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般沒有修行的衆生,認爲說我們現在去打電動玩具、去飙車、吃喝嫖賭、跳舞,都是很快樂,認爲我們的青春不要留白,因此當下就要趕快去享受,人生苦短啊!這是一般人的一套說辭。
但是,真正修行人卻看到你這樣在做,事實上你的背後、你的內心是苦的,你只是一直在找一些興奮劑,找一些安慰劑,找一些刺激的東西,來興奮、刺激麻醉自己而已,就好像說內心裏面的苦,然後去吃一些安非他命、吃一些毒品,他們是看到衆生事實上都是在找一些止痛劑、興奮劑來自我麻醉,不然就是不敢面對現實的人生,然後寄托于遙遠的未來、遙遠的他方世界。對于真正走原始佛法的人來講,那是不切實際的,于是就反駁他們,然後跟他們講:我們不想去過夢幻世界的那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我們事實上是重視這一生、這一世的心安、快樂、解脫自在。于是別人就問:到底是什幺意思呢?爲什幺說你是「舍非時樂」,而「就現世樂」呢?
比丘就回答:因爲世尊曾經開示我們「他世樂少味多苦」,到他方世界、到來世,或是到他方世界去追逐那一種樂,是「少味多苦」,也就是說好處比較少,而壞處呢?卻很多啦!因爲很多的不切實際,「少利多患」的意思,益處比較少、患比較多,因爲不切實際的未來啊!「世尊說現世樂者」,什幺叫「現世樂」呢?「現世樂」具體展現出來,他是當下這一生、這一世,而且現在就能夠「離諸熾然,不待時節」,內心的苦迫不安、焦慮不安,真正去聞、思、修之後,馬上心就能夠甯靜下來、清靜下來,叫做「離諸熾然,不待時節」,什幺時候能夠解脫自在呢?那是沒有時間限製的,沒有限製你一定要幾年或是幾十年,或是還要幾世代以後,不是這樣的!
真正一條明明白白的解脫道,如果好好實實在在去做,當你聞、思、修紮紮實實做,自然能夠「不待時節」,隨時都有解脫的可能,而且每一天都是不斷的,累積小悟、小悟、小悟,到有一天就會大徹大悟,那是「不待時節」。「能自通達」自己能夠知道現在解脫了沒有,能夠自知、自覺、自作證。「于此觀察,緣自覺知」爲什幺能夠受用到現世之樂、解脫自在呢?因爲「緣自覺知」,都是經過你的親修實證。所以,解脫是當下就能夠受益、受用,快樂自在啊!真正原始佛法的修行,佛陀早期所帶領大家的,都是很實實在在的,你一步一腳印的做,就能夠很快的受益無窮,不是說叁大阿僧祇劫,沒有這樣的說法,也不是說一定要到未來世,所謂「未來世」是因爲你的心智很弱,你的依賴性還很強,這樣才鼓勵你一些「生天法」。
只要你可以,當下就能夠得到快樂、解脫自在,只要能夠把佛法正確的聞思、正確的去受用,這跟你的工作不會沖突,工作也是在修行。凡夫對于客觀的世界,不是樂觀就是悲觀,樂觀就是只看正面,悲觀的人就是只看負面,有智慧的人對于客觀的世界,既不樂觀、也不悲觀,他只是「如實正觀」。這是一個實相的世界,衆生都喜歡,這邊是白的、這是我所要的,這邊是黑的、這邊是我所不要的,然後二元對立一直在對抗。如果以紅與黑來對比,我們就認爲紅的是好的、黑是不好的,這邊是紅的、這是我所要的,這邊是黑的、這是我所不要的,有的人就是這樣取角。
事實上,有白天、有黑夜,有白天、有黑夜,當有風平浪靜的時候,也有大風大浪的時候,很多人就一直在排斥,有的人只是看世間黑的一面,如果只是看世間黑的一面,你就會産生悲觀、悲觀的人生,如果你看的只是五彩缤紛的世界,種種快樂、美好的這一面,光是看這一面,于是産生一種很樂觀的心,但不是一種正確的樂觀、健康的樂觀,此所謂「樂觀」是掩飾掉他所不要的、只追他所要的,到後來他還是會很苦,因爲他一直不能夠接受黑的這一面。所以,此即一些比較偏激的文學家,到後來會走上自殺之途之因,因爲原來的文學家都是唯美,把世間都看成紅的、要的、美的,因此寫出來的文學方面,都是很動人的,但是另一面卻都是刻意去掩飾,不去看啊!
