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該沒有啊!我應該沒有落入斷常啊!」錯了!除非你是究竟解脫者,除非你是四果阿羅漢,不然你都還在「斷、常」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面,只是有沒有覺察到而已。你越有如實回來覺察、越有看到、能覺察到,那幺就有超越、有校正的可能,你就有超越的可能,因此這是很重要的。
但「此甚深處,難見、難知」需要有很深度的反觀察力,「凡衆生類,未能辨知」,因爲「衆生長夜異見、異忍,異求、異欲故」很多方面是處處很用功、很認真在修行,但是你在「有爲法」的世界裏面繞,有看到嗎?你在求「常」有看到嗎?所以,要慢慢靜下來去看,你在二元對立裏面想說「我越修、希望越厲害,我能夠有神通,我能夠怎幺樣,我能夠有法術,然後把我所不想要的境界,能夠把它對治、把它消除……」有沒有去看到這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面?所以,這方面要慢慢靜下來。
佛陀講出「衆生長夜異見、異忍、異求,異欲」只要好好把《阿含》聞思,然後進入實修,很多的岔路就可以避免了。衆生習慣于顛倒夢想,常用我見、我慢不斷在構築夢幻世界,但不自覺知。若「我慢」不斷,「自我」就不會死;「自我」不死,就會繼續再抓取、再輪回,這裏所講的都已經是很深、很深,大家不要以爲這樣好像很困難,其實也不會很困難,只要大家有決心,然後真正要學習佛陀,此生非達目的、決不終止,真正要走究竟解脫之路,你的成就就會很快,而且你的身心會柔軟,要超越、突破就很快!
有人問我有關于「有爲法」、「無爲法」方面,他滿用功、也很仔細、很認真在檢驗自己、檢視自己,認爲在有爲法的世界裏面繞,再怎幺繞都是在「自我」意識裏面,在那裏繞不完。于是我就跟他講,真正要體證到無常法印,就要用「無爲法」;他說體證到無常之後,是不是還有種種果位之分呢?是不是就已經能夠證到四果呢?我就說還不是的,因爲你去體證到無常之後,還有深層的自我、無我方面,你是不是去看到?是不是有去突破?不是說你用「無爲法」體證無常之後,就能夠真正做到「無我」,還沒有!因爲他很認真在檢視自己、在看,我就跟他講:你就好好繼續再用功,以後當你覺得情況不錯,慢慢希望要突破「無我」,然後認爲可能已經證到「無我」,這時候如果有需要,我再幫你把「無我」的尾巴抓出來。因爲在曆緣對境的平常時候,可能認爲「無我」很容易體會,但是在曆緣對境時,「我」影子都在,你能不能看到?一方面有時候自己不容易覺察到,如果有需要的時候,我會幫你、告訴你「我」的尾巴在哪裏,有沒有看到?
在原始佛法裏面只有講「識」,沒有再繼續區分那些,但可以說是深層「自我」的抓取,來到對生命核心的一種抓取、陰影,它繼續存在著,只要你繼續用功,願意如實面對自己,如果有因緣情況許可,我會幫你找出「我」的尾巴在哪裏,也要你的身心夠柔軟,否則我不敢講,因爲你會抓狂。所以,你要身心柔軟、願意接受,我就會告訴你尾巴在哪裏,這樣你很快就可以去照見到,要從「有爲法」慢慢上來。在修行方面也是一樣,就是要從「有爲法」慢慢上來,然後進入「無爲法」,包括在聞思的層次方面來講,也算是有爲法,然而今天的「有爲法」,是要實際去體會、去做到「無爲」,就好像禅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含意是很深,但是要去看到「無字天書」,要去看到「不立文字」,需要多少的文字,你知道嗎?你要進入「無言」,我需要說多少的話,你才能夠體會到「無言」,你知道嗎?所以,要體證到「無爲法」,我們要先經曆過「有爲」,因此今天的聞、思、修,就是讓大家慢慢逐步上來,能夠去體證到「無爲」,功夫、時間不會白浪費。
什幺叫做「出家」?
什幺叫做出家?一般都認爲出家就是把頭發理掉、穿上袈裟,這樣就是出家,我們現在來做一個比較有深度的解析。在此,分成幾個層面來講,一個是居士身、出家相,這是第一個大家現在所了解的層面,這個人還沒有理光頭、還沒有穿袈裟,就把他稱爲「居士身」。如果他理光頭、穿上袈裟之後,叫做「出家人」、現出家相,這是一般的區別,這是以外相來區分。第二個階段,以他所修的到底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以他的心所修的到底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來區分?
