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八章 五阴▪P9

  ..续本文上一页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

  现在请大家做一个记号,「如来正观世间集」把「集」圈出来,则不生世间无见」把「无」字上面打个 ×,不必完全涂掉,「如实正观世间灭」把「灭」圈出来,「则不生世间有见」把「有」打个×。这样大家就比较了解,这句话含意很深!如果你能够真正看到,观察到「如实正观世间集」的「集」代表什幺意思?就是缘起有,也就是现象界,能够如实正观世间所有这些现象界,这些缘起有,「则不生世间无见」如果看到世间缘起有、现象界这些,就不会产生「断灭见」,不会落入顽空,因为世间众生不是执「有」,不然就是执着「空」。

  有的人修行之后,没有正确体会,于是会产生悲观、消极,觉得说落入「空」,到最后觉得人生都没有什幺意义,又落入断灭空了,都没有正确了解法义。你能够「如是正观世间集」,就是现象界的这些,「则不生世间无见」就不会产生断灭空、顽空。「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这个「灭」是什幺意思?缘起灭,能够去看到世间的无常生灭、看到现象界,前面是看到现象界缘起有,就不会落入断灭空、顽空,但再来你要看到现象界本身是无常、生灭,而且它本身现象界,又是成、住、坏、空,如果你能够看到现象界本身,它一样都是无常生灭,成、住、坏、空,你就不会产生「世间有见」,「有」代表什幺意思?就不会产生恒常不变的观念--常见。

  如果能够看到现象界缘起有的这些,你不会否定现象界的存在,不会落入顽空、断灭空,人生也不会悲观、不会消极的。如果你能够看到现象界缘起有这些现象,能够去看到无常生灭,成、住、坏、空的实相,你也不会落入常见,不会落入恒常,不会去抓恒常。一般众生不是抓有、就是执空,那个「空」不是真正的「空」,是断灭空的「空」,一般众生就是常常容易在顽空、断灭空里面,不然就是抓恒常、恒有,所以不是在「空」,就是在「有」之中,落入两边。

  佛陀是怎幺样呢?「如来」就是佛陀本人,「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离于二边」就是超越这两边,超越二元对立,而「说于中道」就是走在中道上。什幺叫做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而有行」归纳出整个现象界,它都是有因、有缘,生起也是因为缘聚而生,缘起的现象也会因为缘尽而灭、缘聚而生,你不能否定它的存在,它会缘灭,你不能够去抓它的恒常不变。

  举例来讲,有人就认为《心经》在讲「五蕴皆空」、「四大皆空」,什幺都空、什幺都空,好吧!既然你说什幺都空,不要赌气啦!我们只是举例,如果你真的敢从六楼跳下去,身体都丝毫无伤,说你真正全部都空,六楼跟地面还是有落差,房子不是顽空,房子还是有房子的存在,你跳下去还是会死。你在那里讲很多的空、一大堆的空,一个木槌把你敲下去,就生气、愤怒了,就不空啊!所以,一般众生都喜欢在常、无、有、空……绕,都没用啊!真正要去体会,什幺叫做缘起有?什幺叫做缘生缘灭?在以后讲述到「十二无明缘起」这些,我们再讲。

  当阿难这样跟阐陀说过之后,他就「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远尘离垢」就是他能够「归零」,把过去的错误的知见,全部都放下、能够归零,放下过去的抓取。「得法眼净」就是《阿含经》所讲的开悟、见法、证果,至于证到几果,还不一定!不是说这样他就彻底了悟,不可能!因为阿难还没有证到阿罗汉果,他只是「播放」转述而已,他可以了悟这些法,所以有可能就是可以证到初果。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是宇宙永恒的「三法印」。若不了悟大自然的运行法则,而与之抗争→苦就产生了。「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是宇宙永恒的「三法印」,实相的存在是「无常」与「无我」,一般我们以前常听到的「三法印」,事实上是讲无常、苦、无我,这是一般在苦海中的众生的「三法印」,这是一般众生所处的世界的「三法印」。「无常」、「无我」是存在,但是因为不了解、不了悟--「无明」,于是就产生「苦」,没有解脱的众生就是这样。一个解脱者就是了悟无常、无我,于是从苦海中出离了,所以他的苦消失了。对解脱者来讲,这个苦是熄灭了,他是涅槃寂静,因此这个苦,它不是永恒不变的「三法印」。

  有的人认为「三法印」就是无常、苦、无我,其实不是这样,这是苦海中的众生的法印,因为事实、实相的存在是「无常」与「无我」,不管到哪里,它都存在的,「无常」与「无我」是中性的。为什幺「无常」与「无我」是中性的?先让大家了解,以后才不会惧怕「无常」跟「无我」,众生就是因为不了解「无常」、「无我」是中性,所以会惧怕、所以会抓取,一般人就是因为不了解,跟现象在对抗,于是产生苦。当你了解「无常」与「无我」实相之后,苦海就消失了,如果「苦」是永恒不变的法印,你就苦不了,就不可能有出离了,因为你到哪里都是苦啊!所以,有的修行人看到文字、经典叙述「无常即苦,苦即无我」,于是认为「无常」与「苦」,就划上等号,就认为「无常」就是苦,世间遍一切处都是无常,宇宙到哪里都是无常,因此整个宇宙的存在,它就是苦海,把这整个世间、把这整个世界都解释成苦海。

