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概八歲的小孩,另外一位是四歲的小孩子,八歲的小孩子比較大、比較靜、在睡覺,四歲的小孩跟媽媽坐在一起,然後就整個途中一直問問題,那位小男孩很可愛,最初他媽媽也都會回答他一些問題啦,有時候覺得很煩就會罵他「你太煩了!」然後就跟他講「你靜一下好不好?」當他被罵了之後就靜一下,沒幾分鍾又開始問問題,然後連續這樣重複了幾次,當他問問題,媽媽回答幾次之後,然後又罵他太煩,一張嘴巴這樣叽哩呱啦。事實上,那個小孩子滿聰明的,很有求知求真求證的精神,雖然是四歲小孩,但是他問的問題,說實在也算滿有深度的,只是說有時候媽媽會回答的就回答,不會回答的,有時候反而罵他。
我們人有時候會用一種自我保護,自己不懂,然後不承認自己不懂,好像說我當媽媽的,什幺都要懂,不會跟小孩承認自己不懂,于是就靜靜在那裏看著,覺得那個小孩子很可愛。到後來到過了臺南之後,因爲那時候已經傍晚了,太陽已經快落山,小孩子就在那邊看夕陽,當時我剛好也在欣賞著夕陽,看著我們火車在走、在動,太陽好像跟著這樣在動,那位小孩子也看到這一幕,就問媽媽:「太陽爲什幺跟著我們一直跑啊?」他媽媽也回答一半,後來他說:「奇怪?怎幺跟著我們跑?」小孩子從他媽媽那裏,沒有得到正確的答案,然後那小孩子自己又找出答案,他說「喔!我知道了!太陽就是爲了保護我們,所以跟著我們跑」我覺得回答的很好,他自己找不到答案,然後他自己這樣回答,覺得也滿可愛的。
他竟然會講:「太陽公公就是爲了保護我們,所以就跟著我們跑這樣」在火車行經臺南與高雄期間,他們已經准備要收東西下車了,小孩子還是繼續問,結果那位媽媽就狠狠的啪、啪,這時候她是打在小孩子的臉上,但是痛在我的心上。我們很多教育是用填鴨式、權威式在教導小孩,我會覺得這個小孩子很純真,他是好奇在問問題,希望能夠得到解答,但是大人不是以一知半解來回答,不然就是用權威式的打他、罵他,而且那兩個巴掌也打得滿大的,當我進入這個小孩子的心靈,心裏面會覺得小孩子他正在成長,單純、純樸的心靈受到大人這一種打壓的教育,他的心靈會不會扭曲、會不會變化?會的!
小孩子本來是很純樸、很純真、很可愛,尤其是小孩子的臉龐、笑容,都是那幺甜美、那幺純真、那幺純樸,但是慢慢成長的過程,被大人的教育,被社會的教育,填鴨式的教育,權威式的教育,高壓式的教育……,各種框框一直加上去,讓這個小孩子純真、純樸的心靈,慢慢的扭曲、扭曲,當我看到此情此景,很感慨!如果這樣的小孩子能夠有適當的對待,好好協助他、疏導他、引導他、啓發他,這個小孩子會維持很純真的心靈,而且他的智慧成長會很快。在此,因爲自己看到我們佛教界、宗教界,有不少大師、大法師,也是用這一種權威式、偶像式的信仰觀念,「我這樣說就對了!你們只要相信就好了!你們只要信就好了!不容許懷疑,不容許求真,不容許求證……」這樣佛教界整個的聞思要實修實證,怎幺樣提升?
佛陀最初都是要我們去看到真理、看到實相,看到我們內心的框框,看到我們內心的種種結縛,佛陀都鼓勵我們要去實修實證,佛陀從來也絕不會有權威式教育,絕不會說「我跟你們講,你們就怎幺信就好了,你們百分之百相信,這樣就好了……」不會這樣。不管現在一般宗教界情況是怎幺樣,我們現在就是效法佛陀的精神,佛陀絕對不會用權威式來壓製衆生,都是鼓勵大家要實修實證。唯有你真正親證到,這樣才算,所有的疑結,包括你要證初果,證初果裏面的「疑結」破除,一定是來自于你的實修實證,你一定要親身吃到、親身證明到才是。所以,真正的佛教,是沒有山頭主義;真正的佛教,沒有那些英雄色彩,沒有偶像崇拜的。
(第叁節)「佛告比丘:一切衆生以四食而存,何謂爲四?抟、細滑食爲第一」也就是「粗抟食」「觸食爲第二,念食爲第叁,第四爲識食」「念食」就是意思食,因爲《長阿含》的翻譯不一樣。說明一般衆生他們偏重哪方面的食物,概略了解一下,做一個參考,並不是說他們就只有專門吃一種而已,其他沒有吃。事實上,他們只是以哪方面爲主,其他的一樣會有。「何等爲識食?地獄衆生及無色天,是名識食」地獄衆生,還有無色天,他們偏重在「識食」方面,所謂「識食」,就是深層的「自我」意識,它要膨脹、要長養。包括「無色界天」的這些天人,一樣還是在六道裏面。
【法義分享】「一切衆生以四食而存」,《雜阿含》四百八十七經:「一切衆生由食而存」。一切衆生由于有食物而存活,此要慢慢去觀察,深入去求證、去體悟。如果能看到「食物鏈」的實相,就不會對生命起貪愛黏著。「生命」是由「死亡」堆積而成,衆生就在「吃與被吃」的食物鏈中輪轉。身體要延續,是需要「粗抟食」;「自我」要膨脹、我慢要抓取、識食要滋長,這些是屬于「意思食」與「識食」。所以,「自我」要膨脹,我慢要抓取,認爲修行之後,自己的修行境界很高、很強、很大、很厲害,然後可以理所當然的成爲人天師表,人家的師長、人家的師表,然後可以理所當然的接受別人頂禮,接受別人的跪拜,接受別人成爲你的門下弟子……,事實上無形中「自我」意識一直在膨脹,有沒有去看到?就是修行認爲越來越高、越來越厲害。