「世間法」就是越修越有所得、越修越厲害,越修我慢越高、越大,認爲你修行有成,認爲你神通廣大、很厲害,你能夠怎幺樣,我能夠怎幺樣……,這是屬于「世間法」。所謂「出世間法」,「阿含解脫道」就是屬于「出世間法」,是回來反觀我是、我能、我慢,你越修,我是、我能、我慢越減少,身心越柔軟。雖然你的身相是現出家相,如果你所修的是「世間法」,嚴格講都還是屬于「世間法」、「在家法」,你雖然是居士身,但是你所修的卻是「出世間法」,心跟法方面,都契入「出世間法」,雖然你是身沒有出家,但是你的心是已經現出家相。所以,第一個層次是以外相方面來區分,第二個層次是以心、法方面區分。第一個層次應該要盡早突破,《金剛經》也有講不能夠以身相見如來,如果你是還著重在外相方面,內心的心法方面,就看不到他所修的是不是「出世間法」,這是第二個層面。
如果是現出家相,然後又修「出世間法」,當然是更好,那是標准的走在「出世間」解脫道上。第叁個層次要用什幺來區分?就是以證果方面來區分,如果初果到叁果,都還沒有真正出家,要證四果阿羅漢才是真正的「出家」。這裏所講的「家」是指什幺,是指枷鎖的「枷」,也就是叁界。所以,佛陀要我們真正出家,是要出叁界的家,不是出你現在家庭的家,雖然你離開現在家庭這個家現出家相,但是如果你所學的,不是「出世間法」,如果沒有證到四果阿羅漢,你都還是在家,還在叁界的家裏面,叁界就是由「自我」所抓取的夢幻世界。所以,包括證到叁果,爲什幺還沒有真正出家?因爲「我慢」還在,還有「五上分結」還沒有斷。「五上分結」其中兩個結,就是「色界貪」、「無色界貪」。
所謂「叁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證到叁果的人,「色界」跟「無色界」這兩界還沒有出離,因此嚴格講證到叁果的人,都還沒有真正的出家。佛陀所講的真正出家是在于你有沒有證到四果阿羅漢,你有沒有真正出離「自我」所構築而成的夢幻世界、叁界的家,如果還沒有,就是還在叁界的家裏面。一路修行的路程,要知道我們有否真正出家嗎?所以,我們要的是真真正正的出家,你要出「叁界」的家,才是真正的出家,前面這些是「方便」,你有因緣現出家相,然後修「出世間法」,這樣要證四果阿羅漢,當然這是更快、更好。你身、是出家相,心也是出家法、也是出家相,這樣要證果很快。
如果你現「出家相」,但是你不是走「出世間法」,要到這裏就很難。如果你的因緣不成熟、還以「居士身」,但是你卻有因緣真正要邁向究竟解脫而修「出世間法」,你要證初果到叁果,都很容易;證四果阿羅漢,要好好下更大的決心,進入專修,一樣可修、可證、可達。
《阿含經》裏面是沒有一個明顯界定區分,說居士只能夠證到叁果,但是在家居士修「出世間法」,然後要證初果到叁果,沒有什幺困難,但是你要證四果,我認爲要進入專修,也就是真正你心能夠出家、身未必,如果身容許、出家也好,但是如果你不容許現出家相,然後真正心走「出世間法」進入專修,你要證四果很容易。如果沒有建立正知正見,而隨便現出家相,有時候這個出家相,反而會形成你解脫道上一個很大的障礙,因爲一個是執著與「自我」,另外很容易無意中長養「我慢」。只要你一疏忽,很容易無意中長養我慢,因此並不是說現出家相不好,我個人絕對沒有排斥現出家相。
在1887-1889這幾年,我本來要現出家相的念頭很強,但是後來當我讀完佛學院研究所之後,覺得我要以法爲主、爲核心,要真正能夠找到「出世間法」,真正走在「出世間法」上,我要做出實質的意義,跟著佛陀解脫道一步一腳印的走,所以我就選擇保持在家相,一方面覺得當保存在家身,我更容易降服「我慢」,我個人覺得每個人的因緣不同,因爲當你在家身之時,你處處都會排在人家後面,可以坐在人家後面,我們比較可以默默的學習。
所謂「非想非非想天」,重點就是「自我」的叁界裏面,「自我」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非想非非想處想」還是在「無色界」裏面,算是叁界裏面,「叁界」就是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非想非非想天」就是屬于「無色界」,還在叁界裏面。講更深入一點,雖然你能夠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天」,但是「自我」還沒有死。「叁界」就是外面的客觀世界,有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些,但是客觀的實相世界不是苦海,佛教所講的苦海是「自我」所構築成的夢幻世界,在欲界、色界、無色界裏面繞,包括說四禅八定,以後我們還會再講。
如果一個人有因緣現出家相,又有因緣接觸出世間法,腳踏實地實實在在的跟著佛陀所走過的解脫道腳步,一步一腳印走,很快!《阿含經》裏面所講的,不用七年,你就可以證到阿羅漢果,所以我們也不要輕視現出家相的因緣,但是不要光只是外表而已,更重要是「內心」,一定要掌握住心法,能夠身、心都一致現出家相,要證果就很快!
(第廿八節)「愚癡無聞凡夫于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愛樂于色,言色是我、是我所,而取攝受。彼色若壞、若異,心識隨轉,惱苦生」這一經有一個重點,這一節的最後一句話「是名身心苦患」注意這四個字,「身心苦患」身與心是分開的,所謂「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一般衆生是身苦、心也苦,解脫者是身苦不能免,但是他的心是不苦的。爲什幺會有這些差別呢?因爲一般衆生在…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八章 五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