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面而已,你喜歡的事情,就只一直看你喜歡的事情,就看它的的「味」這一面。你喜歡的事情,就只有看到它的好處這一面;當在戀愛的時候,都盡量看對方的優點;當吵著要離婚的時候,都盡量看對方的缺點。
你不喜歡的事情、不喜歡的人,對一個人有成見之後,都會一直看他的負面,把事情都會一直往負面去看。所以,我們衆生都習慣于只看一面,于是就落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面,你就沒辦法「離」的,沒有「離」的力量。所謂「離」,它是包括一種放下,包括一種舍,包括一種超越二元對立。「離」更深層的意思就是超越二元對立。你要超越二元對立,必須兩面都要看得到,才能超越二元對立。
舉例來講,我們實際怎幺去應用呢?如果一件事情對你很有吸引力,讓你很想執取、抓取這方面的,然後你就要去考量、去看到,不要只看一面而已。你要去看到它的負面、它的副作用、它的另一面,要做一個綜合性的評估之後,這個「離」不是說有時候是放下、不做,很多事情是要做一個評估之後,你還是要去做,于是會站在比較超然、比較客觀的立場來看。于是你對這些都能夠了解、都能夠接受,對你決定之後所做的這些,你會全然的承擔、全然的接受,因爲你不是一種盲目的決定,你是有看到正面、有看到反面,然後當你決定之後,就承擔、接受你的決定,後果都一樣全部接受。
舉例而言,如果你很討厭一個人,認爲他好像你的眼中釘,你很不喜歡他,一講到這個人,就覺得他好像惡魔,好像是你很不喜歡看到的一面鏡子,然而你能不能換個角度去看到他的優點?如果你一直在瞋恨一個人之時,你的心也是被這個境界抓去,你被這個境界束縛住。當你瞋恨一個人,也是被那個境界抓住、束縛住,你跟那個境界就沒辦法「離」的。如果你要跟那個境界要「離」,必須要能夠看到它的「味」,去想想他的好處,去想想他的正面,才會産生一個綜合性的思考空間,這樣你才會從「味」、「患」的二元對立,慢慢「離」出來。不是只有哲學、佛學上的一個了解而已,事實上在我們日常生活上,都常常要應用的,要看到你著重在哪一方面,另一方面你就要去看到,這樣才能夠真正慢慢的走在中道上。
所謂「中道」就是離兩邊,所謂「離」就是離開兩邊,你才會真正走在中道上,「中道」不是抽象的。所以,這裏佛陀就跟我們講,如果我對現象界的這些存在,身心內外的這些,我不如實知它的味、患,那幺我沒辦法「離」,沒辦法放下、沒辦法超越,這樣就是「永住顛倒」,因爲都一直處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面,這樣沒辦法解脫。因爲如實知現象界的這些一切,它的正反兩面我都看到了,因此我能夠「離」、能夠放下,能夠走在中道之上。所以,各種境界對我來講,都不會有束縛、不會系縛,就能夠「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第六節)「爾時,尊者羅
羅」到佛陀這裏問一個問題,「雲何知、雲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系著?」我怎幺樣才能夠「見」,就是能夠體證到,所謂「見」,不是用眼睛看到,是用心眼去看到、體證到。我怎幺樣才能夠體證到我這個識身?也就是我這個身心與外界一切相,就是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這一切相,我如何從各個角度去體會到沒有「我」、沒有「我所」?我如何去體會到沒有我、沒有我所呢?怎幺樣才能斷「我慢」呢?如何才能真正體證到無我、無我所?如何才能夠真正斷「我慢」?
