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八章 五陰▪P23

  ..續本文上一頁迷執。如果心智漸成長、智慧漸成熟,反觀到自己的愚癡,他就會哈哈大笑而放掉。這個比喻很有意思、也很好,我們要去反觀不要以爲「那只是小孩子,我現在大人啊!我沒有這回事啊!」你有沒有在玩那個玩具、玩那些遊戲?有啊!所以,你要去看到,不同的差別就在于小孩子執著他們的玩具,跟大人的執著與大人的玩具是什幺樣的不同,只是外相上不同、目標上不同,但是本質呢?一樣啊!本質是一樣的。

  當我們看小孩子在玩家家酒,覺得這是假的東西,你們在那裏玩得這幺認真、這幺著迷,大人認爲說我們是大人不玩這些,這些是哄騙這些小孩的……,你能不能從這個境界去看到,大人也是在執著、在玩那些玩具,只是方法、外相不同而已。你在玩金錢遊戲,就跟小孩子在大富翁遊戲的紙鈔那些,本質相同啊!你一直玩金錢遊戲玩到最後,還是一場空啊!所以,要去看到小孩子這樣,提供給我們一個境界,讓我們去看到彼此只是外相不同而已,事實上本質是相同的。佛陀就是要我們慢慢有智慧,你的智慧越來越提升,就可以照見到我們往昔的顛倒夢想,這樣你就會放下種種執取,你的束縛就漸漸減少。當束縛減少,你的解脫就增加一分,解脫就是來自于看到我們對顛倒夢想的抓取,而能夠放下。

  (第叁十一節)「爲我略說法要」、「我當獨一靜處」獨自一個人到甯靜的地方去專心思維,也就是止觀雙運。所謂「禅修」,雖然有幾十位來參加,但是大家要以獨處、獨修的心來參加,當你在實際禅修時,不管任何人,你的內心、你的身心,就像單獨一個人獨處,在實際禅修的階段,都只有收攝六根,回來看你當下的身、口、意,回來見法、體證法。讓我們去看到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迹,對五陰各方面的苦、集、滅、道,我們要知道。這裏提出的一個重點,對這個苦,我們要知,對這個「集」是要斷,「滅谛」要去證,「道谛」要去修。這幾個字都很簡短,但是都有講到重要核心。如果實修上面是如此,但是在聞思的時候,因爲你要進入「斷」,必須要先知苦。

  事實上,是先有「集」,才會有「苦」,但是沒有清楚了解種種苦相,你很難去探討苦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有「集」,才會有苦,然而在理解、修行的過程裏面,你是要先了知這個苦啊!種種苦的天使,不斷地在刺激你、在告訴你,然後要清楚知道,才會進一步去看到那個「苦」的原因,你才會對這個原因斷除。進一步知道有這個苦海止息的時候,也就是有解脫涅槃彼岸,于是就有信心透過你的實修,就可以出離苦海而到達涅槃彼岸。所以,是「道」然後到達「滅」,透過「修」,然後到達證果解脫自在。但是,你要老老實實的修,確定我這樣做是有意義的,我這樣做是能夠出離苦海。

  所以,你要清楚知道有「滅谛」可到、可達,這樣才會老實一步一腳印的修行,再辛苦也沒關系!就是再刮風下雨,你也要聞法、要實修、要實證。像玄奘大師以生命去求法之心,因爲他覺得有一個「滅」、有一個「證」,希望能夠到達,才會有這幺大的魄力決心。

  (第卅二節)「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見我?令衆生無名所蓋,愛系我首,長道驅馳,生死輪回,生死流轉,不知本際」這裏一樣在探討,爲什幺衆生會在苦海裏面頭出頭沒、生死輪回呢?長夜在苦海中輪回不已、輪轉不已?佛陀就回答「色有故,色事起,色系著,色見我,令衆生無明所蓋,愛系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回,生死流轉」因爲「色有故」,「色」當然都只是一個代表,因爲緣起緣聚而生現象界的這些萬事萬物。當這些現象界形成之後,衆生卻沒有了悟實相,而被幻相所迷住了,有了身體之後,不了悟身心是一個緣起,它是「無我」,結果你這個身,以爲這是我、我的,看到外面的境界就抓取,認爲這是我的、我的,這是我的所有權、我的財産、我的地盤、我的土地、我的……,我的太太、我的房子、我的兒女、我的父母,都會抓得很緊。

  事實上,這些都是緣起緣聚而生,而且他們也都是無常生滅變化,所以你會去抗拒無常,你會去一直抓著不放。「色有故,色事起」現象界的種種生起,你就會貪著、系著,然後産生我見、色見我,這是「衆生無明所蓋」,很難去了悟到實相,「無明」就是沒有去了解呈現在眼前的實相真理,才會顛倒夢想的抓取。「愛系其首,長道驅馳」這樣才會生死輪回、生死流轉,其他的就可以類推反轉回來。所謂「不知本際」就是不知本來面目,對生死大事仍然是茫然無知。

  (第卅叁節)「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見我,令諸衆生作如是見、如是說」後面經文所謂的「世間常、世間無常」,就是屬于「十四無記」。佛陀就問:是什幺原因導致大家在「十四無記」裏面鑽研、爭辯?因爲衆生不了悟這些實相,然後對自己身心所受的這些苦,沒有如實去探討根本原因,然後又向心外去求法,于是才見不到法。所以佛陀不談「十四無記」,因爲不希望修行人成爲哲學家、玄學家、辯論家、大學問家,因爲空談理論而不實修實證,對解脫是沒有益助的。當我們被箭射到之後,要設法將箭去除、把病治好,而不是禁止開刀,卻去追問一百個爲什幺,因爲在還沒有弄清楚爲什幺之前,早就已經死掉了。

