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八章 五阴▪P23

  ..续本文上一页迷执。如果心智渐成长、智慧渐成熟,反观到自己的愚痴,他就会哈哈大笑而放掉。这个比喻很有意思、也很好,我们要去反观不要以为「那只是小孩子,我现在大人啊!我没有这回事啊!」你有没有在玩那个玩具、玩那些游戏?有啊!所以,你要去看到,不同的差别就在于小孩子执着他们的玩具,跟大人的执着与大人的玩具是什幺样的不同,只是外相上不同、目标上不同,但是本质呢?一样啊!本质是一样的。

  当我们看小孩子在玩家家酒,觉得这是假的东西,你们在那里玩得这幺认真、这幺着迷,大人认为说我们是大人不玩这些,这些是哄骗这些小孩的……,你能不能从这个境界去看到,大人也是在执着、在玩那些玩具,只是方法、外相不同而已。你在玩金钱游戏,就跟小孩子在大富翁游戏的纸钞那些,本质相同啊!你一直玩金钱游戏玩到最后,还是一场空啊!所以,要去看到小孩子这样,提供给我们一个境界,让我们去看到彼此只是外相不同而已,事实上本质是相同的。佛陀就是要我们慢慢有智慧,你的智慧越来越提升,就可以照见到我们往昔的颠倒梦想,这样你就会放下种种执取,你的束缚就渐渐减少。当束缚减少,你的解脱就增加一分,解脱就是来自于看到我们对颠倒梦想的抓取,而能够放下。

  (第三十一节)「为我略说法要」、「我当独一静处」独自一个人到宁静的地方去专心思维,也就是止观双运。所谓「禅修」,虽然有几十位来参加,但是大家要以独处、独修的心来参加,当你在实际禅修时,不管任何人,你的内心、你的身心,就像单独一个人独处,在实际禅修的阶段,都只有收摄六根,回来看你当下的身、口、意,回来见法、体证法。让我们去看到有身集、有身灭、有身灭道迹,对五阴各方面的苦、集、灭、道,我们要知道。这里提出的一个重点,对这个苦,我们要知,对这个「集」是要断,「灭谛」要去证,「道谛」要去修。这几个字都很简短,但是都有讲到重要核心。如果实修上面是如此,但是在闻思的时候,因为你要进入「断」,必须要先知苦。

  事实上,是先有「集」,才会有「苦」,但是没有清楚了解种种苦相,你很难去探讨苦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有「集」,才会有苦,然而在理解、修行的过程里面,你是要先了知这个苦啊!种种苦的天使,不断地在刺激你、在告诉你,然后要清楚知道,才会进一步去看到那个「苦」的原因,你才会对这个原因断除。进一步知道有这个苦海止息的时候,也就是有解脱涅槃彼岸,于是就有信心透过你的实修,就可以出离苦海而到达涅槃彼岸。所以,是「道」然后到达「灭」,透过「修」,然后到达证果解脱自在。但是,你要老老实实的修,确定我这样做是有意义的,我这样做是能够出离苦海。

  所以,你要清楚知道有「灭谛」可到、可达,这样才会老实一步一脚印的修行,再辛苦也没关系!就是再刮风下雨,你也要闻法、要实修、要实证。像玄奘大师以生命去求法之心,因为他觉得有一个「灭」、有一个「证」,希望能够到达,才会有这幺大的魄力决心。

  (第卅二节)「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众生无名所盖,爱系我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知本际」这里一样在探讨,为什幺众生会在苦海里面头出头没、生死轮回呢?长夜在苦海中轮回不已、轮转不已?佛陀就回答「色有故,色事起,色系着,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因为「色有故」,「色」当然都只是一个代表,因为缘起缘聚而生现象界的这些万事万物。当这些现象界形成之后,众生却没有了悟实相,而被幻相所迷住了,有了身体之后,不了悟身心是一个缘起,它是「无我」,结果你这个身,以为这是我、我的,看到外面的境界就抓取,认为这是我的、我的,这是我的所有权、我的财产、我的地盘、我的土地、我的……,我的太太、我的房子、我的儿女、我的父母,都会抓得很紧。

  事实上,这些都是缘起缘聚而生,而且他们也都是无常生灭变化,所以你会去抗拒无常,你会去一直抓着不放。「色有故,色事起」现象界的种种生起,你就会贪着、系着,然后产生我见、色见我,这是「众生无明所盖」,很难去了悟到实相,「无明」就是没有去了解呈现在眼前的实相真理,才会颠倒梦想的抓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这样才会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其他的就可以类推反转回来。所谓「不知本际」就是不知本来面目,对生死大事仍然是茫然无知。

  (第卅三节)「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后面经文所谓的「世间常、世间无常」,就是属于「十四无记」。佛陀就问:是什幺原因导致大家在「十四无记」里面钻研、争辩?因为众生不了悟这些实相,然后对自己身心所受的这些苦,没有如实去探讨根本原因,然后又向心外去求法,于是才见不到法。所以佛陀不谈「十四无记」,因为不希望修行人成为哲学家、玄学家、辩论家、大学问家,因为空谈理论而不实修实证,对解脱是没有益助的。当我们被箭射到之后,要设法将箭去除、把病治好,而不是禁止开刀,却去追问一百个为什幺,因为在还没有弄清楚为什幺之前,早就已经死掉了。

