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五章 至人只是常--反璞归真

  第卅五章 至人只是常--反璞归真

  

  「至人只是常--反璞归真」的「常」,当我在写这个「常」之时,又有人提出来说:「奇怪?佛教不是讲无常吗?至人怎幺又是回到「常」?」这个「常」,不是与「无常」对比的那个「常」,只是回复一个平凡、平实、平淡的人,实实在在的一个人。,一个真正的解脱者,就是回到平凡、平实、平淡的一个人--反璞归真。

  (第一节)「世尊告诸比丘:若所有法,彼彼意解作证,悉皆如来无畏智所生」佛陀所讲出的法,也就是所有他体悟的真理,「彼彼意解作证」,都是经过佛陀本身的「意解作证」,「意解」都是经过他去体悟、去求证的,「作证」经过他理解、然后加以求证的。「悉皆如来无畏智所生」都是来自佛陀的无畏智,意即一个真正的解脱者,体证真理实相的人,所有的畏惧、不安都消失了,展现出大无畏的精神,因为他所体悟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不管从哪个角度去求证,都是禁得起任何考验求证的,不会有任何的畏惧,只怕你不求证,不怕被考倒,因为他所讲出的,都是真实之语,来自于本身的亲修实证。

  「若比丘来为我声闻」成为佛陀的学生、弟子,只要能够「不谄不伪,质直心生」,真的实实在在、忠厚老实,这样「我则教诫、教授为其说法」,这样的材质,心地善良纯洁,我就会讲解「无上甚深微妙法」,让他能够「晨朝为彼教诫、教授说法,至日中时得胜进处」,如果真正听闻解脱的方法--解脱法,早上听闻,下午、晚上经过你的闻思,就会落实到实际的运用与求证,因此马上就会受用。「若日暮时为彼教诫、教授说法,至晨朝时得胜进处」,晚上帮他讲解一些法要、法义、法要,他就会加以去闻思求证,于是隔天就会有很多的法喜、很多的体悟。

  一个法喜体悟出来之后,就会转变他的观念,因此为什幺会这幺快呢?记得!我们修行的一个重点,是在于整个修行从迷到悟,从凡夫生死苦海到解脱,整个重点是在于「转念」,修行的重点在于你能不能转念?「迷」就是你在苦海里面浮浮沉沉,因为你的认知错误,对真理实相没有正确的了解,当你认知错误之后,就颠倒梦想的抓取,于是导致在苦海中浮沉。今天我们经过法义的闻思、诠述、解析,加上你的去求证,当听闻之后,就会处处去求证。当你真正去求证之后,发现:喔!原来事实就是这样,跟我所讲的、跟佛陀所讲的,没有两样,当你真正去体证到之后,才叫做你的亲证。

  当你体证到之后,因为都是用心灵去体悟,发现到:喔!原来过去是在颠倒梦想,这时候你醒过来了,就远离颠倒梦想。这中间没有增加两只手,也没有多增加两条腿,你只是转个念而已。所以,解脱与否,不是在那里练功夫,不是说我要打坐多久、禅定多久,我一定要怎幺样的姿势,那些都只是方便法配合,是有助于你迈向解脱。但这些是方便法、不是究竟,它是有助于修行,但是如果你没有正确的深入去闻思、去体悟,念头没有转过来,还是在苦海里面浮沉。所以,经过你的实修实证,实际去闻思修证之后,受用都很快啊!在这半年上课期间,有学员、有学生就真正这样去做,以前他也是学佛经历了廿几年了,他也真的是到处在找、在找,但是当他最初去找我,我还是跟他讲要好好归零,然后半年的闻思,一步一脚印的去做,他真正这样去做了,因此每次上完课,他就是不断在历缘对境里面,去闻思、去体悟、去求证,当他越体悟、法喜越多。

  真正能够归零、身心柔软,你随时都在体会,然后都是在转念,不断的转念,于是有一段期间觉得最近几个月,好像也很少打坐,好像没有什幺修行,但是却觉得法喜不断的涌现,就是当下的历缘对境里面,都是在止观双运。当你的心有静下来,然后不断的去求证,你的体悟就会很快。所以,昨天晚上跟你讲,经过好好体会之后,今天早上就会有很大的转变。「如是教授已,彼生正直心,实则知实、不实知不实,上则知上、无上则知无上,当知、当见、当得、当觉者,皆悉了知,斯有是处!」因为他能够随时归零,身心又柔软、实实在在,然后不是迷信,又会不断去求真求证,「彼生正直心」,所谓「直心是道场」,你一定要实实在在、很直心,直心是道场。

  「实则知实」当你真正体会到就知道自己有体悟到了,当你没有体悟到的,也承认自己还没有体悟到,不要欺骗自己,是在道听涂说的,也要确信自己是道听涂说的,别人在批评阿罗汉是怎幺样?除非你是阿罗汉、你能够亲证,不然都要保留啊!要实实在在,你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上则知上、无上则知无上」,有上进心就知道这段期间你有突破,就承认你有突破,这段期间都浸泡在没有成长,也要知道自己还没有突破、没有归零,还带着我慢之心在听、在怀疑,也要清楚知道自己现在是在什幺样的情况,这样才能够如实照见,这样「当知、当见、当得、当觉」,应该知道的、你会去知道,应当去体证的,你就能够体证得到,这样「悉皆了知,斯有是处!」如此才能够在短期间内亲证。

