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证到三果,但是三果跟四果,要真正做到「无我」、「自我」要消失,才能够真正证到四果阿罗汉。所以,这就是初果、二果、三果的过程,当你证到三果时,如果有认真回来反观自己,你会看到深层的「自我」,我是、我能、我慢都还存在。
他说请听我做个比喻:「凡智者,因譬喻类而得解。譬如乳母衣,付浣衣者,以种种灰汤,浣濯尘垢,犹有余气,要以种种杂香,薰令消灭」一件很脏的衣服,你一下子洗涤之后,它的脏还没办法完全清除掉,他的味道还没办法完全清除掉,要怎幺样呢?就是要多洗几次。所以,他就看到虽然自己理解体悟无我,但是在历缘对境时,还是会展现我是、我能、我慢的习性、习气,他就是很如实回来反观才会看到,因为「自我」的阴影又跑出来,他认为就因为还留有一些息气,因此要不断「以种种杂香,薰令消灭」虽然「理」可顿悟,但是「事」必渐修,而且你「理」上的顿悟容易,事实上在历缘对境时,才是实际的考验。
「如是,多闻圣弟子于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能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然后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灭」一个有证果的人,虽然对五受阴方面,能够看到非我、非我所,但是他的习气还在,所以要在历缘对境中,不断再实修实练,实际面对各种境界,然后实际再去看,一方面历缘对境修,一方面又加深去闻思。「于五受阴增进思惟」也就是水涨船高,又更进一层去止观双运,然后再继续观察它的生灭,更深一层去体悟无常法印,前面的体悟无常,虽然是体悟到了,但是稳定度还没有出来。
就像几天后的禅修,协助大家慢慢实际去体证到无常法印,但是你没办法都浸泡在无常法印之中,你还会不断的进进出出,稳定度还不够,这时候还必须要闻思,然后再实际修、闻、思、修,这样才能够「增进思惟,观察生灭」,实际再进一层去体悟无常法印,然后再进一步去看「此色、此色集、此色灭」,还有受、想、行、识的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实正观」这就是真正的开悟、真正的解脱,他的这一段心路历程满不错的,他把见法到究竟解脱的心路历程写出来,所以大家要慢慢去体会。
「差摩比丘说此法时,彼诸上座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差摩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法喜利故,身病悉除」本来他是有生病,当别人问他时,他再更仔细回来检验自己,再讲具体一点,你为什幺认为自己已经有证悟,但是还不敢承认自己是阿罗汉?因为他发现自己贪生怕死的结还存在着,要很如实面对自己,因为他在生病时,又看到生命核心「自我」的抓取,还是紧抓着不敢放。所以,他去看到贪生怕死,「自我」还紧抓不放的,那个结还看到。当跟人家对谈之后,他又更深一层去看到,慢慢终于自己看到核心的阴影,然后自己又有些体会、又有些突破,这时候他又有更深的体会。那些来探病的比丘听他这样讲过之后,也刚好又蒙他的法喜,所以彼此切磋、教学相长,然后体悟更深。
【法义分享】虽然能理解、能观察到五阴非我、非我所,但我慢、我欲、我能……并未断。这与观察的深浅度有关,也与习气有关。所以才有四双八辈的差异。深层的我见、我慢不易断,通常需要一面明眼善知识的镜子、以协助反观照见。如果真正要走上究竟解脱,在还没有到达解脱之前,一面明眼善知识的镜子,协助照见我们的死角,照见我们的不足,照见我们踩在脚底下的阴影,可以节省我们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摸索。所以,深层的我见、我慢并不容易断,通常需要一面明眼善知识的镜子、以协助反观照见。如果因缘不成熟,还要再静待因缘。
差摩比丘于「五阴」,再深入思惟观察「生灭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理论上可以如此,实修上要断深层的「我慢」,没那幺容易!因为实际体悟过来,发现没有那幺容易,修行者很容易在禅修之际,觉得「我慢、我欲、我能、我是、我在,一切悉除」,但出了禅修区,实际历缘对境之际,我慢、我是、我能全部又暴露出来。所以,「理」悟容易,实修不易,所谓「理可顿悟,事必渐修」,要有很深的反观觉察力,才能看到深层潜伏的我见、我慢、我是、我能。
为什幺「理悟」容易呢?因为在单纯简单的环境、专修禅修的时候,没有外境的考验,于是你会觉得「啊!我现在已经做到!没有「我」啦!我现在已经体悟到「无常」了,现在已经没有「我」,「身见」这些都没有了,什幺事情都大事已办……」但是一历缘对境的时候,尤其你认为你开悟了,已经成为人天师表了,当众生开始向你顶礼、向你恭敬,这时候你能不能去看到背后的我慢、我是、我能心态?
