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八章 五陰▪P22

  ..續本文上一頁對色、受、想,行、識,對身心內外方面不能夠了解、不能夠透視,于是在抓取,不知道「無常法印」,因此它必然一定會變。當它變異、變化時,你的內心就惶恐、不安,因爲你的抓取、你的要,要失去了、要變化了,于是你的內心就會被境界卷入,而形成身苦、心也苦,你的心成爲境界的奴隸。

  一個人有實際去透視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對于「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了悟這些實相,從各個層面都能夠去透視到「叁法印」,這時候「如實知已,不生愛樂,見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變、若異,心不隨轉惱苦生」因爲他透視之後,放下過去的顛倒夢想,放下他過去的種種執取,因爲你不執取我、我所,因此當這些境界變化時,你不會成爲境界的奴隸。

  一個身苦、心不苦,一個是身、心受苦,原因在哪裏?這裏都有告訴我們原因,「心不隨轉,惱苦不會生」于是就不會「恐怖、障礙,顧念、結戀。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一個人能夠透視實相真理之後,放下他的種種執取,此時因爲沒有得、沒有失,沒有得失心,因此境界再怎幺變化,都能夠不受境界所卷入,就是《心經》提到的「以無所得故,心無挂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就是這裏的意思。所以,你要做到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一定要對身心、宇宙的這些實相,有正確深入的透視了解。當你透視了解之後,放下那些執取,沒有得失心,沒有迎、沒有拒,因緣産生之時,你不會逃避,會善待每一個因緣,但是又不會去抓取,因此就不會成爲境界的奴隸。

  遇到同樣的逆境考驗,凡夫是心慌意亂,身苦、心也苦;有正知正見的修行人是內心平靜,身苦不能免,但內心卻安祥不受境界影響。前者用我慢、我欲在與「無常法則」抗爭,身、心會痛苦,就是因爲用我慢、我欲,在與無常法則對抗;後者了知「無常法則」而全然接受,當你接受,境界就會穿流而過。

  什幺呢?如果一件事情已經發生了,你卻不接受,這樣只有苦上加苦。

  舉例來講,幾年前臺北市有一位很有名的肛門痔瘡外科雷醫師,因爲他兒子在服役時死在軍中,他是認爲兒子是冤枉死的,因此一直要爲兒子洗刷冤屈,要把委曲的實相找出來,于是一直在奔波,結果還是沒辦法達到他的願望,因此他已經曾經自殺過一次,但是事情還是沒有水落石出。他本來就是很有名的直腸外科醫師,但是爲了已經發生的事情,沒辦法接受實,于是他的整個人生、整個生命,都被這件事情籠罩著,到最後呢?真的也讓大家感到滿惋惜的。這樣做,對自己跟你兒子的苦,有減少嗎?你認爲兒子受到這些冤枉,能不能站在比較冷靜、比較理智的立場?該做的、我們去做,已經死了,我們接受這個事實,但是該做的、我們去做,但是有些因緣不是你所能夠掌控的。當你這樣做了之後,也沒辦法挽救兒子的生命,而且自己的生命也賠上去了,于是你的家人又是更苦。

  所以,遇到一些境界,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接受它,然後面對當下,該怎幺樣去做,該爭的、該去證明的,我們還是冷靜理智的去處理,而不是走上以生命來抗爭,這樣到後來引起家人更多的苦,並不是你走了之後,事情全部都解決。因此我們要有智慧去面對一切境界的現前考驗。

  (第廿九節)「佛告火種居士:正以此法,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如實知非我、非異我(非我所)、不相在;」一切都能夠去體證到它,無我、無我所、不相在,受、想、行、識也都是如此。「彼于爾時成就叁種無上:智無上、解脫無上、解脫知見無上。成就叁種無上已,于大師所恭敬、尊重、供養如佛。世尊覺一切法,即以此法調伏弟子,令得安穩、令得無畏、調伏寂靜、究竟涅槃。世尊爲彼涅槃故,爲弟子說法」。

  這一經有講出滿重要的關鍵重點。修行者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重點都已經告訴我們了,不管從五陰、六界、六入處,從身心內外的過去、現在、未來,或是所有的這些遠、近、大、小、粗、細、好、壞……這些,都要去如實去看到,如實去體證到,如實去求知求證,體證到真正就是無我、無我所、不相在。如果你真正能夠去體證到這些,就能夠成就「無上智、解脫無上、解脫知見無上」。

  何謂「無上」?以前當我在學佛、聞思法義的過程,因爲人家跟我們講「無上」就是佛陀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成就在所有世間、在衆生裏面,他是地位最高、最高的,沒有人能夠再超越過他,一般人所理解「無上」就是這樣,都認爲他的智慧各方面是最高的,沒有人比他再更高了,沒有人超過他。因此,也曾經想說以後也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想要到達同樣最高的位子,後來慢慢地體會覺得「無上」不是這樣解釋,現在大家能不能想出它深層的含意?所謂「無上」就是沒有大、小、高、低的區別,也就是超越二元對立,更深的含意就是沒有自卑、也沒有我慢。

