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色、受、想,行、识,对身心内外方面不能够了解、不能够透视,于是在抓取,不知道「无常法印」,因此它必然一定会变。当它变异、变化时,你的内心就惶恐、不安,因为你的抓取、你的要,要失去了、要变化了,于是你的内心就会被境界卷入,而形成身苦、心也苦,你的心成为境界的奴隶。
一个人有实际去透视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对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了悟这些实相,从各个层面都能够去透视到「三法印」,这时候「如实知已,不生爱乐,见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恼苦生」因为他透视之后,放下过去的颠倒梦想,放下他过去的种种执取,因为你不执取我、我所,因此当这些境界变化时,你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
一个身苦、心不苦,一个是身、心受苦,原因在哪里?这里都有告诉我们原因,「心不随转,恼苦不会生」于是就不会「恐怖、障碍,顾念、结恋。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一个人能够透视实相真理之后,放下他的种种执取,此时因为没有得、没有失,没有得失心,因此境界再怎幺变化,都能够不受境界所卷入,就是《心经》提到的「以无所得故,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就是这里的意思。所以,你要做到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定要对身心、宇宙的这些实相,有正确深入的透视了解。当你透视了解之后,放下那些执取,没有得失心,没有迎、没有拒,因缘产生之时,你不会逃避,会善待每一个因缘,但是又不会去抓取,因此就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
遇到同样的逆境考验,凡夫是心慌意乱,身苦、心也苦;有正知正见的修行人是内心平静,身苦不能免,但内心却安祥不受境界影响。前者用我慢、我欲在与「无常法则」抗争,身、心会痛苦,就是因为用我慢、我欲,在与无常法则对抗;后者了知「无常法则」而全然接受,当你接受,境界就会穿流而过。
什幺呢?如果一件事情已经发生了,你却不接受,这样只有苦上加苦。
举例来讲,几年前台北市有一位很有名的肛门痔疮外科雷医师,因为他儿子在服役时死在军中,他是认为儿子是冤枉死的,因此一直要为儿子洗刷冤屈,要把委曲的实相找出来,于是一直在奔波,结果还是没办法达到他的愿望,因此他已经曾经自杀过一次,但是事情还是没有水落石出。他本来就是很有名的直肠外科医师,但是为了已经发生的事情,没办法接受实,于是他的整个人生、整个生命,都被这件事情笼罩着,到最后呢?真的也让大家感到满惋惜的。这样做,对自己跟你儿子的苦,有减少吗?你认为儿子受到这些冤枉,能不能站在比较冷静、比较理智的立场?该做的、我们去做,已经死了,我们接受这个事实,但是该做的、我们去做,但是有些因缘不是你所能够掌控的。当你这样做了之后,也没办法挽救儿子的生命,而且自己的生命也赔上去了,于是你的家人又是更苦。
所以,遇到一些境界,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接受它,然后面对当下,该怎幺样去做,该争的、该去证明的,我们还是冷静理智的去处理,而不是走上以生命来抗争,这样到后来引起家人更多的苦,并不是你走了之后,事情全部都解决。因此我们要有智慧去面对一切境界的现前考验。
(第廿九节)「佛告火种居士:正以此法,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如实知非我、非异我(非我所)、不相在;」一切都能够去体证到它,无我、无我所、不相在,受、想、行、识也都是如此。「彼于尔时成就三种无上:智无上、解脱无上、解脱知见无上。成就三种无上已,于大师所恭敬、尊重、供养如佛。世尊觉一切法,即以此法调伏弟子,令得安稳、令得无畏、调伏寂静、究竟涅槃。世尊为彼涅槃故,为弟子说法」。
这一经有讲出满重要的关键重点。修行者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重点都已经告诉我们了,不管从五阴、六界、六入处,从身心内外的过去、现在、未来,或是所有的这些远、近、大、小、粗、细、好、坏……这些,都要去如实去看到,如实去体证到,如实去求知求证,体证到真正就是无我、无我所、不相在。如果你真正能够去体证到这些,就能够成就「无上智、解脱无上、解脱知见无上」。
何谓「无上」?以前当我在学佛、闻思法义的过程,因为人家跟我们讲「无上」就是佛陀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成就在所有世间、在众生里面,他是地位最高、最高的,没有人能够再超越过他,一般人所理解「无上」就是这样,都认为他的智慧各方面是最高的,没有人比他再更高了,没有人超过他。因此,也曾经想说以后也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想要到达同样最高的位子,后来慢慢地体会觉得「无上」不是这样解释,现在大家能不能想出它深层的含意?所谓「无上」就是没有大、小、高、低的区别,也就是超越二元对立,更深的含意就是没有自卑、也没有我慢。
