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看法是怎幺樣?他是不否定未來,但是也不承認有一個真常的「我」在投胎轉世。「是則如來、應、等正覺說」就是正知正見的如來,如來的看法、所體證到的,「現法愛斷、離欲、滅盡、涅槃」前面第一師講的是「斷見」,第二師講的是「常見」,都是落入兩邊,佛陀所走的是「中道」,第叁師是中道的一個說法、一種體證。
仙尼聽佛陀這樣講之後,就回答佛陀說:「我聞世尊所說,遂更增疑」不跟我講,我還不生疑;跟我講之後,卻更不明白。如果剛才沒有這樣解釋,大家從文字方面,去了解佛陀簡短的回答,你也不會明了,不容易看到它裏面的深義。所以,佛陀就回答「正應增疑」不錯!不錯!你有懷疑、你更疑惑,這是很正常的。「所以者何?此甚深處,難見、難知」注意這兩行,這兩行很重要!「此甚深處,難見、難知,應須甚深照微妙至到,聰慧所了。凡衆生類,未能辯知。所以者何?衆生長夜異見、異忍、異求、異欲故」要好好一個字一個字去消化、去咀嚼,這是佛陀很深的心聲,「甚深處,難見、難知」必須有很深的修行功力,你才能夠照見到;要有很深的智慧,你才能夠看到。
「凡衆生類,未能辯知」一般衆生沒辦法辨別出來的,「所以者何?衆生長夜異見、異忍、異求、異欲」一般衆生都一直向心外求法,常常跟真正的解脫道背道而馳,雖然表面上很認真在修,但是實際所走的,卻未必是真正到達究竟彼岸、解脫道的方法。所以,爲什幺我們強調實修實證,一定要有前面正知正見的聞思基礎?如果你沒有建立正確的聞思基礎,實修實證很難很難正確的,因此絕不要疏忽了聞思基礎的重要。因爲當你有正確的聞思基礎,後面的實修實證就會事半而功倍。
「世尊!我于世尊所,心得淨信,唯願世尊爲我說法,令我即于此座,慧眼清淨!」這一位仙尼就承認自己不懂,願意虛心的學習,願意虛心的受教,身心很柔軟,于是佛陀這時候就再更進一步的,引導他去體會更深的這些法。所謂更深的就是佛陀要讓他去體證到什幺叫做「無我」,但是真正要體證「無我」,記得!真正「無我」的確立,一定是建立在「無常」,如果沒有真正體證到「無常」,你沒辦法真正體證到「無我」。如果這兩方面沒有真正體證到,就沒辦法真正體證到「空」、涅槃。有的人看了我編寫的這本書,然後就斷章取義,截取後面一部分,認爲我說的「空」,還是再落入一個實有的「空」裏面,于我就跟他講,要從前面逐步上來,除非你已經真正徹證「無常法印」,否則你要跟我談論「空」,都是落入空談,只是在頭腦裏面的知見。
因此,要先體證到「無常」,要坐穩在無常的法流上面,因爲無常是每一個剎那,現在、當下都是生生滅滅的,你要活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現在,體證「無常」,這樣才能夠進一步體證到「無我」,然後再更進一步體證到「空」、「涅槃」,就是佛陀所講的,你要「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無常」、「無我」就是「法住智」。
「複問:『仙尼!異色有如來耶?』」前面是佛陀解析無常方面,再來「『仙尼!異色有如來耶?異受、想、行、識有如來耶?』答言:『不也』」就是否、不是這樣,這裏事實上要诠釋「不依、不異,不即、不離」。「『異色有如來耶?異受、想、行、識有如來耶?』『不也!世尊!』佛告仙尼:『我諸弟子聞我所說,不悉解義而起慢無間等;非無間等故,慢則不斷;慢不斷故,舍此陰已,與陰相續生。是故!仙尼!我則記說,是諸弟子身壞命終,生彼彼處。所以者何?以彼有余慢故』」佛陀就講很多弟子裏面,雖然我說過這些很深的法義法要,但是如果這些弟子「不悉解義」,沒辦法真正了解我所講的法義深義,沒辦法了解法義「而起慢無間等」,沒辦法真正了解我所說的這些法義,也沒辦法在曆緣對境裏面去現觀我慢、我是、我能,「起慢無間等」就是在曆緣對境中去觀察,沒有間斷去觀察我是、我能、我慢。如果他們不能夠做到,「非無間等故」「非」就是沒有,因爲他們未能沒有間斷的去現觀我慢,他們真正深層的「慢則不斷」。
深層的「慢」沒辦法斷除,就是十個結後面很深的那些結,它是一層一層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微細,如果你止觀的定力不夠,沒辦法看到深層「我慢」的陰影。所以,一方面自己要如實回來面對自己,一方面有善知識來協助你,你就可以突破更快。如果你沒有好好在曆緣對境裏面去現觀我是、我能、我慢,「我慢」就沒辦法斷。「慢不斷故」因爲「我慢」沒辦法斷,所以「舍此陰已,與陰相續生」,深層生命的核心不敢放,「自我」還緊緊抓著,當他緣盡要死的那一剎那,又會形成下一世的種子出來,又會緊抓著,當下一世的種子出來之後,遇到因緣成熟的時候,又會再出生,亦即「舍此陰已,與陰相續生」。