当人众越来越多,要兴建道场了,然后要收皈依弟子了,有没有去看到你背后有「我的山头、我的道场、我的弟子、我的宗派、我的衣钵、我的继承人……」的心态,都是很微细的那些我是、我能、我慢。当然,大家也许认为这跟我们修行上,好像离得太远了……,千万不要认为离得很远,现在不讲出这些,也许以后再讲就没机会了,等你以后有名、出名时再讲,那时候你听不进了。所以,如果大家在闻思的过程,能够建立起正确的闻思,可以避免你很多将来不必要的岔路,要很如实回来面对自己。
历史上真实的佛陀,他本身没有建立宗教,本身没有建立宗派,本身没有建立固定的道场,都是人家有提供道场,因缘具足就引导大家来此禅修,一段期间之后,哪里有需要,他又走到哪里,没有固定的一个地方。虽然有很多人跟佛陀学习、皈依,但是他从来不去抓住弟子,也没有去更改弟子的名字、名号,除非你自己愿意要更改一个比较好的名字,随你所喜欢,但是佛陀本人没有说派系加入,然后要改成什幺姓、什幺辈……,都没有那些。所以,真正一个「无我」的人,没有他的山头、没有他的宗派、没有我的弟子……都没有,但是今天并不是说我有一个山头、一个宗派,有我收的弟子,这样走红了,就不是正法,也不是这样讲,而是佛陀做出一个模范,这是很明的一面镜子,让我们参考。
今天因缘情况,你需要一个禅修的地方,或是有些人要跟你学习,没关系!你随顺因缘。但是我们要跟佛陀这一面真正是无我、无私的镜子来比较,佛陀提供这一面很明的镜子,让我们对照,要从中去看看我们随顺因缘而起的情况之下,我们在历缘对境的时候,有没有我是、我能、我慢、我的弟子、我的宗派,我的山头……?这已经是讲到很深的观念,因为跟断深层「我慢」关系很大。
民国初年,泰国满有名的一位高僧阿姜曼,在座有不少人应该有读过「阿姜曼尊者传」,他以前也是一样用生命在修行,当他证初果、二果之后,情况已经相当不错了,也随顺因缘在指导别人。但是当他一样看到自己内心的不安,内心的那股我是、我能都还存在,还没有真正找到我所要的,于是他又放下,然后又不断再继续找寻。他在「阿姜曼尊者传」里面也有提到,当他要从三果要证四果的期间,他真正是都是用生命去修,修到后来真的是很苦、很苦,他很如实回来面对自己,知道自己不足,知道一定要非达究竟目的、决不终止。历史上,有不少真正体证到「无我」境界的人,他们都提供一面很好的明镜让我们照见。
(第廿七节)「『仙尼!其第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是名断见;彼第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是则常见;彼第三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命终之后,亦不见我,是则如来、应、等正觉说,现法爱断、离欲、灭尽、涅槃』仙尼白佛言:『世尊!我闻世尊所说,遂更增疑』」。
佛陀回答仙尼这一位修行者,说「其第一师见」,在「见」上面加上一个「只」,这样比较容易了解。佛陀现在做三种归纳比喻,第一位法师的类型、说法,只见到「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是名断见」为什幺这样的说法就是断见?第一种法师只见到「现在世真实是我」,另外一个隐藏的含意就是他否定未来,「否定」没有写出来,但是佛陀后面就归纳因为他只见到「现在世真实是我」而已,那是否定未来。「如所知说者」就像他们所知的这一种说法,是属于「断见」,真的很多人认为这辈子好好过就好,死了就一了百了,认为死了就空、死了就没有,就是落入断见、断灭空。
「彼第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是则常见」这是第二种论师的说法,佛陀把这一种归纳出,叫做落入常见。为什幺这一种叫做落入常见?现在不便于直说、不便于说明,私下可以谈。因为你刚才有讲一个宗派,这样我们就不便公开谈,但是佛陀所讲的第二种说法,看到「今世后世真实是我」,里面有很深的含意,为什幺这一种说法就是落入常见?有轮回是不错,但是因为「今世后世真实是我」,有一个不变的「我」在投胎转世,从上一世投胎到这一世,死后只是身体死亡,然后另外真的「我」,又再去投胎转世。这里就是有一个真实的「我」在投胎转世,就是落入「常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有一个真正的「我」,落入「真常唯心」的「真常」、「真我」好!就是落入「常见」,前面是「断见」。
「彼第三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命终之后,亦不见我,是则如来、应、等正觉说」第三师是指佛陀本人,这里第三师就是佛陀的看法、他的见法,佛陀本人是「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命终之后,亦不见我」并不是认为生命就只有这一世,然后否定未来,佛陀没有否定未来,但是「命终之后,亦不见我」,也不承认有一个「真常」的我在投胎转世,这里面透露着「缘起甚深」、还有「无我」。因为这是修行上很深,而且很不容易超越的障碍,不要以为很简短、没什幺,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要慢慢去看出来它的重要性,这样才不会落入陷阱里面。
所以,佛陀的…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八章 五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