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證到叁果,但是叁果跟四果,要真正做到「無我」、「自我」要消失,才能夠真正證到四果阿羅漢。所以,這就是初果、二果、叁果的過程,當你證到叁果時,如果有認真回來反觀自己,你會看到深層的「自我」,我是、我能、我慢都還存在。
他說請聽我做個比喻:「凡智者,因譬喻類而得解。譬如乳母衣,付浣衣者,以種種灰湯,浣濯塵垢,猶有余氣,要以種種雜香,薰令消滅」一件很髒的衣服,你一下子洗滌之後,它的髒還沒辦法完全清除掉,他的味道還沒辦法完全清除掉,要怎幺樣呢?就是要多洗幾次。所以,他就看到雖然自己理解體悟無我,但是在曆緣對境時,還是會展現我是、我能、我慢的習性、習氣,他就是很如實回來反觀才會看到,因爲「自我」的陰影又跑出來,他認爲就因爲還留有一些息氣,因此要不斷「以種種雜香,薰令消滅」雖然「理」可頓悟,但是「事」必漸修,而且你「理」上的頓悟容易,事實上在曆緣對境時,才是實際的考驗。
「如是,多聞聖弟子于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能于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然後于五受陰增進思惟,觀察生滅,此色、此色集、此色滅」一個有證果的人,雖然對五受陰方面,能夠看到非我、非我所,但是他的習氣還在,所以要在曆緣對境中,不斷再實修實練,實際面對各種境界,然後實際再去看,一方面曆緣對境修,一方面又加深去聞思。「于五受陰增進思惟」也就是水漲船高,又更進一層去止觀雙運,然後再繼續觀察它的生滅,更深一層去體悟無常法印,前面的體悟無常,雖然是體悟到了,但是穩定度還沒有出來。
就像幾天後的禅修,協助大家慢慢實際去體證到無常法印,但是你沒辦法都浸泡在無常法印之中,你還會不斷的進進出出,穩定度還不夠,這時候還必須要聞思,然後再實際修、聞、思、修,這樣才能夠「增進思惟,觀察生滅」,實際再進一層去體悟無常法印,然後再進一步去看「此色、此色集、此色滅」,還有受、想、行、識的集滅。「于五受陰如是觀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實正觀」這就是真正的開悟、真正的解脫,他的這一段心路曆程滿不錯的,他把見法到究竟解脫的心路曆程寫出來,所以大家要慢慢去體會。
「差摩比丘說此法時,彼諸上座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差摩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法喜利故,身病悉除」本來他是有生病,當別人問他時,他再更仔細回來檢驗自己,再講具體一點,你爲什幺認爲自己已經有證悟,但是還不敢承認自己是阿羅漢?因爲他發現自己貪生怕死的結還存在著,要很如實面對自己,因爲他在生病時,又看到生命核心「自我」的抓取,還是緊抓著不敢放。所以,他去看到貪生怕死,「自我」還緊抓不放的,那個結還看到。當跟人家對談之後,他又更深一層去看到,慢慢終于自己看到核心的陰影,然後自己又有些體會、又有些突破,這時候他又有更深的體會。那些來探病的比丘聽他這樣講過之後,也剛好又蒙他的法喜,所以彼此切磋、教學相長,然後體悟更深。
【法義分享】雖然能理解、能觀察到五陰非我、非我所,但我慢、我欲、我能……並未斷。這與觀察的深淺度有關,也與習氣有關。所以才有四雙八輩的差異。深層的我見、我慢不易斷,通常需要一面明眼善知識的鏡子、以協助反觀照見。如果真正要走上究竟解脫,在還沒有到達解脫之前,一面明眼善知識的鏡子,協助照見我們的死角,照見我們的不足,照見我們踩在腳底下的陰影,可以節省我們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摸索。所以,深層的我見、我慢並不容易斷,通常需要一面明眼善知識的鏡子、以協助反觀照見。如果因緣不成熟,還要再靜待因緣。
差摩比丘于「五陰」,再深入思惟觀察「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理論上可以如此,實修上要斷深層的「我慢」,沒那幺容易!因爲實際體悟過來,發現沒有那幺容易,修行者很容易在禅修之際,覺得「我慢、我欲、我能、我是、我在,一切悉除」,但出了禅修區,實際曆緣對境之際,我慢、我是、我能全部又暴露出來。所以,「理」悟容易,實修不易,所謂「理可頓悟,事必漸修」,要有很深的反觀覺察力,才能看到深層潛伏的我見、我慢、我是、我能。
爲什幺「理悟」容易呢?因爲在單純簡單的環境、專修禅修的時候,沒有外境的考驗,于是你會覺得「啊!我現在已經做到!沒有「我」啦!我現在已經體悟到「無常」了,現在已經沒有「我」,「身見」這些都沒有了,什幺事情都大事已辦……」但是一曆緣對境的時候,尤其你認爲你開悟了,已經成爲人天師表了,當衆生開始向你頂禮、向你恭敬,這時候你能不能去看到背後的我慢、我是、我能心態?
