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八章 五阴▪P8

  ..续本文上一页背道而驰,溶入整个大自然里面,跟整个大自然法则完全一体运作,这就是「平等慧」。你没有比佛陀渺小,没有比阿弥陀佛渺小,所以你也不要向佛陀乞求什幺,你不用当乞丐去跟佛陀乞求什幺,你也不用当乞丐去跟阿弥陀佛乞求什幺,你也不用当乞丐去跟耶稣、跟上帝乞求什幺,因为你本来就没有欠缺什幺。佛陀成佛,也没有比你多出什幺。

  (45页)「比丘当知:凡夫染习五欲,无有厌足」因为你觉得欠东、欠西,而圣人呢?「圣人智慧成满,而常知足」为什幺他常知足?因为他体会到没有欠缺什幺,众生就是没有了悟,觉得我欠缺很多,欠东、欠西啊!于是没有知足。以上都是学佛上面很重要的心态观念,如果你真正能够体会到,要超越、突破很快、很快啊!不要沦为次等人民,然后一直在向心外去求、去求啊!众生都是平等。

  (第七节)「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就是佛陀对于「法师」的一个最简单定义,「若于色」他体证到而认同,对现象界的这些一切,他已经有体证到而认同,因此产生厌、离欲、灭尽,寂静、内心寂静,体证到「三法印」,体证到涅槃寂静、无常、无我与涅槃寂静,这样才有资格称做「法师」。

  再者,什幺叫做「法次法向」?「于色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色」只是一个代表而已,亦即不管你从哪一个角度,都能够逐渐地去体悟,而导向厌离、离欲、灭尽,也就是体证「三法印」,然后解脱自在,按照这个次第步骤逐步进入,叫「法次法向」。「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所谓「见法涅槃」就是现法、现在、现世解脱,佛陀、佛教所讲的见法、开悟,真正的开悟、真正的见法,就是你要从任何不同的角度,都能够去看到「三法印」,然后真正能够契入涅槃寂静。「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证解脱」才叫做真正的开悟,这样就能够现世解脱自在。见法,一定是活在当下、活在现在,你才能够见到法,「现法涅槃」就是现世解脱。所以,原始佛法讲的都是现在的,不是未来的,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的。

  「若比丘于色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前文是对法师的一个定义,后面是定义「说法的法师」,法师要讲经说法,你要讲什幺?就是要讲「若比丘于色说」说法的,就是引导大家去认识宇宙人生的实相,而远离颠倒梦想。所谓「厌」就是远离颠倒梦想,引导大家去体证法印,然后远离颠倒梦想,「说厌、离欲、灭尽」,这样才是真正的说法。定义都很简短,但是含意都很重要、很深。

  (第八节)「于此五受阴如实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愚、闇、不明,是名无明」两行经闻很简短的把「明」与「无明」定义出来,「于此五受阴如实知」前面是不知、不见,后面是知见,不管你从蕴、界、处,从身心内外任何角度,如果不了解「无常」与「无我」法印,就是「无明」,开发智慧、大彻大悟就是把「无明」转为「明」,能够体证「三法印」。整个修行都在告诉我们修行解脱的重点,我们不要错用功啊!不要把目标、生命浪费在外缘、一些方便法上面绕,要契入到核心。「如实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的「无无间等」就是未能现观,「无」就是没有,「无间等」现观,「无无间等」就是未能现观,没办法活在当下看到法,没办法回到当下、回到现在,见到活生生的法的,都是属于「无明」。

  (第九节)「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有人跟阐陀比丘提到:一切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但是「我尔时与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你们跟我所说的「三法印」,我都知道啦!,但是「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你们跟我讲的那些,我都知道啊!但是我看到自己内心里面却是在抗拒,内心里面还是没办法接受、没办法认同,我看到内心在抗拒「一切诸行空寂」,你跟我讲「空」,理论上我可以理解,但是我内心里面在惧怕「空」;理论上我可以了解「无常」,可是我内心里面还是在怕「无常」;理论上我可以了解「无我」,但内心里面还是在怕「无我」。

  「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就是说理论上我知道,但实际上还是看到我对这方面,我真的还没有做到。如果你说无常、无我,那幺「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如果你跟我宣讲「无我」、「无我」,到底谁在修呢?到底谁在证呢?谁能证呢?明明这个「我」在这里,我有苦啊!我可以修行啊!我可以证果啊!不是有这个「我」存在吗?你怎幺说「无我」?你跟我讲说无我、无我,但是我是觉得还没办法体会,因为这个「我」还是存在,我有苦啊!我可修可证啊!如果说没有「我」,谁在修、在证呢?

