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五章 至人只是常--反璞歸真

  第卅五章 至人只是常--反璞歸真

  

  「至人只是常--反璞歸真」的「常」,當我在寫這個「常」之時,又有人提出來說:「奇怪?佛教不是講無常嗎?至人怎幺又是回到「常」?」這個「常」,不是與「無常」對比的那個「常」,只是回複一個平凡、平實、平淡的人,實實在在的一個人。,一個真正的解脫者,就是回到平凡、平實、平淡的一個人--反璞歸真。

  (第一節)「世尊告諸比丘:若所有法,彼彼意解作證,悉皆如來無畏智所生」佛陀所講出的法,也就是所有他體悟的真理,「彼彼意解作證」,都是經過佛陀本身的「意解作證」,「意解」都是經過他去體悟、去求證的,「作證」經過他理解、然後加以求證的。「悉皆如來無畏智所生」都是來自佛陀的無畏智,意即一個真正的解脫者,體證真理實相的人,所有的畏懼、不安都消失了,展現出大無畏的精神,因爲他所體悟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不管從哪個角度去求證,都是禁得起任何考驗求證的,不會有任何的畏懼,只怕你不求證,不怕被考倒,因爲他所講出的,都是真實之語,來自于本身的親修實證。

  「若比丘來爲我聲聞」成爲佛陀的學生、弟子,只要能夠「不谄不僞,質直心生」,真的實實在在、忠厚老實,這樣「我則教誡、教授爲其說法」,這樣的材質,心地善良純潔,我就會講解「無上甚深微妙法」,讓他能夠「晨朝爲彼教誡、教授說法,至日中時得勝進處」,如果真正聽聞解脫的方法--解脫法,早上聽聞,下午、晚上經過你的聞思,就會落實到實際的運用與求證,因此馬上就會受用。「若日暮時爲彼教誡、教授說法,至晨朝時得勝進處」,晚上幫他講解一些法要、法義、法要,他就會加以去聞思求證,于是隔天就會有很多的法喜、很多的體悟。

  一個法喜體悟出來之後,就會轉變他的觀念,因此爲什幺會這幺快呢?記得!我們修行的一個重點,是在于整個修行從迷到悟,從凡夫生死苦海到解脫,整個重點是在于「轉念」,修行的重點在于你能不能轉念?「迷」就是你在苦海裏面浮浮沈沈,因爲你的認知錯誤,對真理實相沒有正確的了解,當你認知錯誤之後,就顛倒夢想的抓取,于是導致在苦海中浮沈。今天我們經過法義的聞思、诠述、解析,加上你的去求證,當聽聞之後,就會處處去求證。當你真正去求證之後,發現:喔!原來事實就是這樣,跟我所講的、跟佛陀所講的,沒有兩樣,當你真正去體證到之後,才叫做你的親證。

  當你體證到之後,因爲都是用心靈去體悟,發現到:喔!原來過去是在顛倒夢想,這時候你醒過來了,就遠離顛倒夢想。這中間沒有增加兩只手,也沒有多增加兩條腿,你只是轉個念而已。所以,解脫與否,不是在那裏練功夫,不是說我要打坐多久、禅定多久,我一定要怎幺樣的姿勢,那些都只是方便法配合,是有助于你邁向解脫。但這些是方便法、不是究竟,它是有助于修行,但是如果你沒有正確的深入去聞思、去體悟,念頭沒有轉過來,還是在苦海裏面浮沈。所以,經過你的實修實證,實際去聞思修證之後,受用都很快啊!在這半年上課期間,有學員、有學生就真正這樣去做,以前他也是學佛經曆了廿幾年了,他也真的是到處在找、在找,但是當他最初去找我,我還是跟他講要好好歸零,然後半年的聞思,一步一腳印的去做,他真正這樣去做了,因此每次上完課,他就是不斷在曆緣對境裏面,去聞思、去體悟、去求證,當他越體悟、法喜越多。

  真正能夠歸零、身心柔軟,你隨時都在體會,然後都是在轉念,不斷的轉念,于是有一段期間覺得最近幾個月,好像也很少打坐,好像沒有什幺修行,但是卻覺得法喜不斷的湧現,就是當下的曆緣對境裏面,都是在止觀雙運。當你的心有靜下來,然後不斷的去求證,你的體悟就會很快。所以,昨天晚上跟你講,經過好好體會之後,今天早上就會有很大的轉變。「如是教授已,彼生正直心,實則知實、不實知不實,上則知上、無上則知無上,當知、當見、當得、當覺者,皆悉了知,斯有是處!」因爲他能夠隨時歸零,身心又柔軟、實實在在,然後不是迷信,又會不斷去求真求證,「彼生正直心」,所謂「直心是道場」,你一定要實實在在、很直心,直心是道場。

  「實則知實」當你真正體會到就知道自己有體悟到了,當你沒有體悟到的,也承認自己還沒有體悟到,不要欺騙自己,是在道聽塗說的,也要確信自己是道聽塗說的,別人在批評阿羅漢是怎幺樣?除非你是阿羅漢、你能夠親證,不然都要保留啊!要實實在在,你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上則知上、無上則知無上」,有上進心就知道這段期間你有突破,就承認你有突破,這段期間都浸泡在沒有成長,也要知道自己還沒有突破、沒有歸零,還帶著我慢之心在聽、在懷疑,也要清楚知道自己現在是在什幺樣的情況,這樣才能夠如實照見,這樣「當知、當見、當得、當覺」,應該知道的、你會去知道,應當去體證的,你就能夠體證得到,這樣「悉皆了知,斯有是處!」如此才能夠在短期間內親證。

