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八章 五陰▪P9

  ..續本文上一頁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

  現在請大家做一個記號,「如來正觀世間集」把「集」圈出來,則不生世間無見」把「無」字上面打個 ×,不必完全塗掉,「如實正觀世間滅」把「滅」圈出來,「則不生世間有見」把「有」打個×。這樣大家就比較了解,這句話含意很深!如果你能夠真正看到,觀察到「如實正觀世間集」的「集」代表什幺意思?就是緣起有,也就是現象界,能夠如實正觀世間所有這些現象界,這些緣起有,「則不生世間無見」如果看到世間緣起有、現象界這些,就不會産生「斷滅見」,不會落入頑空,因爲世間衆生不是執「有」,不然就是執著「空」。

  有的人修行之後,沒有正確體會,于是會産生悲觀、消極,覺得說落入「空」,到最後覺得人生都沒有什幺意義,又落入斷滅空了,都沒有正確了解法義。你能夠「如是正觀世間集」,就是現象界的這些,「則不生世間無見」就不會産生斷滅空、頑空。「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如實正觀世間滅」,這個「滅」是什幺意思?緣起滅,能夠去看到世間的無常生滅、看到現象界,前面是看到現象界緣起有,就不會落入斷滅空、頑空,但再來你要看到現象界本身是無常、生滅,而且它本身現象界,又是成、住、壞、空,如果你能夠看到現象界本身,它一樣都是無常生滅,成、住、壞、空,你就不會産生「世間有見」,「有」代表什幺意思?就不會産生恒常不變的觀念--常見。

  如果能夠看到現象界緣起有的這些,你不會否定現象界的存在,不會落入頑空、斷滅空,人生也不會悲觀、不會消極的。如果你能夠看到現象界緣起有這些現象,能夠去看到無常生滅,成、住、壞、空的實相,你也不會落入常見,不會落入恒常,不會去抓恒常。一般衆生不是抓有、就是執空,那個「空」不是真正的「空」,是斷滅空的「空」,一般衆生就是常常容易在頑空、斷滅空裏面,不然就是抓恒常、恒有,所以不是在「空」,就是在「有」之中,落入兩邊。

  佛陀是怎幺樣呢?「如來」就是佛陀本人,「如來離于二邊,說于中道」「離于二邊」就是超越這兩邊,超越二元對立,而「說于中道」就是走在中道上。什幺叫做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而有行」歸納出整個現象界,它都是有因、有緣,生起也是因爲緣聚而生,緣起的現象也會因爲緣盡而滅、緣聚而生,你不能否定它的存在,它會緣滅,你不能夠去抓它的恒常不變。

  舉例來講,有人就認爲《心經》在講「五蘊皆空」、「四大皆空」,什幺都空、什幺都空,好吧!既然你說什幺都空,不要賭氣啦!我們只是舉例,如果你真的敢從六樓跳下去,身體都絲毫無傷,說你真正全部都空,六樓跟地面還是有落差,房子不是頑空,房子還是有房子的存在,你跳下去還是會死。你在那裏講很多的空、一大堆的空,一個木槌把你敲下去,就生氣、憤怒了,就不空啊!所以,一般衆生都喜歡在常、無、有、空……繞,都沒用啊!真正要去體會,什幺叫做緣起有?什幺叫做緣生緣滅?在以後講述到「十二無明緣起」這些,我們再講。

  當阿難這樣跟闡陀說過之後,他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遠塵離垢」就是他能夠「歸零」,把過去的錯誤的知見,全部都放下、能夠歸零,放下過去的抓取。「得法眼淨」就是《阿含經》所講的開悟、見法、證果,至于證到幾果,還不一定!不是說這樣他就徹底了悟,不可能!因爲阿難還沒有證到阿羅漢果,他只是「播放」轉述而已,他可以了悟這些法,所以有可能就是可以證到初果。

  「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是宇宙永恒的「叁法印」。若不了悟大自然的運行法則,而與之抗爭→苦就産生了。「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是宇宙永恒的「叁法印」,實相的存在是「無常」與「無我」,一般我們以前常聽到的「叁法印」,事實上是講無常、苦、無我,這是一般在苦海中的衆生的「叁法印」,這是一般衆生所處的世界的「叁法印」。「無常」、「無我」是存在,但是因爲不了解、不了悟--「無明」,于是就産生「苦」,沒有解脫的衆生就是這樣。一個解脫者就是了悟無常、無我,于是從苦海中出離了,所以他的苦消失了。對解脫者來講,這個苦是熄滅了,他是涅槃寂靜,因此這個苦,它不是永恒不變的「叁法印」。

  有的人認爲「叁法印」就是無常、苦、無我,其實不是這樣,這是苦海中的衆生的法印,因爲事實、實相的存在是「無常」與「無我」,不管到哪裏,它都存在的,「無常」與「無我」是中性的。爲什幺「無常」與「無我」是中性的?先讓大家了解,以後才不會懼怕「無常」跟「無我」,衆生就是因爲不了解「無常」、「無我」是中性,所以會懼怕、所以會抓取,一般人就是因爲不了解,跟現象在對抗,于是産生苦。當你了解「無常」與「無我」實相之後,苦海就消失了,如果「苦」是永恒不變的法印,你就苦不了,就不可能有出離了,因爲你到哪裏都是苦啊!所以,有的修行人看到文字、經典敘述「無常即苦,苦即無我」,于是認爲「無常」與「苦」,就劃上等號,就認爲「無常」就是苦,世間遍一切處都是無常,宇宙到哪裏都是無常,因此整個宇宙的存在,它就是苦海,把這整個世間、把這整個世界都解釋成苦海。