所谓「无上」的深义,事实上就是超越一切的二元对立,已经没有那些上下之分,如果你还在认为「我今天修行境界很高,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我是世间的智慧第一、我最高……」要去看到里面「我」成就什幺样的那一种影子,都还有二元对立的心态。佛陀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到最后就是超越那些二元对立。所以,「无上」是解脱无上,如果你还在认为「我修行境界很高,我现在已经达到智慧最高、最上……」还有那种对立,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当你体证到一切众生平等、超越二元对立,这时候所有的二元对立全部都消失,就是真正究竟智,亦即「智无上、解脱无上,解脱知见无上」含意很深!成就这三种「无上」。
为什幺你能够成就这三种「无上」呢?前面经文内容要慢慢去求证,不管你从哪里一个角度去求证,都体证到「无我、无我所,不相在」,这样才能够真正超越自卑、卑慢与我慢。「成就三种无上已,于大师所恭敬、尊重、供养如佛」因为经过实修实证之后,我们就会感恩,感恩的心自然流露出来的。「世尊觉一切法,即以此法调伏弟子,令得安稳、令得无畏、调伏寂静、究竟涅槃」世尊就是了悟这些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然后真正到达究竟涅槃解脱,于是佛陀就把他所走过来的心路历程,实际的解脱道来「调伏弟子,令得安稳」供养这些有缘人,让他们也逐步这样走上来。「令得无畏、调伏寂静」为什幺无畏呢?就是泯除那些二元对立,没有大、没有小,没有大小、高低之分。
「令得无畏、调伏寂静」因为一切众生是平等,这样才能够真正契入无为、无上,「调伏寂静、究竟涅槃。世尊为涅槃故,为弟子们说法」世尊是为了「涅槃故」,为弟子们说法。所谓「涅槃」,不要把它解释跟「死亡」相等,不是那个「死亡」,不是坐到好像「植物人」、「入深定」这样才像「涅槃」。所谓「涅槃」就是苦的止息,贪、瞋、痴的止息,烦恼的止息,他的这些苦消失了,他是解脱自在,一个很快乐、很自由、自在的人。就像过去还有那些颠倒梦想,过去还有这些「神经病」,还有不正常的那种心态,今天把这些病医好了,让他恢复成为很正常、健康的人,就是契入「涅槃」,于是过着健康正确人生观的人。
佛陀是为了引导众生契入涅槃,也就是远离颠倒梦想。【法义分享】「世尊为涅槃故,为弟子说法」这是如来出现于世间的主要目的--引导众生了知宇宙人生的实相而出离苦海,到达究竟涅槃的彼岸。但「涅槃」甚深极甚深,很容易被扭曲、被误解。众生不了解涅槃的深义,导致后世佛教徒才有「不断烦恼、不入涅槃」的谬论,这如同劝人「不要把精神错乱治疗好」一样荒谬。所以,佛陀是为了协助众生契入涅槃、出离苦海、远离颠倒梦想,而在为弟子们说法,因此不要怕涅槃,不要不契入,这是佛陀示现于世的主要目的。
(第三十节)「佛告罗陀: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这里告诉我们什幺叫做「众生」?定义很简短,「于色」就是对所有境界,「色」只是一个代表而已,对身心、内外所有一切境界,于色染着缠绵,这就是「众生」。「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佛告罗陀:我说于色境界当散坏消灭,于受、想、行、识境界当散坏消灭,断除爱欲,爱尽则苦尽,苦尽者我说作苦边」要去看到所有的现象界,包括我们的身心内外,都是「散坏消灭」,也就是说缘生一定是缘灭,缘生的现象界一切,它一定是生、住、异、灭、成、住、坏、空,而且每个剎那都是不断在流动变化变化。
如果你去抓取,就是抓个梦幻泡影,去抓一个空壳子、抓一个死的,因为活的东西是在每一个当下,要去抓住那个活的,你要全然放下,才能够抓住那个活的。只要你有所抓取,都是在抓那个死的、抓那个泡影,这样就是在苦海里面绕。所以,当一个人能够了悟无常生灭法印,当你不抓、全然放开,「断除爱欲,爱尽则苦尽」那个苦就是来自我们的贪爱,「苦尽者我说作苦边」所谓「作苦边」就是已经到达苦海的边,因此苦海是有边,我们一般讲说「苦海无边」,因为你不了解「出世间法」,不了解解脱道,当然在茫茫苦海里面,不知道「边」在哪里,所以你要到达苦海的边,只要你按照解脱道去实修实证,就能够「作苦边」,出离苦海。
「譬如聚落中诸小男小女嬉戏,聚土作城郭宅舍,心爱乐着,爱未尽、欲未尽、念未尽、渴未尽,心常爱乐、手护,言:我城郭,我舍宅。若于彼土聚爱尽、欲尽、念尽、渴尽,则以手拨足蹴,令其消散。如是,罗陀!于色散坏消灭爱尽,爱尽故苦尽,苦尽我说作苦边」。
【法义分享】大人看小孩子玩家家酒,会觉得可爱又好笑,对那些假的玩具,小孩是如此当真,如此着迷。众生对五蕴身、心、内、外的迷执,就如同小孩对玩具的…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八章 五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