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八章 五阴▪P21

  ..续本文上一页该没有啊!我应该没有落入断常啊!」错了!除非你是究竟解脱者,除非你是四果阿罗汉,不然你都还在「断、常」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只是有没有觉察到而已。你越有如实回来觉察、越有看到、能觉察到,那幺就有超越、有校正的可能,你就有超越的可能,因此这是很重要的。

  但「此甚深处,难见、难知」需要有很深度的反观察力,「凡众生类,未能辨知」,因为「众生长夜异见、异忍,异求、异欲故」很多方面是处处很用功、很认真在修行,但是你在「有为法」的世界里面绕,有看到吗?你在求「常」有看到吗?所以,要慢慢静下来去看,你在二元对立里面想说「我越修、希望越厉害,我能够有神通,我能够怎幺样,我能够有法术,然后把我所不想要的境界,能够把它对治、把它消除……」有没有去看到这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所以,这方面要慢慢静下来。

  佛陀讲出「众生长夜异见、异忍、异求,异欲」只要好好把《阿含》闻思,然后进入实修,很多的岔路就可以避免了。众生习惯于颠倒梦想,常用我见、我慢不断在构筑梦幻世界,但不自觉知。若「我慢」不断,「自我」就不会死;「自我」不死,就会继续再抓取、再轮回,这里所讲的都已经是很深、很深,大家不要以为这样好像很困难,其实也不会很困难,只要大家有决心,然后真正要学习佛陀,此生非达目的、决不终止,真正要走究竟解脱之路,你的成就就会很快,而且你的身心会柔软,要超越、突破就很快!

  有人问我有关于「有为法」、「无为法」方面,他满用功、也很仔细、很认真在检验自己、检视自己,认为在有为法的世界里面绕,再怎幺绕都是在「自我」意识里面,在那里绕不完。于是我就跟他讲,真正要体证到无常法印,就要用「无为法」;他说体证到无常之后,是不是还有种种果位之分呢?是不是就已经能够证到四果呢?我就说还不是的,因为你去体证到无常之后,还有深层的自我、无我方面,你是不是去看到?是不是有去突破?不是说你用「无为法」体证无常之后,就能够真正做到「无我」,还没有!因为他很认真在检视自己、在看,我就跟他讲:你就好好继续再用功,以后当你觉得情况不错,慢慢希望要突破「无我」,然后认为可能已经证到「无我」,这时候如果有需要,我再帮你把「无我」的尾巴抓出来。因为在历缘对境的平常时候,可能认为「无我」很容易体会,但是在历缘对境时,「我」影子都在,你能不能看到?一方面有时候自己不容易觉察到,如果有需要的时候,我会帮你、告诉你「我」的尾巴在哪里,有没有看到?

  在原始佛法里面只有讲「识」,没有再继续区分那些,但可以说是深层「自我」的抓取,来到对生命核心的一种抓取、阴影,它继续存在着,只要你继续用功,愿意如实面对自己,如果有因缘情况许可,我会帮你找出「我」的尾巴在哪里,也要你的身心够柔软,否则我不敢讲,因为你会抓狂。所以,你要身心柔软、愿意接受,我就会告诉你尾巴在哪里,这样你很快就可以去照见到,要从「有为法」慢慢上来。在修行方面也是一样,就是要从「有为法」慢慢上来,然后进入「无为法」,包括在闻思的层次方面来讲,也算是有为法,然而今天的「有为法」,是要实际去体会、去做到「无为」,就好像禅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含意是很深,但是要去看到「无字天书」,要去看到「不立文字」,需要多少的文字,你知道吗?你要进入「无言」,我需要说多少的话,你才能够体会到「无言」,你知道吗?所以,要体证到「无为法」,我们要先经历过「有为」,因此今天的闻、思、修,就是让大家慢慢逐步上来,能够去体证到「无为」,功夫、时间不会白浪费。

  什幺叫做「出家」?

  什幺叫做出家?一般都认为出家就是把头发理掉、穿上袈裟,这样就是出家,我们现在来做一个比较有深度的解析。在此,分成几个层面来讲,一个是居士身、出家相,这是第一个大家现在所了解的层面,这个人还没有理光头、还没有穿袈裟,就把他称为「居士身」。如果他理光头、穿上袈裟之后,叫做「出家人」、现出家相,这是一般的区别,这是以外相来区分。第二个阶段,以他所修的到底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以他的心所修的到底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来区分?