  所謂「無上」的深義,事實上就是超越一切的二元對立,已經沒有那些上下之分,如果你還在認爲「我今天修行境界很高,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我是世間的智慧第一、我最高……」要去看到裏面「我」成就什幺樣的那一種影子,都還有二元對立的心態。佛陀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到最後就是超越那些二元對立。所以,「無上」是解脫無上,如果你還在認爲「我修行境界很高,我現在已經達到智慧最高、最上……」還有那種對立,所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當你體證到一切衆生平等、超越二元對立,這時候所有的二元對立全部都消失,就是真正究竟智,亦即「智無上、解脫無上,解脫知見無上」含意很深!成就這叁種「無上」。

  爲什幺你能夠成就這叁種「無上」呢?前面經文內容要慢慢去求證,不管你從哪裏一個角度去求證,都體證到「無我、無我所,不相在」,這樣才能夠真正超越自卑、卑慢與我慢。「成就叁種無上已,于大師所恭敬、尊重、供養如佛」因爲經過實修實證之後,我們就會感恩,感恩的心自然流露出來的。「世尊覺一切法,即以此法調伏弟子,令得安穩、令得無畏、調伏寂靜、究竟涅槃」世尊就是了悟這些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然後真正到達究竟涅槃解脫,于是佛陀就把他所走過來的心路曆程,實際的解脫道來「調伏弟子,令得安穩」供養這些有緣人,讓他們也逐步這樣走上來。「令得無畏、調伏寂靜」爲什幺無畏呢?就是泯除那些二元對立,沒有大、沒有小,沒有大小、高低之分。

  「令得無畏、調伏寂靜」因爲一切衆生是平等,這樣才能夠真正契入無爲、無上,「調伏寂靜、究竟涅槃。世尊爲涅槃故,爲弟子們說法」世尊是爲了「涅槃故」,爲弟子們說法。所謂「涅槃」,不要把它解釋跟「死亡」相等,不是那個「死亡」,不是坐到好像「植物人」、「入深定」這樣才像「涅槃」。所謂「涅槃」就是苦的止息,貪、瞋、癡的止息,煩惱的止息,他的這些苦消失了,他是解脫自在,一個很快樂、很自由、自在的人。就像過去還有那些顛倒夢想,過去還有這些「神經病」,還有不正常的那種心態,今天把這些病醫好了,讓他恢複成爲很正常、健康的人,就是契入「涅槃」,于是過著健康正確人生觀的人。

  佛陀是爲了引導衆生契入涅槃,也就是遠離顛倒夢想。【法義分享】「世尊爲涅槃故,爲弟子說法」這是如來出現于世間的主要目的--引導衆生了知宇宙人生的實相而出離苦海,到達究竟涅槃的彼岸。但「涅槃」甚深極甚深,很容易被扭曲、被誤解。衆生不了解涅槃的深義,導致後世佛教徒才有「不斷煩惱、不入涅槃」的謬論,這如同勸人「不要把精神錯亂治療好」一樣荒謬。所以,佛陀是爲了協助衆生契入涅槃、出離苦海、遠離顛倒夢想,而在爲弟子們說法,因此不要怕涅槃,不要不契入,這是佛陀示現于世的主要目的。

  (第叁十節)「佛告羅陀:于色染著纏綿,名曰衆生」這裏告訴我們什幺叫做「衆生」?定義很簡短,「于色」就是對所有境界,「色」只是一個代表而已,對身心、內外所有一切境界,于色染著纏綿,這就是「衆生」。「于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衆生。」「佛告羅陀:我說于色境界當散壞消滅,于受、想、行、識境界當散壞消滅,斷除愛欲,愛盡則苦盡,苦盡者我說作苦邊」要去看到所有的現象界,包括我們的身心內外,都是「散壞消滅」,也就是說緣生一定是緣滅,緣生的現象界一切,它一定是生、住、異、滅、成、住、壞、空,而且每個剎那都是不斷在流動變化變化。

  如果你去抓取,就是抓個夢幻泡影,去抓一個空殼子、抓一個死的,因爲活的東西是在每一個當下,要去抓住那個活的,你要全然放下,才能夠抓住那個活的。只要你有所抓取,都是在抓那個死的、抓那個泡影,這樣就是在苦海裏面繞。所以,當一個人能夠了悟無常生滅法印,當你不抓、全然放開,「斷除愛欲,愛盡則苦盡」那個苦就是來自我們的貪愛,「苦盡者我說作苦邊」所謂「作苦邊」就是已經到達苦海的邊,因此苦海是有邊,我們一般講說「苦海無邊」,因爲你不了解「出世間法」,不了解解脫道,當然在茫茫苦海裏面,不知道「邊」在哪裏,所以你要到達苦海的邊,只要你按照解脫道去實修實證,就能夠「作苦邊」,出離苦海。

  「譬如聚落中諸小男小女嬉戲,聚土作城郭宅舍,心愛樂著,愛未盡、欲未盡、念未盡、渴未盡,心常愛樂、手護,言:我城郭,我舍宅。若于彼土聚愛盡、欲盡、念盡、渴盡,則以手撥足蹴,令其消散。如是,羅陀!于色散壞消滅愛盡,愛盡故苦盡,苦盡我說作苦邊」。

  【法義分享】大人看小孩子玩家家酒,會覺得可愛又好笑,對那些假的玩具,小孩是如此當真,如此著迷。衆生對五蘊身、心、內、外的迷執,就如同小孩對玩具的…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八章 五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