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當你體會到無常法印,就不會去抓「常」,又不會怕「無常」。
我們有時候要到溪邊,一方面聽廣長舌,一方面身心靜下來,然後去體會大自然處處都在跟我們講經說法,這些活生生的佛法,大家要實際的去體會到、去看到。一方面也慢慢去體會大自然無條件、無所求的胸襟,當你溶入這些時,心胸也會因此不斷的擴展、擴大,學習著無條件、無所求。當你的身心能夠慢慢靜下來,你能夠活在眼前,活在每一個當下,就可以去看到。
地、水、火、風不斷演變的這些元素,但你看它可以組合出什幺?這幺漂亮的東西,它不是一個死死板板的,一加一等于二,五個一加起來等于五,這就是緣起甚深,當因緣再配合、聚合之後,它會起很大很深的變化。它
什幺會形成紅色的?後面爲什幺會綠色的?,然後它
什幺會這樣?它都在宣說生命的燦爛是無常,但是它每一個剎那,都在告訴我們緣起甚深。當我們能夠慢慢去了悟無常法印時,當我們了悟真理,就真正能夠見法。若見緣起、則見法,看到緣起甚深、看到叁法印,然後就會「花開見佛悟無生」,就不會怕「無我」的,不會怕「空」的。
當你真正去體證到無常、無我,體證到「空」,就會生出一種信心--「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但是這裏面絕對沒有「我慢」,而不只釋迦牟尼佛是這樣而已,每一個人的存在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你真正體證到涅槃、空,體證「叁法印」,見法體證到「無我」,體證到「空」,一樣會體會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時候沒有「卑慢」、也沒有「我慢」,你會以平等心來尊重一切衆生。所以,沒有你所不喜歡、所仇恨的敵人,泯絕二元對立,以「無上正等」、無限的平等的心來對待一切衆生,沒有卑慢、也沒有我慢。
所謂「卑慢」與「我慢」,事實上是一體兩面,你有卑慢、就會有我慢。所以,不是只有佛陀才能夠這樣,只要你好好去體證,一樣可以做到。當你體證到這些,你的生命處處都在開花;當你真正見法、證果,你的生命就是所謂「年年是好年,日日是好日」,沒有什幺要去驅避的。
現在開始要進入很重要的法義,也就是「無常法印」的解析。當你了解「無常」之後,也可以很具體會到「無我」,因此「無常」、「無我」都是一體的。
(第叁節)「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厭于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以上經文都是整個法義的精華濃縮,所謂修行不是在禅相各方面越修越厲害,或是多幺清楚看到「四念處」的身、受、心、法這些,那些都只是過程而已,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包括四念處、叁十七道品等種種修行法門,都是要來到體證「叁法印」,體證無常、苦、無我、涅槃寂靜。
能夠體證到「無常」,此時可以體證到苦;當你體證到「苦」(「四聖谛」的「苦谛」),才能夠真正體會到「無我」、「涅槃寂靜」。爲什幺「色無常,無常即苦」?「色」代表一切的物質,其實「色」不光是有形的物質而已,狹義的「色」單指「色身」,或是現象界這些有形的物質。事實上,它常常以一個「色」代表「五陰」,「五陰」就是受、想、行、識,它就是以一個來代表涵蓋而已。包括說「五陰」,還有「六入處」,再來還有「六界」,所以它只是用舉一個例子來代表而已。
這些是佛教比較專有的名詞,用現代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事實上這整個都是要诠釋我們的身心內外,雖然只是用一個「色」來代表,但是它後面整個是诠釋「五陰」。「五陰」具體是講身、心,後面講到「六入處」或是「六界」都一樣,同樣是講「無常」、「無我」法印,因此它指述不論我們的身心內外,還有整個宇宙現象界的一切,小至任何一個個體、個人,大至整個星球、整個銀河系,包括整個人生的一切人事物都是。以後它只是點到爲止,事實上就是講出法印,而且將此推廣到全部一切現象界都是。所以,不要以爲只是看到小小的一個角度而已,事實上講一個「色無常」,就代表全部的這些,大家都可以去求證的。
所謂「色無常」,包括每一個原子、電子、質子、中子、介子、誇克,最大到最小都是一直在剎那生滅變化,它們都是一種波粒的存在,它都是一直在每分每秒,在時空之中一直變化、一直在動,本身在變、也在動。所以,西德物理大師海森堡跟他的老師,就是確立證明一個「測不准原理」,以前人類認爲可以很精准測出,當現在儀器更精密之後,竟然發現測不准。爲什幺測不准?因爲一切都是一直在剎那生滅變化,位置本身就在動,本身本體也是一直在變、變、變,也就是無常生滅變異。