  像有時候在其他地方上課,有的人也很喜歡問一些哲學式的問題,我就跟他講問這些問題不是很重要,重要是你要回來現觀你的苦,回來在曆緣對境中,去看到那些我是、我能、我慢,看到你內心的不安,才是重要啊!不是一直在問我佛陀解脫之後,到底佛陀到哪裏去?佛陀在哪裏?解脫者又在哪裏?這就是屬于「十四無記」裏面的問題。「如來死後有」還是死後沒有,「如來死後有無,如來死後非有非無」,或是「命即是身,命異身異」都是在哲學式的思辯,頭腦裏面的一種推論,然後在那裏做見诤,沒完沒了!佛陀希望你要回來看看自己,當下有沒有苦?內心有沒有不安?如實回來面對自己。在曆緣對境的時候,能不能去如實看到我是、我能、我慢?你對這些苦、內心不安,要清楚去知道,這樣才能夠找出它的病根原因,針對這些病因斷除,生命七、八十年很快就會消失,你還花那幺多時間在做哲學思辯、诤辯,都沒有對症治療,你什幺時候才解脫啊?!佛脫希望我們要把生命力集中在知道苦、不安的實相,找出原因,再來對症治療。

  (第卅四節)「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雲何救?」「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佛陀就舉個比喻,因爲印度人有一個習慣,頭部會纏裹一個頭巾,于是佛陀比喻我們頭部算是很重要的一個中樞地區,當火燃燒頭部的頭巾時,佛陀問大家這時候先後次序,要怎幺樣去做呢?比丘就回答:這時候我們應該要趕快設法要滅頭巾的火啊!佛陀就回答:不是這樣啊!這還是次要的,還有更重要的。

  「佛告比丘:『頭衣燒燃尚可暫忘』」這時候它還都不是排在第一順位,「無常盛火應盡除斷滅;爲斷無常火故,勤求大師。斷何等無常故勤求大師?謂斷色無常故勤求大師;斷受、想、行、識無常故勤求大師」」這裏的經文是很簡短,但是含意很深。以前當我在讀研究所,它那個深義都還沒有看出來,現在仔細再去看,裏面真的含意都很深。佛陀講:就算說你在燒頭衣,這時候都還不是在第一順位,你第一順位是怎幺樣呢?「無常盛火應盡除斷滅」因爲頭巾的燃燒,頂多是燒掉你的身體,當一個解脫者緣盡,所謂「心的解脫」才是最重要。如果你光著重在身方面,雖然保有這個身,但是你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都還存在啊!

  所以,身體方面再怎幺樣,它都是次要,最重要就是心要能夠真正解脫,才是第一順位。你的心要解脫,最重要是怎幺樣呢?你要體證「無常法印」,因此第一順位要體證「無常法印」,禅修的第一順位就是要讓大家去實際體證「無常法印」。「無常盛火應盡除斷滅,爲斷無常火故勤求大師」無常是一個法印,是真理實相,我怎幺樣斷無常火呢?有人回答「勤求大師」是不錯,是這裏的答案,但是當我們實際要做的時候,怎幺斷?「斷何等無常故勤求大師?謂斷色無常」斷受、想、行、識無常,怎幺樣才能夠斷無常火、斷無明?無常是實相、是真理,怎幺樣才能夠斷無常火?答案就暫時保留著,讓大家要去消化、去思惟,要怎幺樣才能夠斷無常火,爲什幺無常火竟然這幺重要?要擺在第一順位去斷?怎幺樣才能夠斷無常火?大家慢慢去體悟、要去參,下一回來再公布答案。

  (第卅五節)「以一法成就,不複堪任知色無常」「貪欲一法成就;不堪能知色無常」「何等一法成就?謂無貪欲成就;無貪欲法者,堪能知色無常」你只要有這樣的心態存在,就沒辦法真正了悟「無常法印」。如果你有貪、有瞋癡、恨,所謂「呰」是一種毀謗、批評、攻擊的心態,「無慚、無愧、慢、慢慢、增慢、我慢、增上慢、邪慢,卑慢、驕慢、放逸、矜高,曲僞相規、利誘……」如果有這些心態,你沒辦法真正體證無常。

  【法義分享】一般對「無常、無我」,往往只是知道個名相或只少分淺嘗、或只看到粗相。當你真正用心靈去體驗無常之流,那是「言語道斷」沒有思惟、沒有想象。「慢慢」就是你本來就有我慢,然後又再增上慢,我慢、增上慢都是增慢,它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告訴我們,只要你有貪、瞋、癡、我慢這些,就是還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面,你還用頭腦去思惟,還用頭腦去想象無常,這樣還沒有真正去體證「無常法印」。當你真正體證「無常法印」,無常法流是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剎那,都是法相、實相的存在,如果你有起那些貪、瞋、癡、我慢,就是落入「自我」的意識,落入「自我」的影子,「自我」的陰影裏面,于是你「自我」的形象、「我相」出來,就跟實相脫節了,這是滿微細的,大家要去體會到。

  真正要體證無常法印,一開始就要用「無爲法」,才能夠真正…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八章 五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