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背道而馳,溶入整個大自然裏面,跟整個大自然法則完全一體運作,這就是「平等慧」。你沒有比佛陀渺小,沒有比阿彌陀佛渺小,所以你也不要向佛陀乞求什幺,你不用當乞丐去跟佛陀乞求什幺,你也不用當乞丐去跟阿彌陀佛乞求什幺,你也不用當乞丐去跟耶稣、跟上帝乞求什幺,因爲你本來就沒有欠缺什幺。佛陀成佛,也沒有比你多出什幺。
(45頁)「比丘當知:凡夫染習五欲,無有厭足」因爲你覺得欠東、欠西,而聖人呢?「聖人智慧成滿,而常知足」爲什幺他常知足?因爲他體會到沒有欠缺什幺,衆生就是沒有了悟,覺得我欠缺很多,欠東、欠西啊!于是沒有知足。以上都是學佛上面很重要的心態觀念,如果你真正能夠體會到,要超越、突破很快、很快啊!不要淪爲次等人民,然後一直在向心外去求、去求啊!衆生都是平等。
(第七節)「佛告比丘:若于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就是佛陀對于「法師」的一個最簡單定義,「若于色」他體證到而認同,對現象界的這些一切,他已經有體證到而認同,因此産生厭、離欲、滅盡,寂靜、內心寂靜,體證到「叁法印」,體證到涅槃寂靜、無常、無我與涅槃寂靜,這樣才有資格稱做「法師」。
再者,什幺叫做「法次法向」?「于色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色」只是一個代表而已,亦即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都能夠逐漸地去體悟,而導向厭離、離欲、滅盡,也就是體證「叁法印」,然後解脫自在,按照這個次第步驟逐步進入,叫「法次法向」。「于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所謂「見法涅槃」就是現法、現在、現世解脫,佛陀、佛教所講的見法、開悟,真正的開悟、真正的見法,就是你要從任何不同的角度,都能夠去看到「叁法印」,然後真正能夠契入涅槃寂靜。「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證解脫」才叫做真正的開悟,這樣就能夠現世解脫自在。見法,一定是活在當下、活在現在,你才能夠見到法,「現法涅槃」就是現世解脫。所以,原始佛法講的都是現在的,不是未來的,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的。
「若比丘于色說厭、離欲、滅盡,是名說法師」前文是對法師的一個定義,後面是定義「說法的法師」,法師要講經說法,你要講什幺?就是要講「若比丘于色說」說法的,就是引導大家去認識宇宙人生的實相,而遠離顛倒夢想。所謂「厭」就是遠離顛倒夢想,引導大家去體證法印,然後遠離顛倒夢想,「說厭、離欲、滅盡」,這樣才是真正的說法。定義都很簡短,但是含意都很重要、很深。
(第八節)「于此五受陰如實不知、不見,無無間等、愚、闇、不明,是名無明」兩行經聞很簡短的把「明」與「無明」定義出來,「于此五受陰如實知」前面是不知、不見,後面是知見,不管你從蘊、界、處,從身心內外任何角度,如果不了解「無常」與「無我」法印,就是「無明」,開發智慧、大徹大悟就是把「無明」轉爲「明」,能夠體證「叁法印」。整個修行都在告訴我們修行解脫的重點,我們不要錯用功啊!不要把目標、生命浪費在外緣、一些方便法上面繞,要契入到核心。「如實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的「無無間等」就是未能現觀,「無」就是沒有,「無間等」現觀,「無無間等」就是未能現觀,沒辦法活在當下看到法,沒辦法回到當下、回到現在,見到活生生的法的,都是屬于「無明」。
(第九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有人跟闡陀比丘提到:一切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但是「我爾時與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你們跟我所說的「叁法印」,我都知道啦!,但是「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你們跟我講的那些,我都知道啊!但是我看到自己內心裏面卻是在抗拒,內心裏面還是沒辦法接受、沒辦法認同,我看到內心在抗拒「一切諸行空寂」,你跟我講「空」,理論上我可以理解,但是我內心裏面在懼怕「空」;理論上我可以了解「無常」,可是我內心裏面還是在怕「無常」;理論上我可以了解「無我」,但內心裏面還是在怕「無我」。
「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就是說理論上我知道,但實際上還是看到我對這方面,我真的還沒有做到。如果你說無常、無我,那幺「此中雲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如果你跟我宣講「無我」、「無我」,到底誰在修呢?到底誰在證呢?誰能證呢?明明這個「我」在這裏,我有苦啊!我可以修行啊!我可以證果啊!不是有這個「我」存在嗎?你怎幺說「無我」?你跟我講說無我、無我,但是我是覺得還沒辦法體會,因爲這個「我」還是存在,我有苦啊!我可修可證啊!如果說沒有「我」,誰在修、在證呢?
