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八章 五陰▪P6

  ..續本文上一頁把它解開,要真正去懂得它的意思,不然讀再多的名相,還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到它的深義。「一」代表說我能夠獨立存在,可以不需要依賴大自然的東西,可以不需要依賴任何東西,可以不需要依賴任何人,我要怎幺樣就能夠怎幺樣。這個「一」,是我不需要空氣,不需要踩在地上,不需要喝水,如果你的生命活著,需要大地、需要流水、需要陽光、需要空氣,你就不是能夠獨立存在,你的生命的存在需要很多的因緣支撐。

  如果要建立這個「我」,佛陀就講它必須要符合「常」、「一」、「主宰」。學佛沒有進入實修實證,「無常」都還是停留在知見裏面,當你進入實證的「無常」,「自我」是要消失的,你才能夠進入體證到無常,身心要很柔軟的。如果沒有真正體證「無常」,你說要了解「無我」,都還只是頭腦裏面的知見而已,現在把大家的聞思觀念先建立起來,然後我們再找機緣進入實修。符合「我」要有這些條件,分析自己哪一項能夠做得到,如果可以做得到,就可以有「我」、我是、我能、我慢;如果做不到,那幺就慢慢乖乖回來,進一步了解佛陀所講的「無常法印」,然後再去了解爲什幺「無我」?我能不能去改變這些?

  因爲大自然的法則是這樣,如果你抗拒,就會産生苦。我沒辦法去改變大自然的法則,我沒辦法去改變無常法則,我對大自然的法則沒辦法主宰,「我」的存在,沒辦法不靠大自然整個因緣的聚集,所謂緣起而生啊!不是我個人所能夠要怎幺樣就怎幺樣。所以,衡量這些之後,知道我沒有一個條件能夠存在,當你慢慢去體會「無我法印」,如果還跟這個事實在對抗,苦就會産生。所以,就是一般衆生所處苦海中的「叁法印」--無常、苦、無我,就是一般衆生所處的「叁法印」,但是衆生不了解「無常」與「無我」法印,于是産生苦。

  一個解脫者就是了悟「無常」、了悟「無我」,因此不跟大自然的法則背道而馳,于是能夠契入「涅槃寂靜」,就是解脫者所處的叁個法印--無常、無我、涅槃寂靜。「涅槃寂靜」就是他順著大自然的法則,跟大自然的法則溶爲一體,然後不在那裏背道而馳,不在那裏海中鑿河,這是叁個法印的前後連貫性,非常重要的。

  「非我者亦非我所」就是「無我」、「無我所」,慢慢去體會這個我不能夠去改變大自然法則,也沒辦法主宰、不依靠很多因緣而存在,慢慢進一步深刻去體會到「無我」,連我自己都不能夠主宰了,我又能夠去主宰什幺?!我能夠去主宰誰?我連自己都不能夠主宰了,我怎幺有能力去主宰我的孩子、我的太太?怎幺有能力去主宰我的先生?怎幺有能力去主宰我的弟子?能夠有能力去主宰別人?你自己都做不了主了,又能夠去主宰誰?!爲什幺「無我」、「無我所」?你太太或是你先生,大家是有緣在一起,要互相尊重,彼此都不是誰的附屬品,這個「所」就是附屬品、我的東西,太太不是我的啦!先生也不是我的啦!你不要認爲說我們結了婚之後,你就是我的、我的人,于是理所當然就應該聽我的話,背後都是我們有一個我慢,想去主宰對方,我們的「意思食」想去吃對方。所以,當你慢慢去看到這些之後,你會怎幺樣呢?以一個平等心來尊重對方,大家有緣在一起,但是互相尊重、相扶持。

  「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佛陀就標出什幺才是真正的正觀?要「止觀雙運」才能夠開智慧,佛陀就講說你能夠它的連貫性徹底了解,才叫做真正的「如實正觀」,不是說「我去觀想什幺佛像,我去觀想一個什幺日輪,觀想一個陽光,觀想……,觀到遍一切處、我成就啦!或是說我一直去參一個話頭,然後參、參、參、參到後來,我看到什幺、體會到什幺了,我疑團爆破了……」那都只是一時的一些感受而已,一時心裏那些疑結的突破,這樣而已。而且你去觀的那些,只要是用「有爲法」去觀,創造出來的那些禅相,還都是屬于夢幻泡影,都還是屬于顛倒夢想的世界。

  什幺叫做如實的正觀(真實正觀)?佛陀要我們回來體悟這些法印。前面講的是「色」,再來是受、想、行、識……都是這樣,五陰、六入處、六界……都是如此的,「厭于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因爲當你了悟實相的存在是如此,你不服從大自然法則,就只有苦啊!就只有在那裏背道而馳,就只有在那裏自討苦吃。當有一天你慢慢體會到這個事實、這個實相,你是沒辦法改變得了,這時候你的我是、我能、我慢,才會真正的消失。因爲你有看到實相,而且看到原來膨大得很大很大的「我」,原來只是這個地球上的一個小細菌、一個小蟲,我這個小蟲怎幺有能力去扭轉這個地球改變方向?于是那種很狂妄的「我慢」就會漸漸消失,因爲你看到過去的顛倒夢想,這時候你就會厭離于過去的那種顛倒夢想。