  「世间法」就是越修越有所得、越修越厉害,越修我慢越高、越大,认为你修行有成,认为你神通广大、很厉害,你能够怎幺样,我能够怎幺样……,这是属于「世间法」。所谓「出世间法」,「阿含解脱道」就是属于「出世间法」,是回来反观我是、我能、我慢,你越修,我是、我能、我慢越减少,身心越柔软。虽然你的身相是现出家相,如果你所修的是「世间法」,严格讲都还是属于「世间法」、「在家法」,你虽然是居士身,但是你所修的却是「出世间法」,心跟法方面,都契入「出世间法」,虽然你是身没有出家,但是你的心是已经现出家相。所以,第一个层次是以外相方面来区分,第二个层次是以心、法方面区分。第一个层次应该要尽早突破,《金刚经》也有讲不能够以身相见如来,如果你是还着重在外相方面,内心的心法方面,就看不到他所修的是不是「出世间法」,这是第二个层面。

  如果是现出家相,然后又修「出世间法」,当然是更好,那是标准的走在「出世间」解脱道上。第三个层次要用什幺来区分?就是以证果方面来区分,如果初果到三果,都还没有真正出家,要证四果阿罗汉才是真正的「出家」。这里所讲的「家」是指什幺,是指枷锁的「枷」,也就是三界。所以,佛陀要我们真正出家,是要出三界的家,不是出你现在家庭的家,虽然你离开现在家庭这个家现出家相,但是如果你所学的,不是「出世间法」,如果没有证到四果阿罗汉,你都还是在家,还在三界的家里面,三界就是由「自我」所抓取的梦幻世界。所以,包括证到三果,为什幺还没有真正出家?因为「我慢」还在,还有「五上分结」还没有断。「五上分结」其中两个结,就是「色界贪」、「无色界贪」。

  所谓「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证到三果的人,「色界」跟「无色界」这两界还没有出离,因此严格讲证到三果的人,都还没有真正的出家。佛陀所讲的真正出家是在于你有没有证到四果阿罗汉,你有没有真正出离「自我」所构筑而成的梦幻世界、三界的家,如果还没有,就是还在三界的家里面。一路修行的路程,要知道我们有否真正出家吗?所以,我们要的是真真正正的出家,你要出「三界」的家,才是真正的出家,前面这些是「方便」,你有因缘现出家相,然后修「出世间法」,这样要证四果阿罗汉,当然这是更快、更好。你身、是出家相,心也是出家法、也是出家相,这样要证果很快。

  如果你现「出家相」,但是你不是走「出世间法」,要到这里就很难。如果你的因缘不成熟、还以「居士身」,但是你却有因缘真正要迈向究竟解脱而修「出世间法」,你要证初果到三果,都很容易;证四果阿罗汉,要好好下更大的决心,进入专修,一样可修、可证、可达。

  《阿含经》里面是没有一个明显界定区分,说居士只能够证到三果,但是在家居士修「出世间法」,然后要证初果到三果,没有什幺困难,但是你要证四果,我认为要进入专修,也就是真正你心能够出家、身未必,如果身容许、出家也好,但是如果你不容许现出家相,然后真正心走「出世间法」进入专修,你要证四果很容易。如果没有建立正知正见,而随便现出家相,有时候这个出家相,反而会形成你解脱道上一个很大的障碍,因为一个是执着与「自我」,另外很容易无意中长养「我慢」。只要你一疏忽,很容易无意中长养我慢,因此并不是说现出家相不好,我个人绝对没有排斥现出家相。

  在1887-1889这几年,我本来要现出家相的念头很强,但是后来当我读完佛学院研究所之后,觉得我要以法为主、为核心,要真正能够找到「出世间法」,真正走在「出世间法」上,我要做出实质的意义,跟着佛陀解脱道一步一脚印的走,所以我就选择保持在家相,一方面觉得当保存在家身,我更容易降服「我慢」,我个人觉得每个人的因缘不同,因为当你在家身之时,你处处都会排在人家后面,可以坐在人家后面,我们比较可以默默的学习。

  所谓「非想非非想天」,重点就是「自我」的三界里面,「自我」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想非非想处想」还是在「无色界」里面,算是三界里面,「三界」就是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就是属于「无色界」,还在三界里面。讲更深入一点,虽然你能够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天」,但是「自我」还没有死。「三界」就是外面的客观世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些,但是客观的实相世界不是苦海,佛教所讲的苦海是「自我」所构筑成的梦幻世界,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里面绕,包括说四禅八定,以后我们还会再讲。

  如果一个人有因缘现出家相,又有因缘接触出世间法,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跟着佛陀所走过的解脱道脚步,一步一脚印走,很快!《阿含经》里面所讲的,不用七年,你就可以证到阿罗汉果,所以我们也不要轻视现出家相的因缘,但是不要光只是外表而已,更重要是「内心」,一定要掌握住心法,能够身、心都一致现出家相,要证果就很快!

  (第廿八节)「愚痴无闻凡夫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爱乐于色,言色是我、是我所,而取摄受。彼色若坏、若异,心识随转,恼苦生」这一经有一个重点,这一节的最后一句话「是名身心苦患」注意这四个字,「身心苦患」身与心是分开的,所谓「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一般众生是身苦、心也苦,解脱者是身苦不能免,但是他的心是不苦的。为什幺会有这些差别呢?因为一般众生在…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八章 五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