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九章 十個結
「閻浮車問舍利佛:『所謂束縛者,雲何爲縛?』」什幺叫束縛呢?也就是心靈的囚牢,舍利佛就回答:「縛者,有四縛,謂貪欲縛、瞋恚縛、戒進取縛、我見縛」「戒取縛」就是戒禁取。如果你有欲貪,對自己來講,就是一種束縛。你貪的越多、抓的越多,你的束縛就越多,瞋恚、戒禁取也都是。
什幺叫做「結」呢?「縛」是束縛,「結」就是打結,內心碰到境界,沒有歸○、沒有消化,內心裏面不斷在醞釀、在掙紮,或是在貪婪、或在抓取,你的內心就是在打結。所謂「結」,就是我們的內心在打結了。「結」有九種,「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各種錯誤的見解、知見)、他取結、疑結、嫉結、悭吝結」。「他取結」就是你的心沒辦法做到八風不動,別人的一些言語,別人的一些動作,別人的一些批評,很容易就把你抓走。你自以爲現在的修行、境界很高,可以入紅塵而不受汙染,結果人家批評你,什幺八風吹不動?結果一屁就把你打過江了。很容易就被一些境界把你取走、抓走,就是「他取結」,因爲我們的身見還很強,還很在乎我相,還很在乎別人的評論。
並不是說修行人就變得很皮,都不在乎別人了,一個真的解脫者,他是有很強的內觀、反照能力,他做什幺事情,是憑著良心、理性去做,不會去傷害別人。當下他該做什幺工作,他會去做;至于說別人的批評、別人的評論,對他來講,有則改之、無則勉之,別人講我的缺點、我怎幺樣,我有、就改進,沒有、就自我勉勵,不會把這些批評、評論或是攻擊,然後放在心上,在那裏醞釀、在那裏難過,甚至想要報複,內心裏面不會打種種結,縱然有在打一些結,也很快能夠解開、能夠消化。自己沒辦法解開,就一直在打結、打結,就會變成心有千千結,什幺時候才能夠打得開?!
修行不是越抓越多、越修越厲害,越修越厲害,是打越多的結。所以,修行解脫道是把內心的結一發現,就解開、解開、解開,越解開一個結,你就越放松、解脫。解脫就是把我們內心的結縛,一一的看到,解開、打開,不是去消除外面的不可意境界,想去消除外面的不可意境界,不可能、也做不到,或是說不願去面對現實,然後幻想式的要到一個理想的國度裏面去,你的心結沒有打開,就算你不滿意臺灣,移民到美國去,還是一樣。心境不改、心不淨,佛土不會淨;心能清靜、佛土就會清淨。所以,修行重點都是要回來打開我們種種結縛的。
「所謂使者?雲何爲使?」以前鄉下都有牛,牠被穿鼻孔之後,農夫就能夠牽著你向東,你就要跟著向東;牽著你向西,你就要跟著向西。馬也是一樣,被套上之後,再來就是要聽著他的指揮。所謂「使」,就是你跟境界打結,貪愛、染著之後,境界會牽引你向東或是向西。舉例來講,假如你生了一個很可愛的寶貝,只生一個而已,是你的掌上明珠,或是你家中的寶貝,你非常疼愛他、喜歡他,于是你跟他的關系,你都抓得很緊,小孩子在家裏,他走到哪裏,你的心就會跟著他到哪裏,你怕他跌倒、怕他受傷。漸漸長大之後呢?他出去只要還沒有回來,你的心就沒辦法真的安甯,你的心一直牽絆著他,就算到你年紀比較大,他已經是結婚了,或是男的就是娶媳婦了,女的就算嫁出去之後,你的心還是一直牽挂著她:嫁得不知好不好?生活不知過得如何?婆婆媽媽的心,還是一直放不下,你的結要打多久呢?