  这里的课程已经七个多月了,一开始就有跟大家讲过,只要这一段期间,好好的来配合,好好的去闻思,你会有很重大的突破,不错!有人已经可以做到这样,可以来亲证。【法义分享】学佛一开始就要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如果你有谄曲之心,或是为名闻利养而修行,那幺与原始佛法的解脱道是不易相应的。世间法是越修越学越多,出世间法刚好是相反的,是要让我们认清实相,然后让我们远离过去的颠倒梦想,绝对不是消极悲观,那是一种如实观,让我们如实的了知实相。

  修行人要有道骨。道骨与我慢不同;大无畏与霸气不同。因为有的人认为修行人要有霸气,在台上要展现好像很凶猛的狮子吼,你要真的是亲证,真的是大无畏、没有我慢啊!真的是没有我慢才可以,不然你的霸气里面,是充满着我慢在作祟,而你表面的霸气、表面的我慢,事实上深层内心里面是自卑、卑慢在作祟,要静下来自我好好的解剖、解析。一个真正体证「无我」的人,就是会展现出大无畏的精神,他是有道骨,但是没有傲慢气息,至于说这个人到底是有我慢的霸气?还是说无我--没有我慢的道骨呢?只要你心静下来,就可以感受得到。当当你越真实面对自己,别人是真是假?有没有我慢?可以清楚的感受到。

  水是很柔软,但是妙用无穷,也是有很多的启示,而且妙用无穷。「空」是无为、但无不为,老子讲「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终至无为」无为之后呢?无为而无不为,真正「无我」之时,才能展现出大承担、大气魄。所以,解脱者是「无为」,然而契入「无为」的人,绝对不是消极悲观、逃避啊!不是那回事啊!真正的「无我」,生命才会生龙活虎;真正的体会「无为」,才会有大气势、大气魄、大承担,那个是生死也在所不惜啊!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啊!置个人死生于度外,但是这里面绝对没有我慢,没有说要建立自己的宗教事业、宗派体系、建立自己的山头,绝对没有那回事的。如果有那些,都还在我、我所的框框里面绕。

  能放下一切,才能拥有一切,含意都很深,要慢慢去体会,什幺叫做放下一切?当你放下之后,你才能够拥有。在禅修时,有的人可以体会到了,有部分的同修,还没有真正产生法喜,当时也跟大家提过,你要用「无为」的方法,才能够体悟到法界的法流,你要能够放啊!种种方便法、种种闻思这些是协助你,来到游泳池的旁边,协助你来到岸边,再来就是要放啊!「法尚应舍」,你要见法,要用「无为」的心,才有办法见到法,所以说你要放下一切,才能够拥有一切;能大死一番,才能不生不死。

  修行人要有「罗汉托空钵也在所不惜」的魄力与决心,才会有成。否则容易被世俗的名利欲望牵着鼻子走;想渡众生,反而被众生牵着鼻子走。含意都很深,希望大家能够慢慢地去体会,慢慢地去求证,你看的越深、越多,包括佛教界、在家、出家众,所展现出来的这些,如实去看得越深,你的体悟就会越深。人到无求品自高,如此才能真正反璞归真。无求品自高,绝不是消极悲观,就像现在各位有在上班、有在工作,把你现在当下的这一份工作,好好把它做好,至于能不能升官,你不要去企求、不要去奢求,你只要实实在在的做,每天都过得很高兴、很快乐、心安理得,升不升官都无所谓,像这样才能够真正把你的生命意义发挥出来,当下该做什幺、我就去做。

  (第二节)有人看那些出家人在修行,就觉得说你们何必如此自我折磨呢?等于就好像在煽动他,就跟他讲说「年在盛时」,你现在年轻时候,「应受五欲庄严自娱」,应该要去追名逐利,应该是要好好去享受,为什幺要「违亲背族」,一直专心在修行呢?人家都一直在工作岗位上争取位子,你为什幺没有好好去做这些,却把修行放在第一顺位呢?「悲泣别离,信于非家」,

  什幺你想要出家的念头很强?比较广泛的解释就是为什幺你一直要在找法、找解脱道呢?现在不是这样很好吗?你好好去享受享乐啊!「出家学道?」何必如此、何必自找苦吃呢?你为什幺要舍现在世的快乐,然后去「求他世非时之乐」呢?现在就能够享受了,你为什幺现在不享受,然后在那里修行?我觉得你这样好苦啊!

  「何为舍现世乐,而求他世非实之乐?」对修行人来讲,都是很大的一种诱惑、一种煽动,我们看这些修行的比丘就告诉婆罗门:事实上,你是不了解的,我们是「不舍现世乐求他世非时之乐」我们不是说放弃现世的快乐,而是去求遥不可及的、未来梦幻世界的乐,我们不是这样的!因为你们不了解啦!我们是「舍非时乐」,是舍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快乐,梦幻世界的那一种乐,事实上我们是舍弃那些的,「而就现世乐」我们是针对重视这一生、这一世,就能够解脱快乐的…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五章 至人只是常--反璞归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