  事實上,「涅槃寂靜」是中性,「無常」、「無我」是中性。所以,有的人誤解了,以爲「無常」就是苦,認爲到哪裏都是無常,到哪裏都是苦。事實上,這不能夠劃上等號,「無常」跟「苦」之間,就是來自于你不了解、背道而馳,這個苦才會産生;當你了解之後,「苦谛」就會消失。所以,佛教所謂的「出離苦海、到達涅槃彼岸」,就是認清了實相之後,這個苦就消失,才能夠叫做解脫自在,不是到他方世界去,因爲到他方世界還是一樣無常、無我啊!,不要心外去求法,整個世間是無常、無我的實相,但是世間境界不會礙著你,只是當你沒有認清真理實相時,你自己在背道而馳、自討苦吃。當你了悟之後,就會遠離顛倒夢,因此那個「離」,「厭離」的力量就出來了。

  不要把整個娑婆世界認爲是客觀的苦海。事實上,娑婆世界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間,但不是說整個世界客觀的存在就是苦海,而是說在這個世界裏面,衆生沒有見到法,沒有了悟真理實相,都是在苦海裏面。在地球上,現在將近六十億人,能夠出離苦海而到達解脫的,不多啊!絕大多數的衆生就在苦海裏面,但不是說它本來就存在,不是說「無常」就是苦海。所以,了解「苦」是怎幺産生,才會掌握到「苦」如何消失,目標不要放錯了!不是在外面的世界,不是到到外面去企求、去乞討。

  許多修行人,雖然很會宣說無常、無我,但是事實上骨髓裏面,卻是很怕「無我」、很怕「空」,偏偏《阿含經》卻處處都是針對衆生根深蒂固的心態,針針見血的在刺,很多衆生就是怕無常、怕無我,于是遇到這部經典,就認爲「啊!這是小乘的,這是自了漢的,這是不好的……」要知道在排斥《阿含經》的,他背後心態在怕什幺,真正內心的深層裏面,他在怕無常、在怕無我,還沒有真正體證到無常、體證到無我,他還有這個「我」,所以他會建造一個很大的山頭,如果讓《阿含經》存在、成立,他會怎幺樣?他的山頭會動搖啊!會一直搖晃、會一直地震啊!怎幺辦?怎幺可以呢?所以,他會繼續抓,然後會排斥,認爲這是不了義。但是佛陀就講沒辦法!後面經文還有佛陀講出的心聲,我只是告訴世間實相而已。

  (第十節)「不修方便隨順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諸漏盡,心得解脫,當知彼比丘終不能得漏盡解脫。所以者何?不修習故。不修習何等?謂不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不修習念處」的「念處」是「四念處」,所以你寫一個「四」,「正勤」寫「四正勤」的「四」,「如意足」就寫「四神足」,再來「根」旁邊寫一個「五」--五根,「力」旁邊寫一個「五」--五力,「覺」旁邊寫一個「七」--七覺支,「道」旁邊寫一個「八」--八正道,這裏所講的,剛好就是叁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合起來就是叁十七道品。

  如果一個人沒有腳踏實地,好好去實修實證,他就是不可能解脫,只是在高談闊論,或是要速成,或是老在那裏頓啦!頓啦!不管你怎幺樣,不腳踏實地去做,你就沒辦法解脫自在。你要頓悟,一定是來自于你的漸修,一定要有漸修的基礎,你才有可能。所以,一個人不能夠到達涅槃彼岸的解脫,因爲他不想腳踏實地、老老實實的實踐叁十七道品。佛陀就比喻「譬如伏雞,生子衆多」母雞生很多雞蛋,「生子衆多」是講雞蛋,生了很多個雞蛋,但是牠卻是「不能隨時蔭餾,消息冷暖」母雞懶惰不願實實在在去孵蛋,卻在旁邊或是出去玩,或是在旁邊,牠在那裏等,「欲令子以嘴、以爪啄卵自生」不實實在在去孵,卻在等小雞自己孵化,然後自己啄破出來。

  佛陀就說「當知彼子無有自力,堪能方便以嘴、以爪安穩出殼。所以者何?以彼雞母不能夠隨時蔭餾,冷暖長養子故」雖然生很多雞蛋,但是卻不好好的孵雞蛋、雞蛋能夠長出小雞出來嗎?牠能夠孕育

  小雞出來嗎?你不去孕育、不去孵化雞蛋,小雞不可能孕育出來。如果修行不腳踏實地,沒有聞思修證,沒有解行合一,想投機取巧,想快速、想速成,佛陀說這是沒辦法的。因爲他「不勤修習隨順成就」你就不要腳踏實地,「而欲令得漏盡解脫,無有是處」不腳踏實地修行,卻想要求快速的到達解脫彼岸,佛陀說沒有這回事啦!

  「若比丘修習隨順成就者,雖不欲令漏盡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心得解脫」如果一個人願意認真腳踏實地的修行,一步一腳印的做,實實在在的做,聞、思、修、、證,只要這樣法次法向,一步一腳印這樣做,…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八章 五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