  像有时候在其他地方上课,有的人也很喜欢问一些哲学式的问题,我就跟他讲问这些问题不是很重要,重要是你要回来现观你的苦,回来在历缘对境中,去看到那些我是、我能、我慢,看到你内心的不安,才是重要啊!不是一直在问我佛陀解脱之后,到底佛陀到哪里去?佛陀在哪里?解脱者又在哪里?这就是属于「十四无记」里面的问题。「如来死后有」还是死后没有,「如来死后有无,如来死后非有非无」,或是「命即是身,命异身异」都是在哲学式的思辩,头脑里面的一种推论,然后在那里做见诤,没完没了!佛陀希望你要回来看看自己,当下有没有苦?内心有没有不安?如实回来面对自己。在历缘对境的时候,能不能去如实看到我是、我能、我慢?你对这些苦、内心不安,要清楚去知道,这样才能够找出它的病根原因,针对这些病因断除,生命七、八十年很快就会消失,你还花那幺多时间在做哲学思辩、诤辩,都没有对症治疗,你什幺时候才解脱啊?!佛脱希望我们要把生命力集中在知道苦、不安的实相,找出原因,再来对症治疗。

  (第卅四节)「犹如有人火烧头衣,当云何救?」「世尊!当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时救令灭」佛陀就举个比喻,因为印度人有一个习惯,头部会缠裹一个头巾,于是佛陀比喻我们头部算是很重要的一个中枢地区,当火燃烧头部的头巾时,佛陀问大家这时候先后次序,要怎幺样去做呢?比丘就回答:这时候我们应该要赶快设法要灭头巾的火啊!佛陀就回答:不是这样啊!这还是次要的,还有更重要的。

  「佛告比丘:『头衣烧燃尚可暂忘』」这时候它还都不是排在第一顺位,「无常盛火应尽除断灭;为断无常火故,勤求大师。断何等无常故勤求大师?谓断色无常故勤求大师;断受、想、行、识无常故勤求大师」」这里的经文是很简短,但是含意很深。以前当我在读研究所,它那个深义都还没有看出来,现在仔细再去看,里面真的含意都很深。佛陀讲:就算说你在烧头衣,这时候都还不是在第一顺位,你第一顺位是怎幺样呢?「无常盛火应尽除断灭」因为头巾的燃烧,顶多是烧掉你的身体,当一个解脱者缘尽,所谓「心的解脱」才是最重要。如果你光着重在身方面,虽然保有这个身,但是你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都还存在啊!

  所以,身体方面再怎幺样,它都是次要,最重要就是心要能够真正解脱,才是第一顺位。你的心要解脱,最重要是怎幺样呢?你要体证「无常法印」,因此第一顺位要体证「无常法印」,禅修的第一顺位就是要让大家去实际体证「无常法印」。「无常盛火应尽除断灭,为断无常火故勤求大师」无常是一个法印,是真理实相,我怎幺样断无常火呢?有人回答「勤求大师」是不错,是这里的答案,但是当我们实际要做的时候,怎幺断?「断何等无常故勤求大师?谓断色无常」断受、想、行、识无常,怎幺样才能够断无常火、断无明?无常是实相、是真理,怎幺样才能够断无常火?答案就暂时保留着,让大家要去消化、去思惟,要怎幺样才能够断无常火,为什幺无常火竟然这幺重要?要摆在第一顺位去断?怎幺样才能够断无常火?大家慢慢去体悟、要去参,下一回来再公布答案。

  (第卅五节)「以一法成就,不复堪任知色无常」「贪欲一法成就;不堪能知色无常」「何等一法成就?谓无贪欲成就;无贪欲法者,堪能知色无常」你只要有这样的心态存在,就没办法真正了悟「无常法印」。如果你有贪、有瞋痴、恨,所谓「呰」是一种毁谤、批评、攻击的心态,「无惭、无愧、慢、慢慢、增慢、我慢、增上慢、邪慢,卑慢、骄慢、放逸、矜高,曲伪相规、利诱……」如果有这些心态,你没办法真正体证无常。

  【法义分享】一般对「无常、无我」,往往只是知道个名相或只少分浅尝、或只看到粗相。当你真正用心灵去体验无常之流,那是「言语道断」没有思惟、没有想象。「慢慢」就是你本来就有我慢,然后又再增上慢,我慢、增上慢都是增慢,它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们,只要你有贪、瞋、痴、我慢这些,就是还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你还用头脑去思惟,还用头脑去想象无常,这样还没有真正去体证「无常法印」。当你真正体证「无常法印」,无常法流是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剎那,都是法相、实相的存在,如果你有起那些贪、瞋、痴、我慢,就是落入「自我」的意识,落入「自我」的影子,「自我」的阴影里面,于是你「自我」的形象、「我相」出来,就跟实相脱节了,这是满微细的,大家要去体会到。

  真正要体证无常法印,一开始就要用「无为法」,才能够真正…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八章 五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