佛陀就告訴羅
羅,「佛告羅
羅:善哉!」你問的很好啊!「谛聽!谛聽!」你要身心柔軟、很專心的聆聽。事實上,很多講的這些經,都是在實際禅修的時候,因爲他們以前都是專修的專業人員,大家都是在叢林道場禅修,因此當身心很甯靜時,然後再宣講深層的法義,你很快就可以體會到。今天因爲大家要上班,也由于環境時空的關系,我們也沒有像以前能夠在很單純的叢林裏面,今天大家有因緣來聽聞,以後在實際禅修的時候,會講述很重要的一些關鍵,很重要的一些體會角度,大家能夠在身心甯靜、靜止的情況之下,就可以深刻去體悟到法印,這時候才叫做真正的品嘗到。
「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羅
羅!當觀若所有諸色」所謂「所有諸色」,就是包括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不管是過去、未來、現在,已經告訴我們真理實相的存在,它是超越時間、超越時間。「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所謂「遠、近」是超越空間,真理的存在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彼一切悉皆非我」現象界的這些一切,我佛陀所體證到的,都是無我、無我所,「不異我」就是無我所、不相在。如果你能夠體證到這些,從現象界的一切蘊、界、處,還有身心內外、宇宙人生,不管你從任何角度,都能夠去求證、去體證到,一切都是無我、無我所、不相在。
當你真正體證、確證到這方面,就「如是平等慧正觀」,才能夠稱爲「平等慧正觀」,如實的深觀、平等慧。「如是受、想、行、識」其他都以此類推,前面稱做「十一形相」,這是總括一個原則,從各種角度都要去體證到,一切都是無常、無我法印,「無我所、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就是平等慧如實觀。「如是知、如是見者,于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系著」如果真正從任何角度去求證,都體悟到無常、無我、無我所、不相在的這些法印,就能夠真正「止觀雙運」而開啓智慧,這樣你就會對于「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體證無我、無我所,于是「我慢」就會真正斷除。
何謂「平等慧如實觀」呢?要破身見、我見、我慢,一定要對身心內外的一切粗、細、大、小、美、醜、好、壞、遠、近、過去、現在、未來……,進行如實的觀察,去體悟現象界的生滅無常,再深入體會無我、無我所。什幺叫做「平等慧」?上一次課程有透過魚缸,解析何謂「相在」,或許在文字上,很容易了解什幺是「相在」,但是事實上它的含意是很深,由于觀念很不容易突破,我們衆生常常甘願淪爲「次等人民」。如果你在「我」裏面,會産生「我慢」的心態;如果我在你裏面,則會産生「卑慢」。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如果聞思一段期間之後,真正能夠體會到這裏,已經很值得了!你會從「我慢」與「卑慢」的二元對立裏面超脫,一般的宗教很多情況,都是用這一種在掌控信徒,如果你認爲我只是一條小魚,我在你的魚缸裏面、我在你裏面,這種「我在你裏面」的觀念,于是你就是我的大恩人,你是我的主宰,你是我的……,我都要依靠你、我要仰賴你,我要……,這時候你的「卑慢」一定産生的。如果你認爲我是這個魚缸,認爲你這個魚在「我」裏面,你在「我」裏面,于是這個我、我是、我能、我慢……就會存在。
就像說我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長,如果站在魚缸的立場,我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長,你們是要看我臉色的,你們是看我的、我養你們,你們在我這公司裏面,你就要聽我的話……。因爲他認爲你在「我」裏面,這裏面就是「我慢」。如果你認爲我們只是個小職員,我們在大公司裏面,處處都要看老板的臉色,處處要受人主宰,因此我在你裏面,于是你展現出來的,就會是一種「卑慢」。爲什幺「自卑」裏面還有「慢」,因爲你現在沒辦法平等心面對你的董事長,沒辦法平等心面對你的總經理,沒辦法平等心面對你的上司,你今天是一種卑慢的心態存在,因爲你今天是委屈的角色,有一天當你鹹魚翻身、當起老板的時候,你會展現出你在「我」裏面,媳婦熬成婆的心態就會又出來。
如果你不能以平等心面對你的上司,將來你也不會以平等心面對你的員工。如果我們是個員工,爲什幺我們不用自卑呢?雖然你是董事長、總經理,雖然我只是個職員員工,但是你有你要做的事情,我也有我要做的事情,我把我這一份工作,認真盡責做好,你也有你要扮演的角色,做你該做的事情,爲公司盡一份心力,我也是盡心盡力在做。雖然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事實上我們都是平等的。陳水扁今天雖然是當總統,他有他要做的事情,但是你絕對沒有比他渺小,你也不用卑躬屈膝,不用逢迎巴結。我們感謝他默默在承擔很多的重責大任,但一樣他扮演他的角色,我一樣扮演我的角色,我們只是扮演的角色不一樣而已,我們都是平等的。
當有一天你成爲董事長、總經理、行政院長、總統,一樣啊!你會以平等心面對你的屬下、面對你的員工,絕對不會有欺世淩人的心態,你會以一種感恩的心,今天我雖然是董事長,但是今天大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都是一體的,每一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是大家都同等的重要,因此你會以平等心來善待一切衆生,叫做「平等慧」,就是要超越卑慢、我慢的心態。在修行上,有一個很重要的體會,你跟佛陀完全都平等,你沒有比佛陀渺小,你沒有比阿彌陀佛渺小。同樣的,如果是基督徒,你沒有比耶稣渺小,你跟耶稣完全是平等的,跟佛陀完全是平等的,這就是超越二元對立,來到「平等慧」。
所以,佛陀成佛的另外一個名稱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正等」就是完全平等,當他成佛,體會到跟一切的衆生完全都是平等,沒有誰大、誰小,沒有誰優、誰劣,沒有卑慢、沒有我慢。爲什幺你跟佛陀、耶稣,跟所有衆生都平等呢?因爲所有的衆生,都是大自然宇宙各種現象,因緣聚合之後所産生的,大家都是來自緣起啊!都是來自緣起啊!每一個人也一樣是受自然的法則--無常、無我法則的運轉,沒有任何人能夠例外的,只是當你不了解時,無明的衆生在跟大自然法則對抗,自討苦吃,在苦海裏面浮浮沈沈,這樣而已。
佛陀、一個覺悟者、一個徹悟者,他跟衆生不同的,不是說多長了叁頭六臂,而是因爲了悟了這些實相之後,不再跟大自然法則…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八章 五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