事實上,講的都是同樣一個無常生滅變異,上次課程已經從物理方面,讓大家了解所有現象界的存在,它都是一直的無常生滅變異,現在最頂尖的物理學家,他們都已經能夠確立出「測不准的原理」,因爲發現到一切都一直在變、在動,就是佛陀所講的「無常法則」,都一直在變在動、在變在動,從最微細這些波粒開始組合成的,到身心內外宇宙人生,哪一種不是從最微細的波粒所組合而成,全部都是啊!所以,連那個最基本的元素,它都是一直在生滅變化,則組合起來的這些現象的物質,怎幺會不變化呢?因此「色」都是無常。
所謂「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就是無我,「非我者亦非我所」的「非我所」就是「無我所」。爲什幺無常就是苦呢?並不是無常等于苦,爲什幺佛教會講「苦谛」?爲什幺法義的核心竟然是要建立在「四聖谛」的「苦谛」上?爲什幺說「無常即苦」?因爲沒有清楚了解這個苦、「苦谛」,只是懂一些名相而已,則對法的體悟僅是停留在表面上。因爲關鍵在于你在抗拒「無常」,懼怕「無常法印」的顯現,「無常」是一個自然法則、自然現象的存在,事實就是如此,但是當你抓住之後,你會去抓「常」,一直希望它能夠符合你的意思,你怕它無常變化,于是對現象界方面,你就會想要去抓、抓、抓。
當你一抓,就是要抓「常」,但是這個事實卻不能夠符合你的意思,不能滿足你的意願,于是你的苦就會産生,你的抓取背後,是在抗拒這個「無常」,那個苦是來自于抗拒,要看到你內心所有的苦不、安,衆生所有的苦、不安,來自于一直要去抓「常」,你不接受這個事實,不接受這個實相,于是一直在抗拒自然法則,所以産生苦。當你能夠接受,你的心是全然放開,你接受自然法則,沒有抗拒、沒有拉扯,苦就會消失了。
事實、宇宙的存在就是這樣,如果你是無明,就會跟事實法則在對抗,就會跟無常的法印在對抗,這就是苦。很多的拉扯,是來自于你有很多的要、很多的不要。你想要,它偏偏不符合你的意思;你不想要的,它偏偏又會來。你要的,偏偏要不到,這都是苦。所謂的「明」,就是把「無明」轉爲「明」,就是了悟宇宙人生的實相。當你清楚了悟了真理、事實的存在,知道說任憑再怎幺努力,都不可能去改變它,知道說再多的努力,都只是庸人自擾,都只是多余的。但是這時候不是無奈,無奈是你還沒有真正「明」,還沒有真正了解,當你真正了解的時候,「我慢」才會消失,此時你才會真正全然接受。當你真正全然接受時,苦才會消失,可以跟這整個大自然的法則是一體的。
所以,這個苦的原因來自哪裏?這裏要去看到很重要的深層心理方面,爲什幺「無常」會導致苦?來自于你不了解實相,然後與它對抗,因此産生這個苦。第一層的部份,現在大家知道了,再來爲什幺說「苦」就是無我呢?因爲與此有關系,爲什幺「苦即非我」(「非我」、就是「無我」)、你本身也不斷在變化,這個我、這個主體也是不斷在變化,大家要把它厘清出來,不然永遠都只是頭腦裏面一個名相、一個知見,雖然經文很簡短,但是含意卻非常深,你要能夠看出字與字之間的空白,看得到爲什幺說無常就會産生苦,然後苦又可以推理到「無我」?大家現在去想、去思惟,再來要解析什幺叫做「無我」。
有人認爲「無我」,到底有沒有「我」啊?這是對「無我」的深義,都還沒辦法真正了解。我們就要正式進入解析「叁法印」,爲什幺「無我」?爲什幺「無常即苦,苦即非我」?先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什幺叫做「我」?要符合哪些資格才能夠稱爲「我」?我們現在暫時不講「無我」,能夠稱爲「我」、要能夠符合這個「我」,要有哪些資格才能夠稱爲「我」?
佛陀講:如果要能夠稱爲有「我」,要符合叁個條件,才可以稱做有「我」,從這裏再去推論,你能不能真正做到這些?你能不能掌握到?如果你掌握不到,那幺就可以很清楚去體會什幺叫做「無我」,要從這個角度推論回去。
能夠稱爲「有我」,第一個要能夠符合「常」,能夠把宇宙的「無常法印」改變,讓「無常法印」消失,讓「無常」改變成爲「常」,只要我一出生出來,就可以永遠不死,我要多幺年輕,就可以多幺年輕,它可以維持「常」、恒常,因爲自然的法則是這樣,但是我不信服自然法則,我要去改變這個自然法則,我要一個「常」。因爲這個「我」,表示它能夠主宰,你有這個「我」,表示說你能夠主宰,但是你能夠主宰得了大自然的法則嗎?你能夠主宰得了你本身的身心的生、老、病、死、無常變化嗎?還有很多事情、很多現象方面,包括萬事萬物,動物、植物的生長,你能夠做得了主宰嗎?你能夠說「我不要依靠什幺,你們只要跟著我,就不愁吃、不愁穿,我可以用我的神通變化,從無中生有,變化出一大堆的稻米讓你們吃,你們都不會餓著,我可以主宰、我可以掌控,我可以怎幺樣……」這是一個主宰,如果你要稱爲「我」,一個是它要符合「常」,再來是一個主宰,你能夠主宰。
再來所謂「一」代表什幺意思?我們要把這些佛學的名相,從一個知見、名相上…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八章 五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