這裏是幫助衆生厘清內心裏面的症結問題。這時候「阿難語闡陀言:」因爲闡陀跟阿難反映出他的問題,于是阿難就回答他,因爲阿難這時候還不是阿羅漢,他雖然是佛陀的侍者,他聽聞過很多法義,但是他還不是阿羅漢,本身沒辦法講出自己的證量,沒辦法講出他自己實修實證的這些,他就只能夠像錄音帶這樣,轉述佛陀所講的,于是阿難就跟他講:很實在、很如實啊!我曾經聽佛陀開示過這樣的解答,我如實的轉告讓你知道。
「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這時候因爲佛陀曾經教過摩诃迦旃延,重點內容就在這裏,佛陀曾經開示過:「世人顛倒依于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佛陀就很簡潔明了講出來,衆生啊!只要他還不是一個解脫者,衆生都是「顛倒依于二邊」,都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面繞啊!都只是抓一邊啊!追一邊啦!都只是抓他的要,排斥他的不要。「若有、若無」不是抓「有」、就是抓「空」,不是抓這個、就是抓那個,都是只在抓一邊。「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衆生遇到各種境界時,心就被境界黏住了,遇到可意境,就一直在貪、在抓,就被境界抓住,成爲境界的奴隸;遇到不可意境,就起瞋啊!在逃、在避啊!
你不要以爲說,我在逃、在避,就是不被境界抓走,遇到不可意境,你在逃、你在避、你在瞋,一樣有被境界抓住,不要以爲說「我沒有去抓啊!」所以我不是被境界抓住,錯了!因爲境界對你來講,它就是礙著你,它就是礙住你,所謂「礙」是礙著,它就是把你礙住,你的心常常被境界把你礙著,因此你的心實際上是被它綁住。「世人取諸境界」遇到各種境界,可意境、不可意境,心都常被境界綁住。「心便系著」一般衆生都是這樣。
佛陀就教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于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何謂「不受、不取、不住,不計于我」?對于每一個境界,都要看到它的「味」跟「患」,正面、反面都要能夠看得到,這時候才能夠「離」,才有「中道」的力量,才能夠超越二元對立。所以,要做到「不受、不取、不住,不計于我」,你一定要見到法。如果沒有見到法,沒見到無常、沒見到無我,沒有看到味、患,你沒辦法不受境界的影響。
理論上,我可以知道要「不受、不取、不住、不計于我」,問題是你要真正做到,一定要見到法,一定要有深度去看到它的味、患,這樣才能夠超越二元對立。如果真正有這一種力道出來,就會站在一個比較超然的立場,「此苦生時生、滅時滅」那個苦是代表一個境界,順境、逆境這些都是,無常境界這些都是,也就是這個境界,「生時生、滅時滅」。當自然現象要發生的時候,你就怎幺樣?這裏面就是包含有一個全然的接受。就像說臺風要來,但不是我去招惹來的,我也沒有能力去把它趕走。如果在那裏對抗,要對抗臺風,不希望臺風進來,偏偏你的心跟臺風就在對抗,于是那個心跟境界就有抗拒的心態,也就是有迎、有拒的心,這樣就沒辦法讓境界自然生、自然滅。
你能夠站在比較超越的立場,就能夠讓境界「此苦生時生、滅時滅」,包括說臺風、地震,或是自然的這些現象,都是一樣讓它自然生、自然滅,因爲你沒辦法去扭轉,你沒辦法去主宰,沒辦法讓地震不發生,不管修行境界再多高,不管再做幾百幾千場的大法會,你都沒辦法讓地震不發生。如果你可以做到,就可以改變「無常法印」,就可以推翻佛陀所講的無常、無我。佛陀祂了悟這些,從來不去做這些,因爲這是大自然的現象,你不可能去改變,想要去改變大自然的現象,就是「我慢」,到最後還不是一樣照常發生。因此,大家要去了解,這樣才不會把我們的生命,浪費在不必要的上面,浪費在本末顛倒上面。
「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以上剛才所講的這些,你能夠「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剛才跟你們講的「無常」、「無我」法印,你能夠實際去體證到,「自知」就是能夠親自體證,才叫做「正見」,一定要自己去親證到才算。「不由于他而能自知」的「不由于他」,就是我佛陀所體悟到的,還是我的,你個人只是聞思、沒有去實證,你還是沒辦法體會到。所以,你的解脫,你的自知、自覺、自做證,不是我所能夠取代的,不是我能夠代替你的,我只能夠告訴你有這樣的法則,再來你還是要自己去親證,沒辦法依靠別人的證量,然後你就可以開悟。所以,真正開悟解脫,一定要靠你自己去親證,善知識只是協助你,他只是「指月的手指」,他只是告訴你那個方向,你要自己去親證,我們對法、對善知識恭敬,恭敬他、感恩他協助我們,告訴我們一條明確的路,這一條路要我們自己去走、要自己去做,叫做「不由于他」,而能夠自知親證,叫做「正見」。
「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如來離于二邊,說于…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八章 五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