  所謂「厭」就是看到過去自己在抓夢幻泡影、在顛倒夢想,你就會放下那些錯誤的行爲、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抓取,這時候你就會「厭」,就是「厭于色,厭受、想、行、識」的意思。「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因爲已經不再顛倒夢想了,因此你就能夠解脫自在,不會像以前這樣一直抓,抓很多的「石頭」,然後背著很多的「石頭」,還背得很高興,結果到後來才覺得好累啊!覺得怎幺這幺累!怎幺這幺多束縛啊!不知道你所抓的,就是抓一堆「石頭」,然後還在那裏背得很多的,最初是覺得很樂,到後來就覺得很苦。于是你這樣就會放下過去那種錯誤的抓取。

  「厭故不樂」不是心情悶悶不樂的「不樂」,而是不會再喜歡過去顛倒夢想的抓取,所以「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能夠看到這些法印而真正放下,這時候才會産生真實的智慧、真正的智慧,終于了悟了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因爲「止觀雙運」而讓你大徹大悟,就是佛陀所講的「覺者」(覺悟的人),就是要覺悟到真理實相。經文看起來好像很簡短,但是含意都很深,具有這樣真實的智慧,也就是真正大徹大悟之後,你就是證到四果阿羅漢,這時候就可以體證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法義分享】從「無常」進一步去體悟到苦、非我、非我所。「觀」是指有定力、內心澄靜後有深度的看。所謂的「觀」,不是個人主觀的臆測、推想,是要你有定力、內心澄靜後,有深度的看,這都是「止觀雙運」。一般人的看,是散心膚淺的看,爲什幺還是會有這幺多的我、我是、我能呢?就是因爲我們的心還沒有甯靜下來,還沒有真正很深度去體悟法印,是散心膚淺的看,因此你看不到實相,或只看到自己想要看的角度。

  佛陀所開示的修行法門,都是爲了讓心澄靜下來,以便對于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深度的如實觀察,如實體證而開悟而離系、解脫。這裏一樣標出我們修行上面很重要的關鍵,八萬四千法門、所有修行法門,都只是爲了讓你的心澄靜下來,因此不要迷失、不要執著在法門上面。你的禅修、打坐、經行、持咒、唸經、禮佛、拜忏……,種種這些都是叫做方便法門,這些法門都只是讓你的心能夠甯靜下來。當澄靜下來之後,要「止觀雙運」,對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深度的觀察,而實相就是「無常」與「無我」兩個法印。

  如果你對「無常」與「無我」這兩個法印不了解,苦就産生,就是「無明」。所謂的「無明」就是你對這兩個法印不了解,當你了悟就是「明」,就是清楚見到、體證到「無常」、「無我」。因爲「自我」消失,就能夠處在涅槃寂靜、解脫自在。

  (第五節)「若色于衆生不爲患者,彼諸衆生不應厭色;以色爲衆生患故,彼諸衆生則厭于色」這裏佛陀就講:爲什幺要鼓勵大家應該放下對世間的種種抓取呢?因爲這個「色」啊!是代表「五陰」,亦即我們的身心、所有境界、所有現象界。因爲只要你有抓取,它就會帶給你煩惱、帶給你痛苦;因爲只要你有抓取,就有得、有失,你就有要;只要有你想要的,就一定有你不想要的境界存在。

  「若色于衆生不爲患」所有境界、現象界這些存在,包括我們的身心存在,如果它不會帶來苦惱、不會帶來痛苦,所謂「患」就是痛苦、煩惱,「不爲患」就是不會帶來痛苦、煩惱。如果現象界的這些存在,「若色于衆生不爲患」,它不會帶來苦惱、痛苦,大家不必放下、不必厭離這些。事實上,因爲「色」(現象界的這些)會帶來後患、帶來痛苦煩惱,因此佛陀才希望大家能夠看透了,然後放下那些抓取。

  「以色爲衆生患故,彼諸衆生則厭于色」「若我于此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永住顛倒,亦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于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衆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前文是「不如實知」,後面是「如實知」,這裏要注意看這兩邊的對比,一個是講「五受陰」,事實上「蘊」、「界」、「處」都是,對這些現象界的存在「不如實知」,後面是「如實知」。什幺叫做「味」?什幺叫做「患」?什幺叫做「離」?要弄清楚,因爲經文裏面常常會出現這方面的名詞。什幺叫做「味」?重點在于一件事情,你覺得可愛之處、可意之處……正面的這些,也就是它的好處。

  所謂「患」,就是「味」的相反,它會引來後患,引來很多副作用、負面的,任何一件事情的存在,它都會有像銅幣的兩面,都有正面的一面,也有它負面、後患、副作用的一面。一種藥能夠幫你治病,也會帶給你毒藥副作用這一面,包括說結婚有它的好處,也有它的壞處;不結婚有不結婚的好處,也有不結婚的壞處;生小孩有生小孩的好處,也有小孩帶來的煩惱、苦惱;不生小孩一樣有不生小孩的好處,也有不生小孩的孤單、孤獨。所以,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正、反兩面。但是我們以前習慣性都只看到…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八章 五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