  这里是帮助众生厘清内心里面的症结问题。这时候「阿难语阐陀言:」因为阐陀跟阿难反映出他的问题,于是阿难就回答他,因为阿难这时候还不是阿罗汉,他虽然是佛陀的侍者,他听闻过很多法义,但是他还不是阿罗汉,本身没办法讲出自己的证量,没办法讲出他自己实修实证的这些,他就只能够像录音带这样,转述佛陀所讲的,于是阿难就跟他讲:很实在、很如实啊!我曾经听佛陀开示过这样的解答,我如实的转告让你知道。

  「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这时候因为佛陀曾经教过摩诃迦旃延,重点内容就在这里,佛陀曾经开示过:「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佛陀就很简洁明了讲出来,众生啊!只要他还不是一个解脱者,众生都是「颠倒依于二边」,都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绕啊!都只是抓一边啊!追一边啦!都只是抓他的要,排斥他的不要。「若有、若无」不是抓「有」、就是抓「空」,不是抓这个、就是抓那个,都是只在抓一边。「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众生遇到各种境界时,心就被境界黏住了,遇到可意境,就一直在贪、在抓,就被境界抓住,成为境界的奴隶;遇到不可意境,就起瞋啊!在逃、在避啊!

  你不要以为说,我在逃、在避,就是不被境界抓走,遇到不可意境,你在逃、你在避、你在瞋,一样有被境界抓住,不要以为说「我没有去抓啊!」所以我不是被境界抓住,错了!因为境界对你来讲,它就是碍着你,它就是碍住你,所谓「碍」是碍着,它就是把你碍住,你的心常常被境界把你碍着,因此你的心实际上是被它绑住。「世人取诸境界」遇到各种境界,可意境、不可意境,心都常被境界绑住。「心便系着」一般众生都是这样。

  佛陀就教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何谓「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对于每一个境界,都要看到它的「味」跟「患」,正面、反面都要能够看得到,这时候才能够「离」,才有「中道」的力量,才能够超越二元对立。所以,要做到「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你一定要见到法。如果没有见到法,没见到无常、没见到无我,没有看到味、患,你没办法不受境界的影响。

  理论上,我可以知道要「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问题是你要真正做到,一定要见到法,一定要有深度去看到它的味、患,这样才能够超越二元对立。如果真正有这一种力道出来,就会站在一个比较超然的立场,「此苦生时生、灭时灭」那个苦是代表一个境界,顺境、逆境这些都是,无常境界这些都是,也就是这个境界,「生时生、灭时灭」。当自然现象要发生的时候,你就怎幺样?这里面就是包含有一个全然的接受。就像说台风要来,但不是我去招惹来的,我也没有能力去把它赶走。如果在那里对抗,要对抗台风,不希望台风进来,偏偏你的心跟台风就在对抗,于是那个心跟境界就有抗拒的心态,也就是有迎、有拒的心,这样就没办法让境界自然生、自然灭。

  你能够站在比较超越的立场,就能够让境界「此苦生时生、灭时灭」,包括说台风、地震,或是自然的这些现象,都是一样让它自然生、自然灭,因为你没办法去扭转,你没办法去主宰,没办法让地震不发生,不管修行境界再多高,不管再做几百几千场的大法会,你都没办法让地震不发生。如果你可以做到,就可以改变「无常法印」,就可以推翻佛陀所讲的无常、无我。佛陀祂了悟这些,从来不去做这些,因为这是大自然的现象,你不可能去改变,想要去改变大自然的现象,就是「我慢」,到最后还不是一样照常发生。因此,大家要去了解,这样才不会把我们的生命,浪费在不必要的上面,浪费在本末颠倒上面。

  「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以上刚才所讲的这些,你能够「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刚才跟你们讲的「无常」、「无我」法印,你能够实际去体证到,「自知」就是能够亲自体证,才叫做「正见」,一定要自己去亲证到才算。「不由于他而能自知」的「不由于他」,就是我佛陀所体悟到的,还是我的,你个人只是闻思、没有去实证,你还是没办法体会到。所以,你的解脱,你的自知、自觉、自做证,不是我所能够取代的,不是我能够代替你的,我只能够告诉你有这样的法则,再来你还是要自己去亲证,没办法依靠别人的证量,然后你就可以开悟。所以,真正开悟解脱,一定要靠你自己去亲证,善知识只是协助你,他只是「指月的手指」,他只是告诉你那个方向,你要自己去亲证,我们对法、对善知识恭敬,恭敬他、感恩他协助我们,告诉我们一条明确的路,这一条路要我们自己去走、要自己去做,叫做「不由于他」,而能够自知亲证,叫做「正见」。

  「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如来离于二边,说于…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八章 五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