問題是你不想看的,它偏偏都會出現,到後來內心的苦、內心的恐慌,沒辦法去接受之時,都是苦啊!悲觀的人,他這一面都不去看到。一個修行者、解脫者,他這兩面都是如實觀,都去看到啊!人性有黑暗的一面,也有光明的一面,每個人有優點、也有缺點,我們能不能如實接納自己的缺點,也如實接納別人的缺點?讓每一個人的優點能夠發揮出來,也能夠包容別人的缺點,以及包容自己的缺點,這樣才會是一個健康的、如實觀的完整人格,故而一個解脫者是如實正觀,不去扭曲、不去染汙,讓萬事萬物如實的顯現。凡夫的樂,是與苦相對稱的樂,是有得、有依、有抓取之後的樂,此種樂的背後跟隨著的是苦,解脫者的樂是離苦樂兩邊,是無依、無得、也無系縛的樂。
凡夫的樂是把這些否定掉、掩蓋掉,然後追逐他的樂,就像有的人沒有什幺錢,反正做一天、賺一天,我就吃一天,如果沒錢了,我借來也可以借,至于什幺時候再還,變成只是講求當下的一種享受。事實上,他都是一直在逃避,一直在逃、一直在避,那不是健全、正確的心態,凡夫的樂是在未來,當目標、理想達成之後,一般人都常常想:未來要怎幺樣?然後當目標實現之時,我才會快樂啊!在過程中你都不快樂,你會覺得自己沒有到達,我怎幺可以快樂?!但是解脫者的樂是在現在,在永恒的現在,你不要想說自己還沒有解脫,我現在是凡夫啊!因此我現在還苦啊!很苦啊!因爲你觀念的認知還沒有扭轉過來而已。事實上,如果你真正體悟、體會、扭轉過來,你當下就很快樂,在佛不增、在凡不減,只是你有沒有體悟到而已。
所以,解脫者的樂是在現在,是在永恒的現在。衆生所能活的只有在現在,其他的過去與未來,那都是衆生腦海中的一個泡沫、一個念頭,這是很重要的觀念。我們所能夠活的只有現在,但是一般衆生卻都是活在未來,或是活在過去,被過去的重重的包袱拖累著好苦、好苦啊!被一些業力……很多的觀念,把你這樣拖累著,你的腳都被那些石頭綁住了,因此你走得好辛苦啊!不然就是去想象很多的未來,去投射在很多的未來夢幻世界,然後拼命一直追啊!一直追啊!你現在就過得很苦啊!很緊啊!像這樣什幺時候才能夠停下來呢?如果沒有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就像一具行屍走肉。但是,你不要想說我現在活著、我現在很好啊!我們這是以高標准來講,你的生命沒有全然的活出來,你沒有解脫自在啊!這樣就算在行屍走肉的世間。
禅修就是以一些有爲的方法、八萬四千法門,各種方法都只是讓你回到當下來,讓你從過去到未來的夢幻世界,從醉夢的世界裏面醒過來、活在當下,持咒也好,唸佛也好,打坐也好,經行也好……,都只是讓你清醒的活在當下。當你清醒活在當下之後,才能夠去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法都是在現在,要見法一定要活在現在,你要入法流,一定要活在現在,如果你的種種方便法門,種種修行、打坐、唸佛、經行,如果不是讓你回到眼前來見法,你都還在世間的方便法裏面繞,因此重點要掌握住,不然你很認真修行,然而還是一直在構築你的夢幻世界。
(第叁節)有人煽動就是佛陀,因爲佛陀成道之後,還是過著托缽的生活,佛陀的外相方面並沒有什幺改變,而且只是穿著很簡單的「糞掃衣」,不是像現在一般出家衆所穿的。「糞掃」是什幺嗎?臺語是「垃圾」,事實上我們很多臺灣話,都是唐宋當時國語,漢語很多都是這樣,因此「糞掃」事實上就是垃圾,「糞掃衣」就是垃圾衣,他們都是廢物利用,而且很多都是人家裹屍體之後不用的,然後那個衣服是出家人才拿來用,他們都是廢物利用,想說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因此佛陀穿的也是這種糞掃衣,然後外相看起來都很不起眼,于是有人就煽動他說:佛陀啊!你是一個太子,應該回去做國王,這樣你又可以叱咤風雲,又可以這樣有名有勢、有利。
事實上,就在煽動佛陀,佛陀就告訴他:「我都無心欲作國王,雲何當作?我亦無心欲令雪山王變爲真金,何由而變?」因爲世間的實相,我看的清清楚楚,名利富貴對我如浮雲啊!這裏面絕對不是消極,絕對不是悲觀,真是很深刻的看透人生實相,看透整個生命的實相,體悟富貴名利于我如浮雲,但絕對不是消極悲觀。佛陀每天還是一樣風塵仆仆的,到處在跟衆生講經說法,一樣做他所該做的。爾時,世尊就說一句偈回答:「正使有真金,如雪山王者」雪山就是喜馬拉雅山,一個人就算得到整堆像喜馬拉雅山堆積這幺高的黃金大山,「一人得此金,亦複不知足」還是不知足的、不會滿足的,他還是不會停下來的,因爲衆生常常是貪得無厭,你得到的越多,結果你的欲貪、欲求,反而又越多越大。
欲貪、欲求越多,事實上展現出來的就是越貧窮,當你得到越多,你的欲貪又越大,事實上就是越貧窮。「是故智慧者,金石同一觀」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是「金石同一觀」,要做到這方面也不容易,現在舉大地來講,現在把一堆黃金放在這一邊,一堆鑽石放在這一邊,還有一堆牛糞放在那一邊,對大地來講,完全都是平等。一個解脫者、了悟真理實相的人,他的心就是去看到整個法界的真理實相,因此對這些名利方面,他不會執著。就算我們現在送你一堆黃金,跟送你一堆牛大便,都好像都一樣,如果以世間法來講,都是完全一樣。但是以世間法來講,送這一堆黃金,他可以把它轉換過來,利益衆生、弘法利生方面的,有世間法上面的方便,這是可用,但是對出世間法來講,他是完全平等的。對一個解脫者來講,你有沒有送他黃金,無所謂!有,把這些反饋利益衆生,它只是一個工具。
佛陀了悟再高的王位權勢,再多的金銀財寶,都會在黑洞裏面消失歸「空」。任何你所抓的,到最後都只是一場夢、一場空。凡夫因不了悟,所以成爲無窮欲…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五章 至人只是常--反璞歸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