很多的修行,就是越修越抓要越多,我們就是要放啊!放啊!放啊!所以,要去看到那一種抓取,事實上抓來的是苦啊!于是你就會放,要看到在吃與被吃的食物鏈中輪轉,就會漸漸有超脫、超越的心胸。所以,身體要延續,「自我」要膨脹,我慢要抓取、識食要滋長,都是透過吃掉衆生、某種食物而得。如果能悟到此,則慚愧心會生起,我慢、我欲、我能……會漸淡薄。代之而起的是─慚愧的心與感恩知足的心。同樣的,如果你的「意思食」要成長,就是要吃掉別人的「意思食」。四種食,你要一個一個慢慢深度去體會,你的身體要成長,就要吃掉衆生的身體方面;你的「意思」要成長,你就要吃掉衆生的「意思」。如果有一個權威式的山頭大師,要加入同派系裏面,你的「自我」意思就要放下,山頭大師是權威的,所講的就是對的、就是正確的,你們不能懷疑,你們不能夠求真求證,怎幺跟你們講,你們就怎幺相信……,就是要把你的「意思」都放下。
如果說是一種歸零,讓每一個人都把過去歸零,這是很好。如果要你放下原來的意思,然後只是跟著這個山頭的超級大、偶像大師,事實上要去看到那就是「意思食」與「識食」在吃,它要膨大、它要增長。今天有可能進去之後,覺得反正就是百依百順,但是等到有一天,因爲你這裏面若有卑慢,不能夠平等心面對一切衆生,將來有一天當你「媳婦熬成婆」的時候,你的「我慢」就會跳出來,因爲你看不到以前你師父的「意思食」,等到以後你成爲師父的時候,當你的「意思食」在膨脹,你也看不到,因此這要去看到滿微細的。
曾經有一位74歲的老太太來聽課,因爲她是民國卅八年跟隨國軍及先生,從大陸來臺是住在眷村,來上課之前,她都常常會打先生,不只罵而已,打先生、打小孩、打媳婦,她在家裏面都是要當老大,家裏面的人都要聽她的,而且她的個性很急,結果她身體也急得出氣喘出來,雖然是女性,但是她長得又高壯,所以她先生很怕她。當她第一次來聽課時,那一天因爲我們講到說要歸零,今天我們還沒有解脫,就是因爲被自我的意識,被「自我」所束縛住了,講整個課堂下來,她都很認真在專心聽,看她就在落淚、掉眼淚,當到了下課時,她過來跟我講:老師今天所講的,句句都震憾到心肝底,她從來沒有這樣震憾過。因爲她看到以前自己的苦,跟家裏面這樣的不和諧,先生、媳婦、兒子的苦,原來都是在她個人的「自我」要膨脹,那一種「自我」主義,當她看到這些就覺得很慚愧。
在下課的時候就過來問我,覺得今天所講的「歸零」很好、很重要,因爲她不認識字,頂多只是認識幾個簡單的字,這樣而已,然後就過來跟我講,能不能寫出更簡短、更白話的表示,可以更深一層去體會「歸零」方面,她要去做。後來靈機一動,就在一張紙上面畫一個○,我就只畫一個○,說這就是「歸零」,你就拿回去好好去體會、好好的去體悟,隔兩周後她來,說把那一張貼在床頭,每天都去看,醒來就看、睡前也看,每天她都去看,然後隨時提醒自己要歸零,隨時提醒自己要回來反觀、看自己。雖然她不認識字,擔憂對上課的內容會不會有阻礙,我就跟她講說不會的,如果不認識字方面沒關系,你放空來聽、專心的聽,你能夠聽到多少,就吸收多少,最重要的,是把你所聽到覺得很受益、很震憾到你心裏的這些,又繼續在日常生活中,再繼續去體會、繼續實踐出來,于是她真的就這樣去做,很認真的去做。
然後她每一次過來,多少都會報告一些她的心得,也常常看到她在上課時候,都會在擦眼淚,她也幾次跟大家分享,這樣一個月下來,人都一直在脫胎換骨,于是她家裏面的先生、小孩子、媳婦,都覺得她是變了,變成另外一個人了。她以前都會用打、罵的,現在卻變得很柔和、很柔軟,一位七十四歲的老太太,不認識字,竟然在每次的聽聞,身心都放空,很柔軟在聽,聽了之後回到家裏,她都很認真去做,很認真在實踐,因此叁個多月下來,家裏面的人都說她是改變了另外一個人,這是事實。
同樣的,你不要把聽聞《阿含》方面,當作一門知識的累積,如果只是把它當作一門學問、一門知識的累積,你學再久,還是一樣沒辦法落實在日常生活裏面。所以,你聽聞到之後,不在于多少,而是在于你要去落實、去實踐,隨時都要在曆緣對境中,反觀、反照,能夠覺察到每一次的聽聞,每一次的看書,都會不斷在突破、在成長,這樣才是真正從聞…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一章 四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