  這裏的課程已經七個多月了,一開始就有跟大家講過,只要這一段期間,好好的來配合,好好的去聞思,你會有很重大的突破,不錯!有人已經可以做到這樣,可以來親證。【法義分享】學佛一開始就要實實在在、腳踏實地。如果你有谄曲之心,或是爲名聞利養而修行,那幺與原始佛法的解脫道是不易相應的。世間法是越修越學越多,出世間法剛好是相反的,是要讓我們認清實相,然後讓我們遠離過去的顛倒夢想,絕對不是消極悲觀,那是一種如實觀,讓我們如實的了知實相。

  修行人要有道骨。道骨與我慢不同;大無畏與霸氣不同。因爲有的人認爲修行人要有霸氣,在臺上要展現好像很凶猛的獅子吼,你要真的是親證,真的是大無畏、沒有我慢啊!真的是沒有我慢才可以,不然你的霸氣裏面,是充滿著我慢在作祟,而你表面的霸氣、表面的我慢,事實上深層內心裏面是自卑、卑慢在作祟,要靜下來自我好好的解剖、解析。一個真正體證「無我」的人,就是會展現出大無畏的精神,他是有道骨,但是沒有傲慢氣息,至于說這個人到底是有我慢的霸氣?還是說無我--沒有我慢的道骨呢?只要你心靜下來,就可以感受得到。當當你越真實面對自己,別人是真是假?有沒有我慢?可以清楚的感受到。

  水是很柔軟,但是妙用無窮,也是有很多的啓示,而且妙用無窮。「空」是無爲、但無不爲,老子講「爲道日損,損之又損,終至無爲」無爲之後呢?無爲而無不爲,真正「無我」之時,才能展現出大承擔、大氣魄。所以,解脫者是「無爲」,然而契入「無爲」的人,絕對不是消極悲觀、逃避啊!不是那回事啊!真正的「無我」,生命才會生龍活虎;真正的體會「無爲」,才會有大氣勢、大氣魄、大承擔,那個是生死也在所不惜啊!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啊!置個人死生于度外,但是這裏面絕對沒有我慢,沒有說要建立自己的宗教事業、宗派體系、建立自己的山頭,絕對沒有那回事的。如果有那些,都還在我、我所的框框裏面繞。

  能放下一切,才能擁有一切,含意都很深,要慢慢去體會,什幺叫做放下一切?當你放下之後,你才能夠擁有。在禅修時,有的人可以體會到了,有部分的同修,還沒有真正産生法喜,當時也跟大家提過,你要用「無爲」的方法,才能夠體悟到法界的法流,你要能夠放啊!種種方便法、種種聞思這些是協助你,來到遊泳池的旁邊,協助你來到岸邊,再來就是要放啊!「法尚應舍」,你要見法,要用「無爲」的心,才有辦法見到法,所以說你要放下一切,才能夠擁有一切;能大死一番,才能不生不死。

  修行人要有「羅漢托空缽也在所不惜」的魄力與決心,才會有成。否則容易被世俗的名利欲望牽著鼻子走;想渡衆生,反而被衆生牽著鼻子走。含意都很深,希望大家能夠慢慢地去體會,慢慢地去求證,你看的越深、越多,包括佛教界、在家、出家衆,所展現出來的這些,如實去看得越深,你的體悟就會越深。人到無求品自高,如此才能真正反璞歸真。無求品自高,絕不是消極悲觀,就像現在各位有在上班、有在工作,把你現在當下的這一份工作,好好把它做好,至于能不能升官,你不要去企求、不要去奢求,你只要實實在在的做,每天都過得很高興、很快樂、心安理得,升不升官都無所謂,像這樣才能夠真正把你的生命意義發揮出來,當下該做什幺、我就去做。

  (第二節)有人看那些出家人在修行,就覺得說你們何必如此自我折磨呢?等于就好像在煽動他,就跟他講說「年在盛時」,你現在年輕時候,「應受五欲莊嚴自娛」,應該要去追名逐利,應該是要好好去享受,爲什幺要「違親背族」,一直專心在修行呢?人家都一直在工作崗位上爭取位子,你爲什幺沒有好好去做這些,卻把修行放在第一順位呢?「悲泣別離,信于非家」,

  什幺你想要出家的念頭很強?比較廣泛的解釋就是爲什幺你一直要在找法、找解脫道呢?現在不是這樣很好嗎?你好好去享受享樂啊!「出家學道?」何必如此、何必自找苦吃呢?你爲什幺要舍現在世的快樂,然後去「求他世非時之樂」呢?現在就能夠享受了,你爲什幺現在不享受,然後在那裏修行?我覺得你這樣好苦啊!

  「何爲舍現世樂,而求他世非實之樂?」對修行人來講,都是很大的一種誘惑、一種煽動,我們看這些修行的比丘就告訴婆羅門:事實上,你是不了解的,我們是「不舍現世樂求他世非時之樂」我們不是說放棄現世的快樂,而是去求遙不可及的、未來夢幻世界的樂,我們不是這樣的!因爲你們不了解啦!我們是「舍非時樂」,是舍棄那些不切實際的快樂,夢幻世界的那一種樂,事實上我們是舍棄那些的,「而就現世樂」我們是針對重視這一生、這一世,就能夠解脫快樂的…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五章 至人只是常--反璞歸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