當人衆越來越多,要興建道場了,然後要收皈依弟子了,有沒有去看到你背後有「我的山頭、我的道場、我的弟子、我的宗派、我的衣缽、我的繼承人……」的心態,都是很微細的那些我是、我能、我慢。當然,大家也許認爲這跟我們修行上,好像離得太遠了……,千萬不要認爲離得很遠,現在不講出這些,也許以後再講就沒機會了,等你以後有名、出名時再講,那時候你聽不進了。所以,如果大家在聞思的過程,能夠建立起正確的聞思,可以避免你很多將來不必要的岔路,要很如實回來面對自己。
曆史上真實的佛陀,他本身沒有建立宗教,本身沒有建立宗派,本身沒有建立固定的道場,都是人家有提供道場,因緣具足就引導大家來此禅修,一段期間之後,哪裏有需要,他又走到哪裏,沒有固定的一個地方。雖然有很多人跟佛陀學習、皈依,但是他從來不去抓住弟子,也沒有去更改弟子的名字、名號,除非你自己願意要更改一個比較好的名字,隨你所喜歡,但是佛陀本人沒有說派系加入,然後要改成什幺姓、什幺輩……,都沒有那些。所以,真正一個「無我」的人,沒有他的山頭、沒有他的宗派、沒有我的弟子……都沒有,但是今天並不是說我有一個山頭、一個宗派,有我收的弟子,這樣走紅了,就不是正法,也不是這樣講,而是佛陀做出一個模範,這是很明的一面鏡子,讓我們參考。
今天因緣情況,你需要一個禅修的地方,或是有些人要跟你學習,沒關系!你隨順因緣。但是我們要跟佛陀這一面真正是無我、無私的鏡子來比較,佛陀提供這一面很明的鏡子,讓我們對照,要從中去看看我們隨順因緣而起的情況之下,我們在曆緣對境的時候,有沒有我是、我能、我慢、我的弟子、我的宗派,我的山頭……?這已經是講到很深的觀念,因爲跟斷深層「我慢」關系很大。
民國初年,泰國滿有名的一位高僧阿姜曼,在座有不少人應該有讀過「阿姜曼尊者傳」,他以前也是一樣用生命在修行,當他證初果、二果之後,情況已經相當不錯了,也隨順因緣在指導別人。但是當他一樣看到自己內心的不安,內心的那股我是、我能都還存在,還沒有真正找到我所要的,于是他又放下,然後又不斷再繼續找尋。他在「阿姜曼尊者傳」裏面也有提到,當他要從叁果要證四果的期間,他真正是都是用生命去修,修到後來真的是很苦、很苦,他很如實回來面對自己,知道自己不足,知道一定要非達究竟目的、決不終止。曆史上,有不少真正體證到「無我」境界的人,他們都提供一面很好的明鏡讓我們照見。
(第廿七節)「『仙尼!其第一師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者,是名斷見;彼第二師見今世後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者,是則常見;彼第叁師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不見我,是則如來、應、等正覺說,現法愛斷、離欲、滅盡、涅槃』仙尼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所說,遂更增疑』」。
佛陀回答仙尼這一位修行者,說「其第一師見」,在「見」上面加上一個「只」,這樣比較容易了解。佛陀現在做叁種歸納比喻,第一位法師的類型、說法,只見到「現在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者,是名斷見」爲什幺這樣的說法就是斷見?第一種法師只見到「現在世真實是我」,另外一個隱藏的含意就是他否定未來,「否定」沒有寫出來,但是佛陀後面就歸納因爲他只見到「現在世真實是我」而已,那是否定未來。「如所知說者」就像他們所知的這一種說法,是屬于「斷見」,真的很多人認爲這輩子好好過就好,死了就一了百了,認爲死了就空、死了就沒有,就是落入斷見、斷滅空。
「彼第二師見今世後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者,是則常見」這是第二種論師的說法,佛陀把這一種歸納出,叫做落入常見。爲什幺這一種叫做落入常見?現在不便于直說、不便于說明,私下可以談。因爲你剛才有講一個宗派,這樣我們就不便公開談,但是佛陀所講的第二種說法,看到「今世後世真實是我」,裏面有很深的含意,爲什幺這一種說法就是落入常見?有輪回是不錯,但是因爲「今世後世真實是我」,有一個不變的「我」在投胎轉世,從上一世投胎到這一世,死後只是身體死亡,然後另外真的「我」,又再去投胎轉世。這裏就是有一個真實的「我」在投胎轉世,就是落入「常見」。「今世後世真實是我」,有一個真正的「我」,落入「真常唯心」的「真常」、「真我」好!就是落入「常見」,前面是「斷見」。
「彼第叁師,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不見我,是則如來、應、等正覺說」第叁師是指佛陀本人,這裏第叁師就是佛陀的看法、他的見法,佛陀本人是「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不見我」並不是認爲生命就只有這一世,然後否定未來,佛陀沒有否定未來,但是「命終之後,亦不見我」,也不承認有一個「真常」的我在投胎轉世,這裏面透露著「緣起甚深」、還有「無我」。因爲這是修行上很深,而且很不容易超越的障礙,不要以爲很簡短、沒什幺,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要慢慢去看出來它的重要性,這樣才不會落入陷阱裏面。
所以,佛陀的…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八章 五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