「是故,仙尼!我則記說,是諸弟子身壞命終,生彼彼處」雖然他來跟我學,成爲我的弟子,但是沒辦法真正了解法義,也沒辦法真正去現觀種種慢,所以他的慢不斷,這樣在死後一樣會繼續再投胎、繼續再輪回。「生彼彼處」還會繼續再輪回。「所以者何?以彼有余慢故」因爲他仍然有慢,「自我」緊抓著不放、不敢放。這幾行非常重要,告訴我們解脫與生死輪回的重點核心所在,自我、我慢,才是一個真正很重要的一個分水嶺。
所以,修行不是標榜「我神通多幺廣大,我看到什幺法,我開悟了,我怎幺樣了,我修行多幺的清高,我多幺會收攝六根……」這些都只是過程,這些都只是方法,讓我們真正心能夠甯靜下來,去看到深層的內心就是在對抗「無常」,深層的內心就是在對抗「無我」,能不能看到?因爲有「自我」存在,你就會對抗、就不敢放。所以,佛陀講真正要體證、要做到,不容易啊!這是修行上,很重要的一些關鍵,如果沒弄清楚,會枉費很多很多寶貴生命。
「仙尼!我諸弟子于我所說,能解義者」前面是說不能夠了解我深義的,後面就是說在我的弟子裏面能夠了解我所講的這些深義的,「彼于諸慢得無間等」他們了解深義之後,又在曆緣對境裏面去現觀種種我是、我能、我慢,像這樣「得無間等故」,他們都隨時能夠反觀我是、我能、我慢,所以「諸慢則斷」這個「慢」要斷,要在曆緣對境裏面,都要隨時去看、去檢驗,因此「諸慢」才會斷。「諸慢斷故,身壞命終,更不相續」「諸慢斷」就是深層的「自我」,最後全然的消失了,全然的放開。
要全然的放開、要全然消失,一定要真正體證「無常」,真正體證到「無我」的實相,深層的那些「我」才會放開。「諸慢斷故,身壞命終,更不相續」一個究竟解脫者,像佛陀成就究竟解脫者之後,因爲他真正體證到「無我」,看到只要「我」的陰影還在,就還是用很厲害的「自我」,要跟實相、整個大自然,整個宇宙存在的「無我」法印在對抗。
舉例來講,有一粒石頭掉到大海裏面,最初這一塊石頭會覺得海洋的潮流跟它過意不去,認爲海洋的潮流都在打擊它,一直在沖刷它,因此我們會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就是你在海洋潮流裏面,覺得潮流都是在跟你對抗、跟你過意不去,我們在抓「常」、在抓「我」,我希望怎幺樣、我要怎幺樣,沒有去看到實際整個大海洋潮流的情況,沒有看到整個法界的法印,沒有看到無常法流,于是就認爲境界是在跟你對抗,所以你的苦就永遠存在,這是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當你苦、苦到後來,覺得跟境界抗爭,實在沒完沒了,苦也受夠了,于是後來就覺得「我應該怎幺樣、應該怎幺樣」,第二個階段就是你看到這個環境、這些情況、這個事實,你沒辦法改變,于是在第二個階段就是接受,你不再去跟這個境界抗爭。以前潮流這樣一直流過來,你覺得它是在沖擊你、打擊你,現在你不再跟他對抗了,你現在接受,好吧!反正你要來嘛!我沒辦法改變你,那就接受嘛!但是這個接受已經不錯了,已經比前面那個苦比較少了,但是這個「接受」裏面,還有一些無奈的心態。
再來第叁個階段,就是種種苦,它又在沖擊你,告訴你那個深層的「我」,還沒有真正的死掉,種種的苦都是在刺激你、都在提醒你,你那個「我慢」還在,所以到後來你又繼續修,然後你繼續的看。當你的視野、視線慢慢超越,提升到比較超越的立場,你發現這整個大海的潮流就是這樣,我根本沒辦法去改變它什幺,然後慢慢那個很厲害的「自我」會消失,最後你這個石頭會放開,會跟這個海洋跟這個潮流溶爲一體,這是一個比喻讓大家去了解。所以,我們這一本書後面,在實修實證的部份有提到「溶入一體的世界」,那是很深的,我們要慢慢去了解,一個究竟解脫者,爲什幺說「諸慢斷故,身壞命終,他就更不相續」?
「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說彼舍此陰已,生彼彼處。所以者何?無因緣可記說故」因爲他的「我慢」已斷,「自我」已經消失了,所以「欲令我記說者,當記說:彼斷諸愛欲,永離有結,正意解脫,究竟苦邊」他已經到達究竟彼岸,已經了悟生死、了脫生死。「我從昔來及今現在常說慢過、慢集、慢生、慢起」我常常跟大家提醒,你要去看到那個「我慢」的過患啊!「慢集」你要去看到啊!我慢的生起,我慢生、慢起,你要去看到啊!因爲這是生死輪回相續很重要的根本原因。
「若于慢無間等觀,衆苦不生」如果你能夠在曆緣對境中,處處去看到、去檢驗,是否有我是、我能、我慢,當一有生起的時候,你就能夠覺察到,這樣你的衆苦就不會産生,除了你能夠坐穩在無常法印以外,又能夠「無我」的溶入每一個境界,你會超越一切的二元對立的,就是這一經所講的。
「無間、無間等」可翻譯爲「現觀」,現在當下就沒有間斷的深觀反觀,一般修行者極容易落入「斷見」或「常見」,但很不易覺察到自己落入「斷、常」兩邊,能夠覺察到就有校正的可能了。你不要以爲說「我應…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八章 五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