做菜谱了,但是还有那么多菜都没有名字,而我又坚持要素名,就把全家人叫去了,我父母、阿姨都叫去了,我们家人都是知识分子。然后上一道菜我就逼着他们起一个名字,逼得他们当时都头昏脑涨的,说没见过你这样的,人家都叫宫爆鸡丁,你就叫宫爆鸡丁吧,人家都叫那个,你干嘛非要这么标新立异?他们有时候随便说一个我还不满意,我说不行,再换,这一道菜上来半天也不让他们吃,吃了以后,色香味形就破坏了,就想不起来了。后来逼得他们说,算了算了,你就别这么做了,别这样折磨我们了。他们提供了几个名字,也不得不把他们放了,放了之后我就自已弄,一点一点地弄,把这个素名做出来了。
素味也是其他饭店不太注重的。如果是用肉食文化包装的话,他一定会把素的东西做得尽量像肉,取材也都是那种半成品。而我们一开始的时候,我就坚持要求厨师尽量少用那些半成品的东西,多从新鲜的蔬菜水果天然地取材,在制作之后,尽量能够保留它天然的味道。这一点是我们的一个特色,素形、素名、素味。
我体现佛教文化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在餐厅旁边的另一个屋子里有一个书坊。给餐厅的客人配一个书坊,客人可以在那儿看书,也可以买书,有佛教的一些书。
明影师: 书坊里都是传统文化方面的书,还有一些是健康文化的。
夏居士 :收集了一些这样的书在那儿,客人可以看可以买。我想客人来了,他在吃饭的时候,不用那些香烟缭绕的东西去环绕他,去给他压迫感。但是他吃完饭或是吃饭之前,可以进我们的书坊去看看。他可以在这儿免费的随意地看一些书,这个时候我就要对他的精神,有一个 ….
明影师: 精神食粮的供养。
夏居士: 对,有一个供养吧。明影师这个词太好了,对他的精神有一个供养。我刚才想说,对他的精神有一个“侵略”。
明影师 :供养比较好。
夏居士 :对,用供养比较好,用这个来包围他。这个是我的特色,我在书坊里要突出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特色。
明影师 :夏居士她自已体会到,佛教文化、传统的东方的文化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急需的最宝贵的,她愿意把她体验到的最宝贵的东西来供养荷塘月色的每一位客人。我觉得这个发心是非常殊胜的。
刚才夏居士在讲到她对于素食餐厅的定位当中,讲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我们在家居士如何把我们的工作,把我们的事业定好位。这里面不要有太多宗教的气氛,因为它要传达佛法的精神,而佛法的精神应该是在任何事物当中都能体现得出来的。佛法的精神是什么呢?虚云老和尚讲,佛法的经典有三藏十二部之多,但概括起来只有两个字——因果。因果体现在具体的事情上就是因缘生法。任何一个法,不管是素食餐厅,还是书坊,还是任何一个科研课题,或者说上学,或者是家庭,都有它具体的因缘变化的规律。合适的因缘具备了,它就能成功,这个因缘不具备,就不能成功,这就是因缘生法,它是遍一切处的。这是佛法的核心。佛教的许多形式,如烧香、供佛像等等,要表达的就是因缘生法的精神。你想做什么事业,比如说你想开一个素食餐厅,那你就要想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客户,怎么样才能让大家喜欢这样的一个餐厅。一定是符合了规律,这个餐厅才能办得下去。佛法的精神是遍一切处的,你符合了,就能成功,不符合,就不能成功。店里面放了多少声佛号,摆了多少佛像,烧了多少香,那个也只是为了帮助我们发菩提心,修行,帮助我们认识因缘生法这一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理。这一点呢,我觉得大家要是体会到了,可以研究自已的工作,怎么样才能够符合这个因缘生法的规律。也可以研究那些成功经验,成功人士的经历,符合条件就能成功,不符合条件,那就失败。在这一点上佛法的加持,也是在内的,它是启发我们去认识因缘生法,帮助我们完成这个因缘,而不可能离开这个具体的因缘之外还有个什么。我们很多居士容易犯的错误,认为我们拜了佛,其他的什么事情可以不管了。策划也不如法,不客观,目标定得…
《生活与修行(夏泽红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