所以,只要你一直很在乎一樣境界,你抓X,就會被X所束縛,其他的都可以套進去。這種種結縛,你就是要去照見到,你所有的牽挂、所有的苦、所有的煩惱、所有的不安,慢慢回來檢視我們自己,都是我們內心在抓取、在打結,如果你能夠去看到這些,你會一一的解開。如此上班、工作,會不會變成消極、不在乎?不一樣喔!你消極、不在乎,變成不盡責,沒有盡心盡力去做,該做、你沒有去做,你的良心還是不會安啦!所以,我們要把修行溶入日常生活裏面,一樣!該做的、我們去做,反正該做的,我照樣去做,至于其他的抓取方面,我不會去抓取,作所該做,就是「使」的意思,「使」就是使弄,就是被它牽著走。看你愈在乎什幺樣的境界,包括人、事、物,境界就會使弄著你,它會牽著你的心,讓你的心沒辦法安止下來。
一般衆生遇到順境,就會去貪;遇到逆境、就會瞋。當你在貪的時候,就想要越抓越多,就會越想去抓。然後逆境呢?就會想要抗拒;順境就去貪、去抓,然後就會進一步繼續無止境的去追。遇到逆境呢?你會瞋,然後會去抗拒,無止盡的去逃,再來呢?你想要的,又會常常覺得欲貪、欲望無窮無盡。所以,你又覺得:要的、追又追不到,永遠都覺得錢不夠。要追的、追不到,要逃的、又逃不了,我們人生常常不斷地追、不斷地逃,一直追想要的,一直要逃避不想要的,于是不斷的追、不斷的逃,你的心沒辦法靜下來,就會産生苦啊!就是衆生在苦海世界的情況。順、逆方面,是依著每一個人的自我,你的好惡、你的喜好,你就歸入是順境;你所不想要的,就歸入逆境。每一個人的順境、逆境,每一個人所要的跟所不要的,都不一樣。
所以,你是按照你所要的,「自我」去把它劃分出來,就劃分出你想要的,還有你不想要的,于是就在一個世界裏面追得好苦,逃、也逃得好苦。我們今天就是要去看到這些,從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面跳脫出來,你要追啊!要逃啊!都是我們內心裏面在打結,我們內心裏面都在打結啦!你能夠看到這些,就能夠一一的斷除。因此,什幺叫做清涼呢?「清涼者,五下分結盡」包括「五下分結」這些結能夠盡。你在追或是在逃?你的內心是緊的、還是松的?你的內心都是緊的,內心緊的情況,就是一個苦,沒辦法很悠閑,沒辦法很放松,沒辦法很自在。所謂「清涼」,就是能夠放松、能夠自在,你能夠放得下,包括這一種追啦!逃啦!這些都沒有。並不是說消極悲觀,你該做的、要去做、該做的,你會去做。
一個解脫者會大慈大悲,跟衆生廣結善緣的,但是我在跟衆生廣結善緣的當下,沒有追名、沒有逐利,也不去逃避各種境界,別人的惡意批評、攻擊,也無所謂;講所該講的,也不必去逃什幺,但是也不去追名逐利,因此不會患得、不會患失。
【法義分享】「縛」:就是束縛、綑綁。「結」就是用繩索綑綁又打結。「使」:如同牛被穿鼻孔之後,使喚向東就得向東,使喚向西就得向西。「結、縛、使」都是束縛,綑綁、拘禁、不自由的意思,但不要以爲是別人在束縛、綑綁你,如果你責怪別人,就永遠沒完沒了。如果怪別人,修行就是要去修理別人。所以,常常有些夫妻會講:「我先生就是不修行啦!我才會這幺苦啊!他對我這幺不好,都是因爲他不修行啊!」我們都是希望別人修行,或是想說修行之後,回去要好好修理他,回去後要好好扭轉他。事實上,你去要求別人,那沒完沒了!一個人除非你能夠改變自己,不然你不可能改變別人。
「結、縛、使」都是來自于自己的貪愛、抓取。因爲無明所蓋、貪愛所系,以至于顛倒夢想而作繭自縛。所以,真正的解脫道就是回來看到苦的根本原因,在于自我的抓取以及顛倒夢想,從中醒過來、解脫自在。事實上,我們所需要的錢不是很多,我們不是要去搞大建設、要花很多錢,做這些大概幾十萬是需要,本來是預估五十萬,如果要做比較精良,可能也要上百萬,沒關系!我們有多少錢,就做多少事這樣,這是十方來護持、反饋十方。
(第二節)在【四部阿含】裏面,講述完整「十個結」的比較少,講述「五下分結」的占比較多;「五上分結」也有講,但是完整一起講的比較少。《長阿含》有講到「五下分結」跟「五上分結」,《雜阿含》也是有講到「五上分結」,但是《雜阿含》是講有關于「漏盡」方面的,它沒有具體把「五上分結」,單獨跟「五下分結」結合起來。但是在南傳,對「五下分結」跟「五上分結」是有整篇的,都有介紹「五下分結」、「五上分結」是什幺,你要斷「五下分結」、「五上分結」,需要透過什幺樣的方法,這裏就有選出幾經、幾節,讓大家來看一下。【相應部】裏面有關于這十個結,我們看第叁節。
(第叁節)「五下分結」就是身見結、疑惑、戒禁取、貪欲、瞋恚,斷這「五下分結」,要實修「八正道」。「五上分結」就是色界貪、無色界貪、慢、掉舉、無明,「斷此五種上分結,應修習八支聖道」你要斷這些,一樣要修習八正道,講的都很簡單,「八正道」把名稱貼上去,你要斷這些結就是修八正道,我也會講,問題是你怎幺樣真正去做到?我們一個一個解開。先講「五下分結」,「五上分結」在第卅一章會講。【法義分享】「身見結」就是不知此色身是由地、水、火、風所形成,不知是由因緣所形成,因而起了顛倒妄想,以爲此身就是我、我的,身外的就是非我、異我、我所。有一個主體、有一個主,就會把「客」對立出來了。
「疑結」就是懷疑有智慧的人(如佛陀、阿羅漢)所開示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懷疑有解脫者,懷疑有解脫的可能。健康的「疑」,是存疑、求證的疑,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求真求證的「疑」是很好、需要的,但這裏所講的「疑結」,是一種不信任感,對別人的不信任,對法的不信任,再來對自己沒有信心,是此「疑結」所要破除的。比如我們以前在鄉下出生、成長,鄉下小孩都是東奔西跑,左鄰右舍都在串門子,整個村莊沒有特別去設個地方,來照顧小孩或是看護小孩,大家都是一起玩。以前沒有聽過綁票,反正大人忙于下田工作,沒有人擔心小孩子會被綁票。但是今天呢?小孩子處處都需要人照顧,而且現在很多都在教育小孩子對陌生人要小心,不要輕易接觸陌生人,遇到陌生人問路或講怎幺樣,你們要不理不睬。
因爲社會發生一些不好的現象,于是大…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九章 十個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