  事实上,「涅槃寂静」是中性,「无常」、「无我」是中性。所以,有的人误解了,以为「无常」就是苦,认为到哪里都是无常,到哪里都是苦。事实上,这不能够划上等号,「无常」跟「苦」之间,就是来自于你不了解、背道而驰,这个苦才会产生;当你了解之后,「苦谛」就会消失。所以,佛教所谓的「出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就是认清了实相之后,这个苦就消失,才能够叫做解脱自在,不是到他方世界去,因为到他方世界还是一样无常、无我啊!,不要心外去求法,整个世间是无常、无我的实相,但是世间境界不会碍着你,只是当你没有认清真理实相时,你自己在背道而驰、自讨苦吃。当你了悟之后,就会远离颠倒梦,因此那个「离」,「厌离」的力量就出来了。

  不要把整个娑婆世界认为是客观的苦海。事实上,娑婆世界就是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世间,但不是说整个世界客观的存在就是苦海,而是说在这个世界里面,众生没有见到法,没有了悟真理实相,都是在苦海里面。在地球上,现在将近六十亿人,能够出离苦海而到达解脱的,不多啊!绝大多数的众生就在苦海里面,但不是说它本来就存在,不是说「无常」就是苦海。所以,了解「苦」是怎幺产生,才会掌握到「苦」如何消失,目标不要放错了!不是在外面的世界,不是到到外面去企求、去乞讨。

  许多修行人,虽然很会宣说无常、无我,但是事实上骨髓里面,却是很怕「无我」、很怕「空」,偏偏《阿含经》却处处都是针对众生根深蒂固的心态,针针见血的在刺,很多众生就是怕无常、怕无我,于是遇到这部经典,就认为「啊!这是小乘的,这是自了汉的,这是不好的……」要知道在排斥《阿含经》的,他背后心态在怕什幺,真正内心的深层里面,他在怕无常、在怕无我,还没有真正体证到无常、体证到无我,他还有这个「我」,所以他会建造一个很大的山头,如果让《阿含经》存在、成立,他会怎幺样?他的山头会动摇啊!会一直摇晃、会一直地震啊!怎幺办?怎幺可以呢?所以,他会继续抓,然后会排斥,认为这是不了义。但是佛陀就讲没办法!后面经文还有佛陀讲出的心声,我只是告诉世间实相而已。

  (第十节)「不修方便随顺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诸漏尽,心得解脱,当知彼比丘终不能得漏尽解脱。所以者何?不修习故。不修习何等?谓不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不修习念处」的「念处」是「四念处」,所以你写一个「四」,「正勤」写「四正勤」的「四」,「如意足」就写「四神足」,再来「根」旁边写一个「五」--五根,「力」旁边写一个「五」--五力,「觉」旁边写一个「七」--七觉支,「道」旁边写一个「八」--八正道,这里所讲的,刚好就是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合起来就是三十七道品。

  如果一个人没有脚踏实地,好好去实修实证,他就是不可能解脱,只是在高谈阔论,或是要速成,或是老在那里顿啦!顿啦!不管你怎幺样,不脚踏实地去做,你就没办法解脱自在。你要顿悟,一定是来自于你的渐修,一定要有渐修的基础,你才有可能。所以,一个人不能够到达涅槃彼岸的解脱,因为他不想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实践三十七道品。佛陀就比喻「譬如伏鸡,生子众多」母鸡生很多鸡蛋,「生子众多」是讲鸡蛋,生了很多个鸡蛋,但是牠却是「不能随时荫馏,消息冷暖」母鸡懒惰不愿实实在在去孵蛋,却在旁边或是出去玩,或是在旁边,牠在那里等,「欲令子以嘴、以爪啄卵自生」不实实在在去孵,却在等小鸡自己孵化,然后自己啄破出来。

  佛陀就说「当知彼子无有自力,堪能方便以嘴、以爪安稳出壳。所以者何?以彼鸡母不能够随时荫馏,冷暖长养子故」虽然生很多鸡蛋,但是却不好好的孵鸡蛋、鸡蛋能够长出小鸡出来吗?牠能够孕育

  小鸡出来吗?你不去孕育、不去孵化鸡蛋,小鸡不可能孕育出来。如果修行不脚踏实地,没有闻思修证,没有解行合一,想投机取巧,想快速、想速成,佛陀说这是没办法的。因为他「不勤修习随顺成就」你就不要脚踏实地,「而欲令得漏尽解脱,无有是处」不脚踏实地修行,却想要求快速的到达解脱彼岸,佛陀说没有这回事啦!

  「若比丘修习随顺成就者,虽不欲令漏尽解脱,而彼比丘自然漏尽,心得解脱」如果一个人愿意认真脚踏实地的修行,一步一脚印的做,实实在在的做,闻、思、修、、证,只要这样法次法向,一步一脚印这样做,…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八章 五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